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周易八卦与神传文字之水乳交溶(3)(多图)
 
——中华神传文化之玄妙
 
道生
 
2017年9月9日发表
 



此为银河系,周易推演的是旧时银河系的理,现在的银河系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



羑(You)里古城,位于河南汤阴县,古为商纣王监狱,因西伯姬昌对杀人如麻的纣王叹息一声,便被囚禁在此七年,九死一生,根据周易推演出文王《周易》。

【人民报消息】「闯」此象可代表:马从门内穿过、猛冲、鲁莽行事、奔走谋生、勇往直前、开辟出路……这些都是「闯」的意思,也是「闯」字的字象,此象内涵很广,包罗万千,取马从门内穿过之形,以代此象。

再如将「马」与「又」组合在一起:「又」甲骨文为「」,是一只手的形象,原义表示用手抓住、控制等。将它们相合后,就形成新的一象,此字象名为「驭」。取控制马匹之形,代表驯服、控制等意……。

再比如「日」与「月」合为「明」;「木」与「木」合为「林」、「森」……

看了以上事例,我们会发现:文生字,与八卦生周易的机理是相通的,即「易」之理。中华神传文化的机理是根据天上的文字演化的,凡人再怎么造字也是没有「根」的,所以没有内涵。

许慎在《说文解字》中,将中华文字的造字法归为六类,分别是象形、指示、转注、假借、形声、会意。笔者认为这种分类方法不够准确,没有读懂中华文字的奥妙与机理。笔者通过对甲骨文等古文字的研究,认为中华文字其实是对「象」的运用,是根据「易」理造出来的,虽然目前汉字中,存在大量「形声字」,但不存在「形声」这种造字方法。

什么是「形声字」?就是根据字形来发音。举个例子「诛」字,「诛」是由「言」和「朱」组成,有签署死刑命令的意思。「言」表示语言,即命令;「朱」表示红色,古代判处死刑犯用红笔。根据字形,「言」在「诛」这个字中不占主要位置,被称作「言字旁」,也就是偏旁,而「朱」才是这个字的主体,所以「诛」发音为「朱」。

目前已知的人类文字中,基本都是表音文字,而汉字却是音、形、义三位一体的。汉字在以「形」表象、表意的同时,又能以形意御音,兼具表音的功能,这是人类其它语言文字都不具备的特点,所以汉字中存在大量「形声字」。也就是说「形声」只是汉字音、形、义三位一体的特点的展现,而不属于造字法。中华文字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经过了几次大的变形,若将文字都对应到最远古的甲骨文,就能看出其较原始样貌,会发现中华文字是建立在「易」理基础上,是对「象」的运用。

中华文字,每一字都是一象,每一象都对应着银河系,其内涵及作用,是现代人永远都无法知晓的。而中国共产党,把正体字称作繁体字,把自造的没有灵魂、失去内涵的文字称为简体字,中共进行的所谓文字改革,其根本用意是为了割断炎黄子孙与神佛的连系。

文字生词

在汉朝有一本书叫《焦氏易林》又名《易林》,共十六卷,由西汉著名易学大师焦延寿撰写。焦延寿是摇钱占卦法(即六爻纳甲法)的鼻祖京房的老师。《易林》源自于《周易》,它在周易六十四卦的基础上,将其俩俩相合,最后生出四千零九十六卦,每卦都撰有一首卦辞,但是没有爻辞。《易林》主要用于占卜,相对周易更具象,卦象更小,更易理解与应用。

八卦生六十四象,是对应着我们银河系的「易」之理。越到表层展现得越具象、越繁杂、内涵越小,所以最后有了四千零九十六象。

文字也是一样。文生了字后,又继续相合生出词与词组,这也是由「易」理所贯穿的。但是这些词与词组都是有源头、有来历的。现在有几人知道?

比如「犹豫」这个词,我们都知道它是代表迟疑不决的意思。但是追到这个词的源头会大吃一惊:原来「犹」和「豫」是两种动物!

《康熙字典》里面解释说:犹,是一种猿类动物,长尾巴,生性多疑。豫,是一种卷鼻象类动物。上古时,河南地区盛产大象,这在商朝甲骨文中多有记载,河南省简称为「豫」,看到这个解释就能理解为什么了。字典又解释说,犹、豫分别为两种兽类动物,都生性多疑,进退不定,所以称多疑不决的人为犹豫。

再看「影响」这个词,现在只知道影响是指某件事物所产生的效应。查一查来源:这个词语最早出自于《尚书·大舜谟》,原文为「惠迪吉,从逆凶,惟影响」。意思是顺从天道而行就吉利,背离天道就凶险,这就像影子跟随着身体,声音产生的回音一样。原来,影是指影子,响是指回声。身形一动,影子马上跟随;声音一发出,马上有回音响应,这就是影响。当我们了解词义的时候,马上感觉不一样了,以后用到这词语时,就感觉它有气息了,不再是死的。这就将封死的词语,重新注入内涵,建立象,使其慢慢活过来。

