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返回  电子报 正體版
 
为推行垃圾分类 与垃圾为伍不丢人(图)
陈立雯在用回收的厨余垃圾进行堆肥。
陈立雯在南峪村分类回收垃圾。

【人民报消息】别人对垃圾嫌而避之,她却将其视为珍宝;别人将垃圾分类停留在概念上,她却用10年时间将概念一步步变为现实。她硕士毕业,出国留过学,本可以留校当老师,却选择了“垃圾分类”这个事业。 她就是陈立雯,从小在乡村长大,“看过世界”后回到故乡,今天的故乡正在走向现代化农村,但相伴而生的另一面却是遍地的垃圾,甚至正在变成“城市垃圾场”。她下定决心,一定要将垃圾分类落实到实处。 敲掉村里的垃圾池 据《北京青年报》2017年9月24日报导,作为垃圾分类的推行者,深知垃圾混合处理对环境和健康的危害,这10年来,她一直坚信,只有垃圾分类才能解决垃圾焚烧和填埋产生的污染问题。她曾尝试过在城市里推行,但由于管理复杂,难以实施。 一次偶然的机会,陈立雯听说河北涞水的南峪村正在发展山村旅游和民宿项目,但一直被垃圾问题困扰。抱着试试看的想法,陈立雯来到了南峪村,她的垃圾分类计划一提出,立刻得到了村委会的认可。“农村背靠土地,厨余可以堆肥。这也是我现在最想做的事,用分类的办法解决农村的垃圾问题。”陈立雯告诉记者。 7月初做完调研,陈立雯8月住进了村里,她先申请用挖掘机把各垃圾池中的垃圾清理干净,然后给每家发放贴着“厨余垃圾”和“其它垃圾”的垃圾桶,对村 民进行垃圾分类的宣传教育工作。全村224户,一户都没落下。但她很快就发现,村民一开始答应得好好的,回头还是将垃圾整袋扔进垃圾池。陈立雯跟村支书提出,要“撤掉公共场所的垃圾桶、敲倒垃圾池”,再将山坡上一块地方铲平,作为堆肥场使用。陈立雯所在的“北京零废弃”环保组织出资购买了垃圾分类运输车,并进行改装,挨家挨户回收分类垃圾。 这次,陈立雯挨家挨户教村民辨别垃圾类型,并将垃圾车开到每家门前,亲手指导村民们对垃圾分类投放。分类后的垃圾分别被运到不同地方,厨余垃圾被运到堆肥场,可回收垃圾在旁边,其它垃圾放在专门的垃圾桶里,等待保洁公司运走。 据陈立雯介绍,南峪村垃圾分类前的硬件准备,包括车在内和村民需要的垃圾分类桶,一共花费1万多元,这些均出自陈立雯所在的环保组织。在9月的众筹中,她筹集到10多万元捐款,接下来她将用这笔资金在不同地区的6个村庄推广垃圾分类。 垃圾分类成为一种“习惯” 9月23日一早,天刚微微亮,陈立雯起床了,前一天收完垃圾太晚了,那些垃圾还在车上,她得抓紧运去堆肥场。还有一点让她不放心的是,前一天在去堆肥场的路上看见了驴粪蛋,她怕“好不容易沤出的肥被驴给刨了”。 洗漱完毕,随便披了一件衣服,陈立雯便来到她改装好的三轮垃圾车前,底盘降低,前后两端刚好放下四个垃圾桶,车中间放的是塑料瓶、玻璃瓶等可回收物,陈立雯每天坐车其实就是坐在这些瓶子上。 “你看,这堆是厨余垃圾,那堆是我堆的肥。”陈立雯一边说着,一边拿起铁锨,来回翻那堆厨余垃圾。顺便徒手把夹杂在其中的一些塑料碎片拣出来。“这已经是村民源头分类的很纯的厨余垃圾了。”陈立雯说,这堆厨余垃圾是她的“试验田”,她会根据堆肥体的温度翻堆,“虽然家在农村,但几乎没干过农活,也不知道怎么堆肥。”陈立雯笑着说,她听父亲讲,堆肥对氧气和温度有需求,翻堆可以保证通风,加入一些树叶可以中和湿度。她按照父亲说的方法“搅拌”,因为“手生”,手上已经磨出两个大泡。旁边那一小堆还未成型的肥是她一个月的“成果”。 天突然下起了雨,陈立雯必须加快速度,“抓紧干完活赶回去,我担心有村民家的垃圾桶放在外边,干的垃圾会被淋湿。”陈立雯说,只有干湿分离,才能解决时下中国混合垃圾填埋和焚烧产生的污染问题。 