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報 简体版
 
讓天子行跪拜之禮的"三老五更"(圖)
 
劉曉
 
2019年10月4日發表
 
《禮記》不僅是一部描寫規章制度的書,也是一部關於仁義道德的教科書。

【人民報消息】史書載,公元564年,北周武帝宇文邕在太學舉行「三老五更」儀式,受禮的對象是「三老」於謹。 整個儀式的過程是這樣的:北周武帝先進入太學,等到於謹入門時,北周武帝向他行跪拜禮,表示歡迎,於謹也以跪拜還禮。其後入席,北周武帝讓於謹「南面憑几而坐,以師道自居」,而皇帝則站在屏風前面。 上菜時,北周武帝「跪設醬豆,親自袒割」,也就是說,皇帝是跪坐着侍候於謹吃飯的。吃完飯後,北周武帝又「親跪授爵以侑」,即跪坐着奉上酒。 整個程序結束後,於謹說了些「虛心納諫」、要講誠信之類的話以教導皇帝,「皇帝再拜受之」,於謹也答拜還禮。尊養「三老五更」儀式至此結束。 什麼是「三老五更」?起源於何時?目前的史料可以追溯到周代。根據周制,天子要親臨國學舉行春秋祭奠和養老之禮,是爲「視學」。天子一年中必須視學四次,每次視學都要舉行隆重的典禮,包括釋奠禮和養老禮。 釋奠禮是古代學校的祭祀典禮,屬於祭奠「先聖先師」的禮儀。周代學校則分爲國學和鄉學兩種,國學設於都城,稱作辟雍和泮宮;鄉學設於地方,稱爲庠、序。周代的官學中,就有釋奠的禮儀。《禮記.文王世子》記載:「凡學,春官釋奠於其先師,秋冬亦如之。」「凡始立學者,必釋奠於先聖先師。」 《禮記.文王世子》記述整個禮儀的過程。那就是大清早,國學中便響起鼓號,預告周天子即將到來,以便讓大家準備。全體人員集合之後,天子在三公、九卿、諸侯等陪伴下駕到,乃下令有司行事,拿出釋奠禮和奏樂需要的器具,祭先師、先聖。 之後,周天子來到養老的所在,祭祀先人靈位,並設立三老五更和羣老的席位。漢代鄭玄注《禮記》解釋:「三老五更各一人也,皆年老更事致仕者也。天子以父兄養之,示天下之孝悌也。名以三五者,取象三辰五星,天所因以照明天下者。」 「三老」是鄉官之名。戰國時閭里及縣,均有三老,漢初鄉、縣也有三老,由年齡在五十歲以上者擔任。「五更」,則是指年老致仕而有經驗的老者。天子設立尊崇三老五更的儀式,並以對待父親和兄長的禮儀待之,是爲了向天下表達孝悌之情。 鄭玄在批註中還說:「三老五更,互言之耳,皆老人更知三德五事者也。」何爲「三德五事」?唐代孔穎達的註疏是:「三德謂正直、剛、柔。五事謂貌、言、視、聽、思也。」顯然在古人看來,人生經歷豐富的老者更了解三德五事,而天子尊崇了解「三德五事」的老者,也是在德化天下。 再說周天子設立三老五更和羣老的席位後,親自檢視奉予老者的美食美酒,等準備完畢,奏樂請諸老入席,天子獻酢致酒,其後作樂唱《清廟》之詩。唱完後,諸老相繼闡述父子君臣長幼的道理,以合德音。這是儀式中最重要的部份。接着,堂下獻上讚頌武王起事發兵、文王受天命有德當興的舞蹈《大武》祝福。 舞畢,周天子囑咐在場的公侯伯子男以及文武百官:大家回到自己的封地和管轄地,要在國學中照樣舉行養老之禮。這正體現天子之仁始於此而終則普及於天下。 從周代開始,尊養「三老五更」儀式始見諸於史書,後代帝王也開始沿用這個制度。 《漢書.禮樂志》記載「養三老五更於辟雍(注:古代學校)」。 《後漢書.明帝紀》記載:「三老五更皆以二千石祿養終厥身。」李賢注引《漢官儀》曰:「三老五更,皆取有首妻男女全具者。」 《三國志.魏志.高貴鄉公髦傳》記載:「其以祥(王祥)爲三老,小同(鄭小同)爲五更。」 《北史.魏紀三》:「以尉元爲三老,遊明根爲五更。又養國老、庶老,將行大射之禮。」 不過,到了宋代,尊養「三老五更」的儀式大量被省略,元代和明朝以後更無其禮。究其原因,大概與座椅在宋代普及,中國人坐姿改變後,跪拜禮成爲下對上的禮儀有關。據說,清乾隆三年,乾隆皇帝一度心血來潮,向大臣們詢問恢復三老五更之禮的可能性,大學士張廷玉婉言勸止說這種古禮「臣下誰敢受之」。 「三老五更」的說法和尊養儀式就這樣淡出人們的視野,而天子禮敬臣下,向臣下行跪拜禮也成爲歷史。 (參考數據:《周書》、《禮記》)△ (有刪減)

 
分享:
 
人氣:27,049
 

如果您喜歡本文章,歡迎捐款和支持!
 
  

 
 

 
人民報網站服務條款
 
關於我們
 
反饋信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