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報 简体版
 
女子無才便是德(圖)
 
周曉輝
 
2020年12月24日發表
 
古代女子主要通過宮廷教育、家庭教育、學校教育模式,讀書識字明理。圖爲清陳枚繪《月曼清遊圖冊》局部。

【人民報消息】提到「女子無才便是德」這句話,尤其是在中共摧毀中華五千年文明、極盡所能詆譭傳統文化後,人們普遍的理解就是女子是不需要有什麼才能的,沒有才便是有德行了,而這是古代社會對女性的歧視,是爲了讓她們置於愚昧無知的境地,自然這也成爲中共宣傳古代社會是「黑暗的、腐朽的、落後的」所謂證據之一。不過,「女子無才便是德」的真實含義並非如此。 衆所周知,中華傳統文化「敬天畏地」,講求「天人合一」,而傳統文化的核心正是對儒(孔子)、釋(佛家)、道(老子)的信仰,三家都非常重德。不僅帝王要德治天下、德化天下,大臣、平民百姓也要修心養性,按照一定的道德準則生活。不僅男子要有德、要有君子風範,女子也要遵從「四德」,即婦德、婦容、婦言、婦功。 也就是說,對女子的首要要求是有品德,這樣才能正身立本;其次儀表要端莊、穩重、持禮,不輕浮隨便;第三言辭要得體,有禮有節;還有就是要懂治家之道,包括懂得如何相夫教子、尊老愛幼、勤儉持家,懂得繡花織布等手工。 簡言之,古人最重視人的德行,其次才是技藝,即「德重於才」,不論男女。 如何讓人擁有德行呢?教化爲徑。古代男女有別,男子不論屬於哪個階層,都要學習仁義禮智信,學習如何修身,學習的途徑或是學校老師的教導,學習《四書五經》,或是家族長輩的言傳身教。而女子則主要通過宮廷教育、家庭教育、學校教育模式,讀書識字明理。 早在先秦時期,宮廷便已有對宗室女子進行教育之傳統,教育內容包括德行和禮儀。到了漢代,宮廷上層女性除接受德行教育外,還要學習音樂舞蹈等,以修身養性。彼時劉向所撰《列女傳》與班昭所撰《女誡》規範了女德教育的內容,對後世產生巨大影響。 唐代宮廷女子教育更是大行其道,唐太宗皇后長孫氏「少好讀書,造次必循禮則」,她總結自身處世治內的經驗「撰古婦人善事,勒成十卷,名曰《女則》,自爲之序」。該書流行當世,對當時女子教育起了一定作用。宋代至清宮廷女子教育同樣被大力提倡,宮中設有專門的教育機構。 除了上層女性接受德行教育外,一般貴族和士大夫的女兒也可以在家通過父兄或家庭教師的教導,提高自身的修養。明清時代,簪纓之家、書香門第,女子讀書已蔚爲風氣,明末更有女子私塾出現,而在婚姻中,女子擁有才華也是是否可以獲得佳緣的助力器。 顯然,幾千年來,針對男女的德行教育遍及整個社會,而這也是古代社會長期維持相當程度道德標準的原因。 無疑,「女子無才便是德」所說的絕非是女子不應該擁有才華,而是強調德行最爲重要。 (參考數據:《女誡》)△ (有刪減)

 
分享:
 
人氣:23,664
 

如果您喜歡本文章,歡迎捐款和支持!
 
  

 
 

 
人民報網站服務條款
 
關於我們
 
反饋信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