厨余垃圾发酵成肥再返田,其实是农村传统的做法,但随着农村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农民更倾向于用化肥代替这种“天然肥料”。“能形成多大量的肥料、产生的肥料够不够用、农民用得好不好,这些都是我正在试验的内容。”堆肥并不是陈立雯的第一目标,她想将垃圾变废为宝,更期待的是能产生直接的经济价值。这一切的前提,都是教会村民如何进行垃圾分类,并养成分类的习惯。 堆肥之外的时间,陈立雯基本就在村子里转,挨家挨户的检查垃圾分类投放情况,以至于很多村民看见她时,第一句就是“又来收垃圾啦?” 每家垃圾分类的“标配”是两个桶和一个网兜,桶用来装“厨余垃圾”和“其它垃圾”,网兜里装“可回收垃圾”。什么叫厨余垃圾?什么叫其它垃圾?哪些属于可回收垃圾?这些基础的概念,陈立雯必须“手把手”的教给村民们,然后让他们严格按照类别分装。 下午5点,随着陈立雯一声“倒垃圾喽”,村民们纷纷走出门口,将已经分好的两桶垃圾拎出来,按照“前边倒厨余,后边倒其它,中间放可回收”的顺序分类投放到垃圾车上。经过一个半月时间,垃圾分类在村里已经成为一种习惯,每天傍晚只要陈立雯一吆喝,从村西头到村东头的人家都走了出来,互相告诉着哪种垃圾应该放在哪个桶里。 村民从不理解到接受 “这姑娘一开始跟我们讲垃圾分类,我们都不知道她在说什么。”南峪村西头的王大妈说,后来陈立雯来了她家三次,终于让她明白了“能腐烂的就是厨余垃圾”这个概念。自此王大妈做完饭之后,都会把食物残渣倒进那个贴着“厨余”标签的桶里。 村民杨生玲在家全职带孩子,对于她来说垃圾分类最直接的好处是“不用再跑出去扔垃圾了”,陈立雯“上门取货”这件事让她很满意,她觉得在家里扔垃圾省了好多事,于是也愿意按照陈立雯的要求进行分类了。 但对于更多的村民而言,陈立雯是个奇怪的人,他们不理解一个女硕士为什么跑到这穷乡僻壤来倒弄这些臭烘烘的垃圾。 60多岁的村民徐振国每天放羊回来都能碰见陈立雯,那个时间她都开着垃圾车,徐振国总是要“好言相劝一番”。他一度认为陈立雯是找不到别的工作才干这事的,自告奋勇要给她介绍个活儿,说一个月收入最少三四千。但当他明白过来陈立雯做垃圾分类是为了环境保护,而且这是陈立雯的真实想法之后,他沉默了。徐振国对记者说,他明白什么叫做造福下一代。 在陈立雯来到南峪村之前,如何处理垃圾是让村支书段春亭很头疼的问题,「以前只要村里有空着的地方,都堆满了垃圾 。陈立雯的出现解了段春亭的燃眉之急,段春亭一直尊称陈立雯为陈老师。“原来我们村里负责收垃圾的人叫张生龙,现在他在跟陈老师一起做垃圾分类。”段春亭说,原来村里处理垃圾一般就是烧,没法烧的让张生龙装车拉到村周边,挖个大坑埋。“有时候没有合适的地方就倒在拒马河边了,倒多了水也变得很臭。” 段春亭知道陈立雯不会永远留在南峪村,作为一名环保人士,她早晚会离开这里,毕竟南峪村只是中国无数村庄中的一个。他打算接手垃圾分类的后期工作,并由村里承担一部份垃圾分类所需要的费用。 希望将垃圾分类“立为原则” 垃圾分类在农村到底能不能持续下去? 陈立雯告诉记者,不管是在城市,还是乡村,目前中国还没有针对居民的进行强制性垃圾分类法规。在陈立雯看来,垃圾分类的可持续,需要依靠垃圾分类整个链条上每一位参与者的行为。垃圾产生者在源头上进行分类,就保障了分类投放环节的可持续性。想要做到这一点,需要主导者做好分类教育和分类收集,让村民实现正确的垃圾分类和投放行为,并坚持分类收运和分类处理。 她希望农村管理部门能将垃圾分类提上日程,并有政策能为垃圾分类提供保障,同时保障的也是农村未来的环境和生态健康。 垃圾分类处理看起来似乎没有什么,其实这可是关乎地球人未来生存环境的大事,一个臭烘烘的地球垃圾场注定是没有未来的,它体现出的是人的自私和冷漠。所以,陈立雯做的是积大功德的事情。△

