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 - 正體 - 手机版 - 电子报

人民报 
首页 要闻 内幕 时事 幽默 国际 奇闻 灾祸 万象 生活 文化 专题 寰宇 维权 视频 杂谈
 
 
 
 
 
 
 

朝三暮四(图)
 
允嘉徽
 
庄子举用「朝三暮四」这个故事,是要阐明他「齐物」的生命观。

【人民报消息】「朝三暮四」一般是指人没有定见,容易改变心意,对事或物的爱好或决定反复无常,改变可能就在朝夕之间。 这个成语来自战国时代思想家庄子的《庄子.齐物》,但是与庄子所表达的内涵寓意不同了。庄子引用一只猕猴对食物数量「朝三暮四」与「朝四暮三」反应大不相同的故事,这个故事寓意很深,在表面上,让人看到的是做法变了然而实质不变;在深奥处,庄子是要阐明他的生命观。 庄子这个「朝三暮四」的故事,实际上是取自《列子黄帝篇》,故事这么说: 宋国有个养猕猴的老翁狙公,很爱猕猴。他养了成群的猕猴,而且能了解猕猴的心意。为了猕猴,狙公变卖家财,来满足猕猴的口腹。然而,有一天狙公的资产快要见底,不能顺任猕猴大吃大喝了,必须要限制牠们的食量。 要跟众猕猴宣布这件事前,狙公恐怕众猕猴不能服从自己,就先跟牠们说:「往后给你们吃橡实,朝上三个、晚上四个,够吗?」众猕猴听了猛地站起来,个个发怒。 狙公接着说道:「好吧,那么,早上给四个,晚上给三个,够吗?」众猕猴听到早上增加了一个橡实,个个都高兴了。 「朝三暮四」、「朝四暮三」实质是一样的,猕猴们的反应截然不同,在牠们的眼界里看到的是「朝三」变成「朝四」。而对狙公来说,连一颗橡实都没有增加,只是变换作法罢了。 庄子举用这个故事,不是讲猕猴容易受到愚弄,或是如何玩弄手法去驾驭对方,而是要阐明他「齐物」的生命观。在庄子眼中,万物天生,人也一样,一切人与物的存在都有其独特的意义与存在的价值。那么若要论谁是谁非,判准就难定,也会有纷争,如何解呢? 以狙公为例,他了解猕猴的天性,利用牠们智商情性,顺应牠们的喜怒而解决问题,结果对他来说不论是名或实,两无亏损又不起纷扰!换个角度说,狙公不用突显自己什么特别高明的智识、技法去压制猕猴,而是顺应猕猴的特性,利用猕猴对「朝三暮四」、「朝四暮三」的喜怒特性去解决问题。 看「朝三」与「朝四」有一之差,然而若能看远一点,「朝三暮四」与「朝四暮三」所得的果是完全相同的。看到的结果为什么不同,又为什么相同,这是眼界不同所决定了。 庄子认为天地间「可乎可,不可乎不可」,就是说可与不可的特性具存;「物固有所然,物固有所可」,物之存在就有它的本质,有它本来的用处,无论大与小、美与丑,成与毁等等,看似对立,都是物之本然存在状态,其间的道理都有相通为一之处。 庄子认为通达者能「齐物」,就是能够明白各物之间相通之理,从而能够止息是与非之争。也就是让生命在各自的境界中各得其所,自适自得而不生对立纷争。 人活在大自然之中,如果能够不带观念去观看人与物,放下成见去观看人与物的本然差异,那么就容易明白、容易掌握万物之间道通为一的道理。这样一来,人则能自适自得,能自适自得就很近于道了,这是他讲齐物的一层生命意义。 不管是天赋的眼界宽窄、高低有何不同,圣人君子对是与非不去争论,能观其差异之间的相通之处,能以和平之心观看是与非,从而等待天道发挥自然均衡的作用。这一来则能让是与非的争端在天道中自然休止,不管对他人或对自己都是宁和的境界。△ (有删减)

文章网址: http://www.renminbao.com/rmb/articles/2020/6/20/71026.html
打印机版

如果您喜欢本文章,欢迎捐款和支持!

 
     


分享至: Facebook Twitter Google+ LinkedIn StumbleUpon Pinterest Email 打印机版
 
 
 
 
 
 

 
 
 
 
 
 
 
 
  
  
  九评共产党
  历史惊变要闻
  神韵晚会
  共产主义的终极目的
  魔鬼在统治著我们世界
  秘卷玄学系列
  高层秘闻内幕
  时事评论
  奇闻怪事
  天灾与人祸
  政治小笑话
  环宇遨游
  三退保平安
  还原历史真相
  江泽民其人
  焦点专题
  神传文化
  民间维权
  社会万象
  史前文明
  官场动态
  国际新闻
  控告江泽民
  活摘器官与贩卖尸体
  精彩视频
  谈东谈西
  聚焦法轮功
  精彩网语
 
 
本报记者
 
 
专栏作者
 
首页 要闻 内幕 时事 幽默 国际 奇闻 灾祸 万象 生活 文化 专题 寰宇 维权 视频 杂谈
 
 
Copyright© RMB Public Foundatio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