简体 - 正體 - 手機版 - 電子報

人民報 
首頁 要聞 內幕 時事 幽默 國際 奇聞 災禍 萬象 生活 文化 專題 寰宇 維權 視頻 雜談
 
 
 
 
 
 
 

勤儉節約 剋制貪慾(圖)
 
諸葛亮給他兒子的一封家書中寫道:「君子的行爲操守,從寧靜來提高自身的修養,以節儉來培養自己的品德。不恬靜寡慾無法明確志向,不排除外來干擾無法達到遠大目標。」

【人民報消息】《羣書治要》卷四十七的《政要論》中記載,修身和治國沒有比節制慾望更重要的了。《禮記》上說:「慾望不可放縱。」勤儉的人節制慾望,奢侈的人放縱慾望。放縱慾望的人危險,節制慾望的人安全。 諸葛亮戒子 靜以修身儉以養德 諸葛亮曾向蜀後主表明自己心願:「臣在成都有桑樹八百棵,薄田十五頃,子孫們的日常衣食費用已有寬餘。至於臣在外任職,沒有額外的花費安排,隨身衣服飲食全有國家供應,無需再治其它產業來增添家財。待臣離開人世時,不讓家有多餘衣物,外有多餘錢財,使自己辜負陛下的恩寵和信任。」及至去世,果如前言。 諸葛亮遺言命令部下將自己葬在漢中定軍山,依山勢修建墳墓,墓穴僅能容納下棺材,穿平時的衣服入殮,不必用其它器物殉葬。 諸葛亮晚年給他八歲的兒子諸葛瞻的一封家書中寫道:「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君子的行爲操守,從寧靜來提高自身的修養,以節儉來培養自己的品德。不恬靜寡慾無法明確志向,不排除外來干擾無法達到遠大目標。)這封書信就是流傳後世的著名《戒子書》,「靜以修身,儉以養德」亦成千古名句爲後人所稱道。 司馬光崇尚節儉 淡泊物質 司馬光對物質淡泊無所喜好。司馬光在洛陽有田三頃,妻子死時,賣掉田產來辦喪事,他一直到死都是粗衣薄食。 據《宋史》記載,仁宗遺賜錢物價值一百餘萬,司馬光帶領同僚們多次上奏章,認爲:「國家有大憂患,中外困窘貧乏,不可以專用幹興故事。如果遺賜不可以辭謝,應當允許侍從向上進獻金錢以佐助山陵之用。」 朝廷沒有允許。司馬光於是用他所得的珠寶作爲諫院的公使錢,把黃金贈送給舅氏,意思是家不藏財。 司馬光寫給其子司馬康,教導他應該崇尚節儉的一篇家訓中寫道:「有德行的人都是從節儉做起的。因爲,如果節儉就少貪慾,有地位的人如果少貪慾就不被外物役使,可以走正直的路。沒有地位的人如果少貪慾就能約束自己,節約費用,避免犯罪,使家室富裕,所以說節儉是各種好的品德共有的特點;如果奢侈就多貪慾,有地位的人如果多貪慾就會貪戀愛慕富貴,不循正道而行,招致禍患,沒有地位的人多貪慾就會多方營求,隨意揮霍,敗壞家庭,喪失生命。因此,做官的人如果奢侈必然貪污受賄,平民百姓如果奢侈必然盜竊別人的錢財,所以說奢侈是最大的惡行。」△

文章網址: http://www.renminbao.com/rmb/articles/2022/10/29/75110b.html
打印機版

如果您喜歡本文章,歡迎捐款和支持!

 
     


分享至: Facebook Twitter Google+ LinkedIn StumbleUpon Pinterest Email 打印機版
 
 
 
 
 
 

 
 
 
  近期最受歡迎文章  (2022/10/29)
 
 
 
 
 
 
 
 
  
  
  九評共產黨
  歷史驚變要聞
  神韻晚會
  共產主義的終極目的
  魔鬼在統治著我們世界
  祕卷玄學系列
  高層祕聞內幕
  時事評論
  奇聞怪事
  天災與人禍
  政治小笑話
  環宇遨遊
  三退保平安
  還原歷史真相
  江澤民其人
  焦點專題
  神傳文化
  民間維權
  社會萬象
  史前文明
  官場動態
  國際新聞
  控告江澤民
  活摘器官與販賣屍體
  精彩視頻
  談東談西
  聚焦法輪功
  精彩網語
 
 
本報記者
 
 
專欄作者
 
首頁 要聞 內幕 時事 幽默 國際 奇聞 災禍 萬象 生活 文化 專題 寰宇 維權 視頻 雜談
 
 
Copyright© RMB Public Foundatio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