分享到: Facebook Twitter Google+ LinkedIn StumbleUpon Pinterest Email
 
 

读者留言反馈:



读者留言
 
欢迎您的留言反馈。
 
 
别喷饭!胡、江、曾各有如此不同的童年(多图) 2017/9/25 (445,861次)
久闻其名,原来"天书"是这样写的(图) 2017/9/24 (135,083次)
十九大的唯一悬念:习集权后保党还是弃党(多图) 2017/9/22 (259,069次)
纳斯卡巨大平坦山顶 这茬人无法解迷(多图) 2017/9/21 (128,599次)
清朝这幅画证明外星人找错了家(图) 2017/9/18 (139,049次)
解周易八卦与神传文字之水乳交溶(4)(多图) 2017/9/17 (274,444次)
看趋势 刘云山真心服了习近平(图) 2017/9/16 (247,668次)
科学家晕倒!3500年前数学竟会超现代(图) 2017/9/16 (125,928次)
两起蹊跷惨案!若早一分钟或晚一分钟…(多图) 2017/9/15 (299,697次)

毛棺前痛骂痛打江青 王海容毛忌日离世 (图) 2017/9/14 (692,473次)
科学家发现真相 反吓的战战兢兢(图) 2017/9/13 (133,141次)
英女失明后用天目看东西 难倒科学家(图) 2017/9/12 (130,691次)
解周易八卦与神传文字之水乳交溶(3)(多图) 2017/9/9 (264,878次)
“红太阳”阴影!呆傻毛新宇十九大没份儿(多图) 2017/9/8 (691,017次)
丈夫心宽肩厚?陈至立此地无银三百两(图) 2017/9/7 (655,908次)
苏军士兵射坠飞碟 遭外星人变石头(图) 2017/9/5 (138,920次)
小笑话:理成江泽民式发型(图) 2017/9/3 (379,857次)
江姘头陈至立主管教育 上傍下包养(多图) 2017/9/2 (675,652次)
解周易八卦与神传文字之水乳交溶(2)(多图) 2017/9/1 (282,595次)
半世纪前的承诺与偷走美国科技灵魂(多图) 2017/8/29 (235,884次)
两位记得古埃及前世的人胜过史学家(图) 2017/8/27 (126,991次)
科学家摸到了门槛儿 人类是地球旅游者(多图) 2017/8/26 (298,019次)
解周易八卦与神传文字之水乳交溶(1)(多图) 2017/8/25 (275,605次)
看看中国共产党半个世纪前的承诺(图)(更新) 2017/8/24 (626,276次)
宇宙在新生!天文学家的解释无厘头(多图) 2017/8/23 (295,343次)
《最后一任总统》与日全食375年美国独有(多图) 2017/8/22 (241,728次)
小笑话:金正恩若攻击美国(图) 2017/8/17 (338,396次)
人祸天灾!九寨沟如此美景留不住(多图) 2017/8/16 (307,087次)
被习近平收拾了!BBC成了缩头乌龟(图) 2017/8/15 (242,974次)
绿卡当场销毁!有案底华人回美 原机遣返(多图) 2017/8/14 (231,041次)
小笑话:江泽民与王冶坪婚前婚后(图) 2017/8/13 (406,400次)
与好莱坞相关的两则消息令网友惊呼(多图) 2017/8/12 (224,761次)
中印若有一战 必为解救朝鲜(多图) 2017/8/11 (236,354次)
波罗的海神秘巨物让科学家成砖家(图) 2017/8/10 (122,811次)
科学家们根本不敢触碰这个问题(图) 2017/8/8 (289,448次)
 
人民报网站服务条款
 
关于我们
 
反馈信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