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分欄目 › 文化 › 文章: |
聾啞孝子保全村莊(圖)
【人民報消息】清朝時期,山東恩縣有一位孝子姓吳,是一個聾啞人。他從小就失去了父親,與母親兩人相依爲命。 吳家距離縣城有三四里,由於家境貧窮,吳生就到城裏爲一家當鋪挑水。每次得到工錢就留着孝養母親,從不敢爲了自己的口腹之慾而浪費一文錢。 雖然他又聾又啞,可是天性聰敏,能根據母親的動作和表情揣測出母親的心意。久而久之,吳母也就習以爲常,也能帶着手勢與兒子講話交流。 每天,孝子必會呀呀地「詢問」母親,她想吃什麼,然後到城裏去買。比如,吳母用四個手指比作一個圓圈,他就知道那是大餅;手指撮在一起蓋住手腕,他知道那是饅頭;如果手指分開成八字,他知道那是水餃;如果手掌伸平,他就知道是魚;如果垂手像提東西,則知道是肉之類的東西。 吳孝子能心領神會母親的意思,從來沒有失誤。 漸漸地,吳母步入老邁且又多病,每次都吃得很少,且經常噎食。吳孝子在沒人的地方暗自傷心落淚,當他看到鄉鄰時,必用手指筆劃,好像在說「我母親吃得越來越少」,攢眉蹙額露出憂慮傷心的表情。 如果吳母吃了很多,他會對着母親發出「呀呀呀」的聲音,好像在高興地唱歌,又張開雙手跳舞,模仿演戲人的動作,以博取母親歡心。當他見到鄉鄰時,又會高興地指指畫畫,好像在說「我母親吃了很多」,拍手大笑作出快樂的表情。 時光飛逝,轉眼吳孝子也五十歲了,依然每天侍奉母親,從來沒有改變過孝養的初心。每到寒冬降臨,吳母睡覺之前,吳孝子必會先用己身爲母親暖被窩。被窩暖熱後,他侍奉母親安寢,自己則趴在床邊,直到聽到母親的酣息聲,他才悄悄地離開,到自己的草床上去睡。 每當夏天來臨,吳孝子在門口懸掛蘆蓆簾子,讓母親睡在中堂的竹榻上,自己則解下衣服睡在門口,吸引蚊子叮咬自己,替母親擋住蚊蟲叮咬。 雖然吳家靠近田野,最容易滋養蚊蟲,然而蚊蟲竟在這裏絕跡。鄉里人有感於他的孝行,都稱他爲吳孝子。由於家境貧寒,他終生未娶,始終如一地孝養母親。 一天,吳孝子挑着一擔水,準備進入當鋪,恰逢縣太爺梅公的兒子穿着華麗的衣服也來到當鋪。孝子誤撞到對方,桶裏的水濺到梅公子的衣服上。 梅公子當即大怒,厲聲呵責他。這時當鋪的主管急忙走出來,向公子拱手致歉,「公子不要生氣,這是吳家的啞孝子。」梅公子心中一驚,向他詢問孝子的事蹟。當得知孝子的孝德後,遂即轉怒爲喜,向當鋪借了五貫錢送給孝子。 孝子堅持拒絕,不敢接受。當鋪主管向他豎起無名指。按照當時的啞語,以拇指代表天,食指代表地,中指代表父,無名指代表母,小指代表妻子。 孝子見到無名指,知道公子是憐憫他的老母親,於是跪倒在地,叩首拜謝,並「呀呀」地指着天地,非常感激他。 挑水結束後,孝子帶着錢回家。他剛進村,就看到母親正靠着門等他呢!孝子一面歡喜地呼叫着,一面小跑着,由於泥路溼滑,他還差點摔倒。 吳母見他帶回來那麼多錢,大爲震驚,連忙問他這些錢從哪兒來的?孝子一面「呀呀」地說着,一面用手比劃着,卻說不出一個字。 吳母擔心他因爲貧窮,誤入歧途去行竊,於是遍問鄉鄰,誰也不知道那錢是從哪兒來的。吳母呵斥他跪下,憤怒地說:「我寧可有一個殘疾挑水的兒子,也不願有一個有邪心穿牆行竊的兒子!」 她自己拄着柺杖,親自來到當鋪。問過店裏的主管後,才知道金錢原來是梅公子相贈。於是一面念着佛號,一面走回家。 從吳家到縣城,往返有五里路。然而吳母年老體弱,步履蹣跚,走了半天才回到村裏。一見兒子還跪在地上,一動也不敢動。 吳母笑着安慰兒子,吳孝子也擦乾眼淚,一面笑着,一面舞着,牽着母親的衣服,看着母親的床鋪,想爲她做新的,卻又不知從何做起。他孝養母親的真誠着實令人感佩。 恩縣縣令梅公知道後,贈給孝子一塊匾,以嘉獎他的孝德。孝子哭着不敢接受,鄉鄰就將匾懸掛在土圩門(土圩,圍繞村落的障礙物)上,作爲全村人的榮耀。 後來,捻軍造反,流竄鄉里,到了此地,見到了這塊匾,卻立即雙手合掌加額以示敬意,說:「這是孝子的鄉里,不要驚動他。」 既然來到這裏,這些捻軍又想見識一下孝子的風範,於是抬頭對守護鄉村的衛士說:「如果肯讓吳孝子登上城垛,讓我們瞻仰一下他的容貌,我們馬上撤退。」 但吳孝子始終牢牢地守着母親,搖搖手不敢離開。雖然捻軍未能如願見孝子一面,終是感念他的孝德而撤軍離開了,全村百姓因這一方孝子匾,避免了一場刀光血影。 (參考數據:《夜雨秋燈錄》)△ (有刪減) |
|
|
相關文章: |
近期最受歡迎的文章 : |
|
Copyright© RMB Public Foundatio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