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报
 

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瑞典汉学家(图)

高天韵




成立于1926年的瑞典东方博物馆(又称远东博物馆)。

【人民报消息】瑞典,与神州有缘。一百年来,一些瑞典考古学家、语言学家、美术史学家先后到中国考察、研究、学习。辽阔美丽的中原大地、中华传统文化的辉煌硕果,令其倾心仰慕、赞叹不已。他们著书立说,将汉文字、中国传统建筑、音乐、美术等多方面的成就展示给世界。几位汉学家与中国的渊源,传为佳话。

高本汉——瑞典汉学的奠基者

1910年2月,一名21岁的瑞典青年到达中国,在北京、太原等地学习。他刻苦练习汉语口语和书写方块字,几个月后便外出进行方言调查。在两年里,他搜集了中国各地方言三十三种,为日后的音韵学研究积累了丰富的材料。

当年骑着马走乡串镇的年轻人,便是日后大名鼎鼎的汉学家——高本汉(Klas Bernhard Johannes Karlgren,1889-1978)。

高本汉曾担任歌德堡大学校长、远东考古博物馆馆长,倾毕生精力研究汉语及中国传统文化,留下百余种著述。他重构了中古汉语及上古汉语的语音,其著作《中国音韵学研究》对中国语言学界产生了重大影响。高本汉是瑞典汉学的奠基者,一直积极向西方介绍中国文化,为世界汉学做出了重要贡献。

高本汉对于汉字及汉语的价值有过精辟、深刻的论述。他认为,汉字的形式美和独创性远远超过拼音文字,而且从文化势力来看,汉语可以和欧洲最通行的语言媲美。他在1923年出版的《中国语与中国文》里写道:「中国文字有了丰富悦目的形式,使人能发生无穷的想象。」

高本汉还指出了废除汉字将带来的严重后果,他说:「第一点,中国人要采用字母的文字,就不得不废弃了中国四千年来的文学,又因此而废弃了中国全部文化的骨干。」「中国人一旦把这种文字废弃了,就是把中国文化实行的基础降服与他人了。」

喜龙仁——留住美的经典

喜龙仁(Osvald Siren,1879—1966),芬兰裔、瑞典籍美术史学家,他在上个世纪曾五次访问中国,拍摄了中国多地的建筑及园林。北京旧城、皇家园林、苏杭庭院,都出现在他的镜头里,城墙、城门、护城河、山石、树木、亭、榭、廊、桥,壮观、凝重、典雅,秀丽如画、含蓄似诗。

若干年后,这些景致大多都不复存在,而他的著作还陈列在图书馆里,无言地述说着一件件东方艺术杰作。有多少中国人,凝视书页,欣喜地、忧伤地领略曾在故乡绽放的芳华,向素未谋面的作者道一声:谢谢。

1921年,喜龙仁得到北洋政府准许,对北京的城墙和城门进行了为期两年的系统考察和测量。1924年,他在伦敦出版了英语版的《北京的城墙与城门》。该书包括详细的勘测手记,并附有53幅中国艺术家手绘的城门建筑图纸,以及109张喜龙仁拍摄的城墙和城门的照片。这是有史以来对北京城墙和城门记录最为丰富的第一手数据,具有相当高的科学性、历史性和文学性。

除了皇家城池,喜龙仁还深入研究过其它形式的中国古代艺术,出版了《中国雕刻》(1925年)、《北京故宫》(1926年)、《中国绘画史》(1929—1930年)、《中国花园》(1949年)等多部著作。

《北京的城墙与城门》首发时仅印刷了800册,由于话题并非热门,所以它没有引起多少关注。当时中国的历史地理学家侯仁之正在英国留学,他在偶然间发现了此书,当即以重金买下再带回国内。喜龙仁的记录于是渐为人知。

作者饱含深情、以散文诗般优美的话语,表达了自己对于京城的建筑、风貌以及中华传统文化的深沉的爱。

喜龙仁认为,北京老城墙宽敞的顶部是「世界上最有趣的散步之地」。从城墙上俯瞰,「万绿丛中掩映着的金灿灿的皇宫与庙宇,铺设着蓝绿琉璃瓦的王府宅院,带有开敞前廊的朱红色房子,半掩在百年古树之下的灰色小房屋,宽敞而繁荣的街道,这些街道两侧还布满商店和装饰华丽的牌楼,以及一片片有牧童放羊的开阔地——所有这些景致都呈现在脚下这轴展开的长卷之上。」

那一轴长卷,是绵延的墙体,是京华的沃土,是五千年文明的瑰奇。作者最后问道:「这些美妙的城墙和城门,这些北京最美丽、最辉煌的无言的历史记录者,它们的美还能够延续多久呢?」

林西莉——琴道与人生

瑞典女子Cecilia Lindqvist保存了一把泛黄的油纸伞。它来自中国,是一位传教士送给她母亲的礼物,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Cecilia初次抚摸小伞,初次接触神秘的东土。

上世纪50年代,Cecilia向高本汉学习汉语,中文名作「林西莉」。1961年,她随外交官丈夫来到北京,就读于北京大学,并开始学习古琴。1962年,林西莉离开中国时,北京古琴研究会将明代古琴「鹤鸣秋月」赠与她。1971年,林西莉在瑞典高中里首开汉语课。

1989年,她历时15年撰写的《汉字王国》出版。该书在瑞典全国掀起了学汉语热,后被翻译成多种文字、在西方引起轰动,中译本在中国也大受欢迎。林西莉凭此书获得瑞典奥古斯特奖文学奖。2006年,林西莉又出版了《琴》(中译名《古琴》),再获奥古斯特奖。

在上世纪90年代,瑞典教育部特别任命林西莉为汉学教授,以表彰她在汉语教学工作方面的贡献。

结语

三个瑞典人在博大精深的文化天地里,获得了喜悦和启悟。他们与许多热爱中华文化的外国人士一样,为五千年的瑰丽神奇而心驰神往,又因此付出心血、在实践中将之弘扬传播,回馈中国。他们的努力和坚持,令人感动,亦在提醒我们:祖先的宝贵遗产,应当备加珍惜、深入认知,切不可断了文化的根脉。

传统内涵兴发出的,是深沉的震撼;这种力量,超越国界,生生不息。纵然许多美丽的印迹已经逝去、消散,但是,触动心灵的美好,将永远存留。△

(有删减)


文章网址: http://www.renminbao.com/rmb/articles/2018/11/29/68337.html
 
文章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