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報 简体版
 
堅持修路種樹20年 爲讓孩子上學好走(圖)
 
2017年9月14日發表
 
吳啓好老人站在修好的蓄水池邊。

【人民報消息】88歲的吳啓好身體依然硬朗,這個夏天,他又挖了100多個窩子,等到天氣涼爽後,就可以種上樹苗了。 過去20年,遂寧市蓬溪縣任隆鎮吳啓好從綿陽一個伐木場退休後,先是修路,前前後後修整了30公里的村道;路修好後,又開始在路邊種樹。他說:「留棵樹在路邊,後人還可以乘一下涼。」 憑藉雙手,他修整了任隆中學至冬瓜寨、東新至任隆、先鋒橋至蓮枝嘴、安子溝至任隆等13條村道。很多通村公路都是沿着他當年修的村道路基擴建起來的。 近年來,通村公路修好後,吳啓好修的村道行人漸漸少了,但他還是習慣去自己修的路上走一走,看哪裏被水沖壞了,便扛着鋤頭把路補好;路邊的荒地上,他也陸續種上各種樹苗。到底種了多少樹他也記不清了,大概幾千棵吧。 修路 讓孩子上學的路好走點 據《成都商報》2017年9月13日報導,「我是69歲那年開始修路的。」吳啓好告訴記者,那時候他已經退休10多年了,從綿陽一個伐木場回到老家任隆鎮。有一天,看到一羣孩子到鎮上讀書走的路很危險,於是他決定把這些路修寬一點。 吳啓好記得,那些老路窄的地方只有巴掌那麼寬,小孩子走起來既費力又不安全,他常聽人說,有人趕的牛都從這山上掉了下去。 說幹就幹,他買來鏨子、手錘、鋤頭等工具,從此早出晚歸。因爲離家遠,老伴楊素華還常常把飯送到山上去,並跟着他一起幹活。 「那時候年輕,有力氣。」吳啓好說,自己雖然個子小,但也能挑個百來斤。兩尺長的鏨子,打得只剩半尺長,一年要打廢掉好幾根鏨子。就這樣,吳啓好憑藉雙手,修整了任隆中學至冬瓜寨、東新至任隆、先鋒橋至蓮枝嘴、安子溝至任隆等13條村道,總里程30餘公里。 吳啓好修的山路最窄的路段都有1.5米,寬的路段超過3米。這些路雖然開不了車子,但村民步行既平順又安全。 「只要聽說任隆鎮有哪條路不好走,他就要去修。」楊素華告訴記者,吳啓好「已經修路修上癮了」。 任隆鎮寨子壩村村民黃天雲告訴記者,多年前他就看到吳啓好在山上修路,這麼多年,沒想到他還在山上忙活,路修好了,隨時還去修修補補。 栽樹 讓後人可以乘一下涼 過去幾年,通村公路把每個村子都連接了起來,吳啓好自己也發現,「通村公路修好後,這些村道上的人就不多了。」但事實上,很多通村公路,都是沿着他當年修築的村道路基擴建起來的。 路都修好了,吳啓好開始種樹,自己以前修的村道,現在的通村公路旁邊,只要哪段路邊沒有樹木,他就去種上。「留棵樹在路邊,後人也可以乘一下涼嘛。」 吳啓好並沒有嚴格選擇樹種,榕樹、柳樹、梧桐樹……這些樹苗,都是他在附近苗圃找來的。「有些樹苗人家不要了,我就移種到路邊。」吳啓好說,如果沒找到樹苗,他就種榕樹,因爲榕樹埋下枝條就可以直接存活。 爲了把樹種好,吳啓好每年還會給樹苗用上幾百斤肥料,並在路邊修多個水池。前兩年,他都是自己挖個大土坑,然後墊上塑料布,攢下雨水用於澆灌。今年,他花400多元,請人修了一個水池,水池還接上了膠管,可以直接澆灌沿路種下的樹苗。 爲了保護好樹苗,吳啓好還在路邊用枝條編上圍欄,「不編圍欄,小樹苗可能會被牛吃掉。」記者看到,在鎮子附近的兩條村道旁邊,吳啓好種下的樹苗,高的已經有三四米、手腕那麼粗了,矮的是今年春天才剛剛種下的小樹苗。 20年來吳啓好種了多少樹呢?他說,他也記不得了,至少有幾千棵。 堅持 直到幹不動爲止 這個夏天,吳啓好趁着下雨後土地鬆軟,又在路邊空地上挖了100多個窩子,他說等到秋天涼快下來就可以種下去了。 88歲的吳啓好高高地舉起鋤頭,一鋤一鋤地挖下去,然後扶着鋤把喘着氣說,現在腿部有了骨質增生,力氣大不如從前了。但他還沒打算停下來,「能幹到什麼時候就幹到什麼時候,直到幹不動爲止。」 今年6月,吳啓好冒着大雨在路邊種樹的時候,還摔到幾米高的山坡下。村民胡志才正好看到,把他扶起來。「滾了好幾轉,還好只是把臉擦傷了。」吳啓好告訴記者。 吳啓好說,以前他在伐木場的時候,主要負責運送木料、育苗種樹,所以對種樹很有心得,也很喜歡。 吳啓好夫婦生育了4個子女,兒子吳南陽在綿陽工作,吳南陽告訴記者,前段時間,父親在綿陽治療腿部骨質增生,剛剛好轉一點就回老家。「將近90歲的人了,很擔心他的安全,勸他別去種樹了,他就是不聽。」 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中有這麼兩句話:「前人栽樹、後人乘涼」,「十年樹木、百年樹人」。現代中國人知不知道呢?知道,但甚少有人去做。吳啓好修路修了十幾年,爲村民上山提供了很大的方便。那些得了方便的村民沒有一個人上去搭把手,或出點錢買工具、買樹苗的,都心安理得地享受着好心人的付出,這是整個大環境的道德污染造成的。 媒體採訪附近的村民,他們說都知道,沒人不知道吳啓好的,「就是那個瘦瘦小小的老人啊,這精神真的了不起!」△

 
分享:
 
人氣:53,790
 

如果您喜歡本文章,歡迎捐款和支持!
 
       

 
 

 
 
人民報網站服務條款
 
反饋信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