六、有生命的汉字

说汉字有生命,这并不是一种比喻,而是客观存在的实事。本章将与读者一起去亲身体会一下这句话的含义。

如何学习文言文

古人在开始学习文言文的时候,根本不去强记每个字的意思。古人从小在私塾读书的时候,私塾先生开始只教认字、写字,然后就拼命的读书、背书,根本不讲解每个字词与文章的意思。等读了几年,把各大古书经典都背熟后,突然哪天,意思自己就全通了,全明白了。

而现代人学古人,会去强记每个字固定的几个意思,这路走偏了,也是不明白中华文字的机理所造成的,这样学出来的只是「死古文」,所学的字是死的,没有气息。因为一字就是一象,里面是活的,包罗万千,可随意而用,任意变化、引申,充满灵性与气息。真正精通古文的人,每个字在他手中都是活的,他是用象,而不是用字,这包罗的内涵就太大了,写出的东西意境与内涵就广博无边。而强记的那些固定意思,只是前人总结出来的,是死的,就像周文王给《周易》填上的卦辞与爻辞一样,只是经验的总结,反而把象给封死了。也如同现代中医治病,只记住古人整理出的固定药方,根本不懂医理、药理,不懂辩证施治,不能灵活运用,所以这样的中医正在死去,或已经死去。

古人学习时,不死记意思,大量背诵,就是在思想中建立起字象的感觉,使思想深处与字象形成对应,达到共鸣,当到一定的时候,就全部通了,活了。人体与宇宙是全息对应的,外面有什么,里面也有什么。刚学习之初,内象如同混沌,还没有分象,在以外象不断相感的情况下,内象亦会慢慢相应、共鸣,慢慢对应外象而分出象来。经过一定的时间,当内象与外象完美相感相应,达到内外相通、共振和鸣的时候,就内外相合,浑然一体了。

这里谈的只是机理,不谈具体方法,因为掌握了文字的机理,每个人就可以自己去决定方法了。

古文之象

《尚书》是中国最古老的上古文献之一,收录了自尧舜至春秋时期的上古文章,也是中国古代最难读懂的古书之一。连唐朝大文豪韩愈都感叹的说,《尚书》读起来佶屈聱牙。[20]

因为《尚书》是用上古文字(如甲骨文等)表达出来的,文字越古,其象越大,人类就越难懂。我们现在解字,一般都把这个字对应到它最古老的版本来解,这样解出来的最接近元始意象,内涵最大。




传说周文王曾以此井为生,因庙宇荒废,古井干枯,重修羑里城后,羑里古井又重涌甘露,堪称奇迹。

周文王给《周易》写的卦辞与爻辞非常晦涩难懂,后人对他的同一句话多达几十种解释,每种解释都不一样。自古以来解释《易经》的书多如牛毛,但没有一个人能真正把它解释透彻的。有人认为,周文王是在被商纣王囚禁期间作卦爻辞的,因形势所迫,才故意以隐语的形式写出,写得很隐晦。其实根本不是这样,这是不明白《周易》的内涵所造成的错误认识。如果是这样,那后来孔子在晚年给《周易》作象辞、彖辞时,为何同样晦涩难懂?

周文王给《周易》写卦爻辞时,将象用的非常之大,因为只有这样,才不至于将《周易》之象下固定的定义,使后人无法有更深的理解。

文言文与现代文

我们有时读古文,心里明白它的意思,但翻译成白话文之后却往往感觉词不达意,怎么挖空心思也无法表达明白自己想要说的,这就是因为现代汉语太浅白,没有内涵,没有「根」,而古文之所以用词简练就可以表达出很大的意境,令人心领神会,是因为古文背后有神传文化的内涵在加持。

古文的基本单位是字,非常灵活简单。将古文拆开,就是一个个的字组成的(典故与固定名词除外)。而古文中的字是一个个的象,而象与上天可以对应、沟通,所以古文承载的内涵非常博大。

现代课本里或网上文章对古文进行这么注解那么注解,然后再用繁琐、死板的语法去束缚它,是因为现代的汉学家、白话文大家们不知道中华文化是神传文化,因为他们根本不信宇宙中有神。如此,古文字中的象就被固定在一个很低很浅的层次,固定为几个死板不变的意思,使中华神传文化中的内涵离神越来越远、越来越失去能量。随着人类道德无可节制的下滑,就使文字中的「神」气消失殆尽。

汉字与英文

在中华神传文字体系中,几千年来,中国人仅靠几千个通用汉字,便足以应付人类的一切发展变化,并绰绰有余,这是因为来源的缘故。而其它任何的人类语言文字都达不到这一点。

拿英文来做个比较:马(英文是 Horse)、鸡(Chicken);小(Small/Little);男性、雄性、公的(Male);女性、雌性、母的(Female)……

中文遵循「易」理,能用简单的搭配来表达出所需明白的一切。像「小」与「马」或「鸡」相结合,便生成「马驹」「小马」、「雏鸡」「小鸡」等概念。而英文则不行,必须为这一新事物造一个全新的单词,如小马无法用Small+Horse表示,小公马不能用Small+ Male +Horse来表示,否则单词的长度将无限冗长,最后会使这种语言的信息含量越来越低,不再适合于人类表达而无法使用。所以必须为这一事物造一个全新单词来表示,如:小马(Foal)、公马(Stallion)、小公马(Colt)、母马(Mare)、小母马(Filly)、小鸡(Chick)、公鸡(Cock)、小公鸡(Cockerel)、母鸡(Hen)、小母鸡(Chicken)等等,没有规则可循。

