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報 简体版
 
一次讓路使他獲得了第二次生命(圖)
 
2017年4月13日發表
 
一次善意的讓路使他獲得了第二次生命。

【人民報消息】2011年6月15日早上,立陶宛庫爾斯沙嘴警察局來了一名遊客。見遊客驚恐萬狀的樣子,警長什塔夫趕緊讓他坐下,遞給了他一杯茶,他呷了一口,這才能比較順暢地說話了。 這是一位名叫特萊茨的英國遊客,特萊茨說他與同伴克蒂被樹襲擊了,克蒂正在被樹折磨着,請求警察快點去解救。當什塔夫看到遊客渾身上下佈滿了密密麻麻的小孔,每個小孔都有血跡時,不禁驚呆了! 什塔夫與幾個警察帶了必要的東西,立即跟隨着特萊茨向出事地點進發。待行進了2個多小時後,警察們一個個不禁毛骨悚然。原來他們來到了一處地方,只見每一棵樹木都長得奇形怪狀,有的像手鐲;有的似手鐲被碼了起來,宛然一圈一圈旋轉而成的彈簧;有的如同張着大嘴巴的怪獸…… 突然特萊茨一聲驚叫,面如土色。什塔夫隨着特萊茨的目光望過去,也不禁打了一個寒噤。只見前方一棵大約5米高的樹上,掛着一具骷髏,骷髏上的衣服已是千瘡百孔,血淋淋的。那就是一棵形狀如彈簧的樹,樹身極粗,3人才能勉強合抱,樹身似乎還有血在流淌…… 從那件血衣,以及現場找到的一些物什進行辨認,特萊茨斷定這個遇害的人就是克蒂。克蒂怎麼就被掛在了如此高的樹上,這麼短的時間就只剩下一架白骨呢?要說是怪樹能吃人,這樹也是不是太恐怖了! 通過向當地居民調查,人們所說更令人聞之色變。他們說,那個地方因一次山體滑坡,曾掩埋過一個村莊。幾年後就長出了這些怪樹,數百名被掩埋村民的靈魂都附在了這些樹上。百多年來,幾乎所有的活物進去後,無一不會變成一副骨架。大的活物骷髏被掛在了樹上,小的活物骨架大都在樹的身體內。他們還說,人一旦被樹襲擊,就不停抽搐彷佛在跳舞,人們也就稱這些樹爲「跳舞樹」。這個死亡之地,當地人從來都是避而遠之的。 當然警長什塔夫是不大相信樹會吃人的,更不相信會有魂靈附在樹上。他將此事立即報告給了當地政府。 當地政府決定對這片樹林進行一番考察,他們請了俄羅斯薩拉托夫國立大學教授、著名生物學家佐科夫擔任考察隊的隊長,成員有俄羅斯歷史學博士庫拉科夫,以及庫爾斯沙嘴國家公園的園長米切夫等。 他們開始忙碌起來了,然而兩天過去,考察隊除了在樹林裏找到了一些枯骨外,並沒得到什麼有價值的收穫。2011年6月28日上午,隊長佐科夫與隊員們商量,改變前兩天早上來、下午回到居民點的作法,索性在樹林裏住上一夜。大家一致同意隊長的意見。不曾料到,這一住,「怪樹吃人」的事就發生了。 因爲地面上到處是水,那天晚上,考察隊員們也就在樹上拉起了帳篷。佐科夫等人進入夢鄉不多時,突然被一陣痛苦的尖叫聲驚醒,尖叫的人是園長米切夫。時間是凌晨2點,星光下,只見米切夫置身帳篷外,兩手不停地在身上亂抓亂撓,周身似乎被樹枝纏繞着…… 這時,佐科夫突然想起了來考察前他與英國遊客特萊茨進行交談時對方說過的話,特萊茨說:他與克蒂都是探險愛好者,當那天兩人不意闖進這片樹林後,他們被這怪異的樹木深深吸引住了,也就有了在此住一晚的想法。也是在凌晨2點多鐘,克蒂起來小解時,突然「樹枝」伸出了千萬個針狀的吻開始吮吸他的血。特萊茨立即去解救,不曾想那千萬個吻也伸向了他。 他們二人撒腿拚命向樹林外逃,特萊茨在前,克蒂在後。那條路在小河邊,很狹窄,當時特萊茨想,克蒂「受樹攻擊」比自己厲害,讓他在前面快些跑,儘快逃離死亡。這樣想着,他向路邊一閃,不曾想,他踩上一堆鬆軟的落葉,腳下一歪,整個人就掉到了河水中。後來不知怎麼就掙扎着上了岸,於是跌跌撞撞到警察局報了案。 聽到米切夫的驚叫聲,佐科夫來到米切夫的身邊,看到他裸露在外的臉上、手上一片血肉模糊,佈滿了密密麻麻的黑點。佐科夫頓時明白是什麼了,大聲對米切夫說:「快!快跳到小河裏!」聽到他的話,米切夫轉身跑到不遠處的小河裏,過了好久,覺得身上沒有吸血的感覺了,他這才爬上了岸。 經過反覆考察,考察組一份長達30多頁的調查報告被公佈了出來:不是怪樹吃人,吃人的是令人聞風喪膽的阿根廷蟻。阿根廷蟻儘管身長只有1–8釐米,卻是全球100多種最具攻擊性的動物之一。它們有着無與倫比的團隊精神,每次都是成千上萬只一起行動;它們食量驚人,行動也迅速得驚人,一頭碩大的肥牛被它們變成一副白骨只需一個多小時。阿根廷蟻極具適應性,那片樹林因大部份時間地下全是水,它們也就將家安在了樹裏,這些樹身中間幾乎被它們全部掏空,外表也就慢慢變成了千奇百怪的形狀。 阿根廷蟻每次發起攻擊,一旦獵物死亡,它們就憑藉着集體的力量,將那體積小些的抬到樹身上的洞中,體積太大的就掛在樹上,然後瘋狂地享用。這些阿根廷蟻是上世紀從美洲傳入歐洲的。 隨着這份報告的公佈,人們對英國遊客特萊茨開始由衷地敬佩,生死存亡之地,極其危急關頭,是他的側身一讓使他獲得第二次生命,同時也救了米切夫等考察隊員們,並且還會救下千千萬萬的人。△

 
分享:
 
人氣:46,448
 

如果您喜歡本文章,歡迎捐款和支持!
 
  

 
 
 
 

 
人民報網站服務條款
 
關於我們
 
反饋信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