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報 简体版
 
大禹五音聽治(圖)
 
2017年3月30日發表
 
帝禹開通自己和百姓之間的渠道,以傾聽衆人的心聲,化解天下疾苦。

【人民報消息】大禹治水十三年,率領伯益、后稷、棄等人走遍九州島,和夷夏各部落並肩開墾山林、疏通水道。大禹身先士卒,親自拿着鋤頭標尺,肩上掛着繩索,深入最危險的地方。繼承帝位後,帝禹開通自己和百姓之間的渠道,以傾聽衆人的心聲,化解天下疾苦。 作爲夏朝的開創者,大禹爲天下蒼生奔走,爲後世君主立下典範。「禹重用好人,不夠好的人則被疏遠。」 大禹一心爲民,有一個流傳久遠的故事。「禹出見罪人,下車問而泣之,左右曰:『夫罪人不順道,故使然焉,君王何爲痛之至於此也?』禹曰:『堯舜之人,皆以堯舜之心爲心;今寡人爲君也,百姓各自以其心爲心,是以痛之。』」書曰:「百姓有罪,在予一人。」 此外,帝禹繼承了堯帝在庭外設鐘鼓樂器讓百姓前來申冤的做法,且在原有的基礎上,把申冤叩擊的樂器種類擴充得更加完備。 《淮南子‧汜論訓》中記載大禹在庭院中懸掛鍾、鼓、磬、鐸,歡迎衆民來向他進諫。「禹之時,以五音來聽治,他在庭中懸掛鼓、鍾、鐸、磬、置鼗(類似今天的撥浪鼓),以待四方之士。『能教我以道的人擊鼓,能諭我以義的人擊鐘,能告我以事的人振鐸,能語我以憂的人擊磬,有獄訟的人搖鼗。』」 這五個樂器引來衆多的百姓前來諫言或申訴。禹在庭院中懸掛鐘鼓,吃一頓飯的功夫要起身多次,洗澡也要中斷多次去接待來投訴的衆民或處理事情。「昔者禹一沐而三捉髮,一食而三起,以禮有道之士,通乎己之不足也。通乎己之不足,則不與物爭矣。」爲後世稱頌的「周公吐哺」的德行,正是帝禹大德的影響及於後世的明證。 這上古最早的投訴申冤機制已十分成熟。院中掛着的鐘、鼓、磬、鐸琳琅滿目,加上類似撥浪鼓的鼗,一個個或鏗鏘,或咚咚,或沉沉地在庭院中響起來時,帝禹便不顧自身清靜休息,隨時在鐘鼓響起時起身來到門外傾聽人們的心意。 帝禹一心在治國上,生活十分簡樸,對於後世影響甚大的酒,他一開始就敬而遠之。「儀狄作酒而美,進之禹,禹飲而甘之,曰:『後世必有以酒亡其國者。』」另一種說法更能展現帝禹的自律:「古者儀狄作酒醪,禹嘗之而美,遂疏儀狄。」 另外在文明的開創上,帝禹也有不少建樹。帝禹以歷山的金來鑄金幣,是可見文獻上記載的最早的造幣記錄。當時的金就是指青銅,所謂的金幣就是青銅幣。 另外,相傳大禹發明了伺風鳥,就是用來測定風向的長竿,竿頭爲鳥形,伺風鳥即相竿也。「伺風鳥,夏禹所作也,禁中置之,以爲恆式。」 大禹治水時有一個重要的發明,就是奚仲發明了馬車,用來運送治水工程不可少的木石。「初黃帝作車,少昊加牛,奚仲加馬。乃命仲爲車正,建綏旆以別尊卑等級。」奚仲發明馬車後,大禹加以改良。大禹「以韋緣輪着之以絮也」,也就是拿皮革和絲綿裹在車輪外緣,以保護車輪。 大禹即位後,把馬車的等級建立起來,析羽爲旌,熊虎爲旗。夏朝的百官貴族,來自各方國的諸侯乘着不同等級的馬車疾駛在路上,車上飄揚着代表尊卑級別的旗幟。華夏民族的第一個朝代出現了車馬絡繹、旌旗飄揚、井然有序而又文采斐然的人文風景。 帝禹接續舜帝巡視天下的傳統,每年巡視天下。一回,在南巡途中,帝禹浩蕩的船隊下江而去,大江裏有幾條碩大的魚龍隨御船隊在河心上下泅遊翻騰,鼓起巨浪,一忽兒魚龍潛到御船下,鉤起大尾巴猛擊船身,頂起御船的龍骨左右掀搖,御船在大浪中上下翻騰搖擺,船上的人都顫抖地發出嘎嘎聲,帝禹卻泰然自若地說:「我受命於天,竭盡全力以養活衆民。生死都是天定,又有什麼好怕魚龍的?」 魚龍像是聽懂他的話似的,垂下耳朵,長尾巴左右搖擺,遠遊而去。大禹通達於生死之分,勇氣見識過人,成就治水的事業,建立強大的夏王國。 (參考文獻:《春秋左傳正義》、《毛詩正義》、《淮南子》、《呂氏春秋》、《漢書》、《說苑》、《說文解字》、《戰國策》、《管子》、《中華古今注》、《綱鑑易知錄》)△

 
分享:
 
人氣:48,395
 

如果您喜歡本文章,歡迎捐款和支持!
 
  

 
 

 
人民報網站服務條款
 
關於我們
 
反饋信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