因为人类的其它语言文字无法遵循「易」理,所以没有生命力。随着人类发展,英文词汇量将无穷尽增长,使得该语言越来越臃肿、杂乱,直至完全超出人类的记忆和使用能力,而最终无法实用。

中文越拆越活,能量越大。而英文只能拆为一个个单词,单词再拆就成了一个个字母,就散了、死了,没有任何的意义。所以英文只能拆到单词这一层面,再拆就没有气息了,它只是没有源头和生命的符号。

所以笔者推断:未来人类共同的语言文字,将是汉字,其它的语言文字将在新世纪中被淘汰。

七、算卦与测字

周易八卦不是人创造出来的,是上天根据银河系的理送给人类的礼物,让人知道「天人合一」与「冥冥之中有定数」的道理,保持对上天的敬畏。

因此,对于人来说,周易的内涵非常大,包罗了世间万事万物的发展和变化,可知过去与未来,所以也可用来预测。文字与周易的机理是相通的,所以文字也可用来预测,所以自古有测字这个行当,当然必须用正体字来测。

其实这些都是对「象」与「易」理的运用。下面举例对比一下,这样可能更直观。

唐代张说的《梁四公记》中记载了「梁武帝射复」故事。「射」是猜度之意,「覆」是覆盖之意。射复就是随便将一物体掩藏起来,然后让人通过易经占卦,占出所藏的是什么东西。

在梁武帝天监年间,有一次梁武帝令人做一个覆,与百官一起射复。

当时太史刚刚捉了一只老鼠,便偷偷将这只老鼠装在匣子里封好,当作「覆」呈给了武帝。武帝占卦,起得水山蹇卦(艮下,坎上)变为火雷噬嗑卦(震下,离上)。武帝占成后,又命令群臣占。

武帝与其他八位大臣将各自写好的占辞放在蒲垫上,令罣闯也参与占卜。罣闯对武帝说:「圣人占卦,是利用象来辨别事物,皇上已占了一卦,就不用另外再占,请求依从皇上所占之卦进行预测。」

武帝应允了他,罣闯便根据武帝所占之卦撰写占辞,写完后也放在蒲垫上退回一边。

全部占完后,便开启「覆」,宣读大家的占辞,看谁的占辞最准确。

武帝占辞说:「先得蹇卦后得噬嗑卦,这说的是它的时辰。蹇卦下是艮卦,上是坎卦,这就是它的卦象。坎卦的卦象中包含有阴暗、隐伏、偷盗,与其相应的生肖是老鼠,所以里面是只老鼠。它在蹇卦所表示的时间里出来活动偷吃东西,因其动而变为噬嗑卦之象,噬嗑卦的卦象包含有刑罚、惩恶,所以被捉住。

在噬嗑卦中有四爻为无咎,一爻为利艰贞,这五爻都与偷盗没什么关系;只有第六爻占断为凶,爻辞是「荷校灭耳」,意思是戴上枷锁、割掉耳朵。这是因为偷盗而遭到灾殃,所以这只老鼠是死的。」

念完武帝的占辞后,群臣高呼万岁,武帝也因自己占中了而洋洋得意。

接着又开启其他八位大臣的占辞,说的五花八门,没有一个占中的。

最后开启罣闯的占辞,也占中了,但与武帝占辞不相同,罣闯的占辞里说:「现在这个时间刚好属王相吉日,所以一定是活老鼠。卦象由蹇卦(坎上,艮下)变为噬嗑卦(离上,震下),即上卦坎变为离,下卦艮变为震。坎有阴晦之象,离有光明之象;艮含静止之象,震含动之象;即由阴暗到光明,静止变为动。老鼠本应在阴暗处活动,白天静止,现在变为大白天活动,因失其属性,所以必然被抓。

八月为金,是金盛之月,鼠为子,金生子,金代表的数为四,这老鼠必定四只。离为日,太阳过了中午就会偏西。离卦第三爻的象辞说,太阳偏西,不会长久啊;第四爻爻辞说,死了后扔弃。所以太阳偏西后,老鼠就会死掉。」

看到罣闯占出是活老鼠,比武帝占得更准,文武百官大惊失色,于是刁难罣闯说:「你的占辞说有四只老鼠,现在匣子里装的只有一只,这是怎么回事?」罣闯说:「请把这只老鼠剖开。」

武帝信佛,不喜欢杀生,但遗憾自己没能占准。到了太阳偏西时,那只老鼠果真死了,这才令人将它剖开,果然发现大老鼠肚子里还怀着三只小老鼠。△(未完待续)

注解:

[20] 韩愈《进学解》:「周诰殷盘,佶屈聱牙。」

(人民报首发,有修改)

 
分享:
 
人气:261,910
 

如果您喜欢本文章,欢迎给予打赏。让我们一起打拼未来!
 
       

 
 

 
 
人民报网站服务条款
 
反馈信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