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 正體版
 
万物皆有灵 巴克斯特效应(图)
 
2015年7月1日发表
 
巴克斯特抛开物质世界的诱惑,静心感受植物的变化。

【人民报消息】科学家克里夫.巴克斯特在一次使用测谎仪的实验中,偶然发现了植物是有知觉和感情的,在有的方面似乎还超出了人的感知能力。 超感官功能 在巴克斯特划时代的发现之后,人们沿着他打开的这扇门,发现了一个崭新的生命空间,植物不再被人看成是瞎子、聋子、哑巴,它们能像人一样具有思维能力,为此,一门新兴的学科:「植物心理学」诞生了。 1973年,彼得.托姆金斯(Peter Tompkins)和克里斯朵夫.伯德(Christopher O.Bird)着的《植物生命奥秘》(The Secret Life of Plants)一书出版了。书中不仅重复了巴克斯特的实验,并且进一步显示植物还对语言、思维、祈祷有反应。如今很多科学家证实了植物具有意识、思维及喜、怒、哀、乐等各种情感,还具备着人所不及的超感官功能。 类似的实验最著名的可能是水结晶的研究了。日本IHM研究所的江本胜博士(Masaru Emoto),从1994年起以高速摄影技术来观察水的结晶过程。在其实验结果《来自水的讯息》一书中他们发现,当人对水发出「善良、感谢、神圣」等美好讯息时,会让水结出美丽的图形,而发出「怨恨、痛苦、焦躁」等不良的讯息时,水晶体会出现离散丑陋的形状,水能感受到人类发出的不同思维,这间接证明了精神的物质实在性。 天人合一的体现 「量子非局域理论nonlocality」也许能解释这一现象。实验发现,当一对光子从同一受激原子发出后,如果实验者改变其中一个光子的极性,另一个光子也会受到影响,无论两者相距多远。 爱因斯坦曾预言,由于量子的非局域性,粒子间可能存在「幽灵般的超距作用」,它们能以某种跨越时空的关系彼此相联系。 假如这个非局域性能从量子粒子层面上升到人肉眼能认知的物质生命层面,那巴克斯特的原始感应效应也就不难解释了。整个宇宙都是互相关联的,这也正好符合了中国道家提出的「天人合一」的观点。 不过一直也有反对的声音。早在1974年就有人在学术会议上报告无法重复「巴克斯特效应」,《科学》杂志也对此提出质疑。巴克斯特的解释是,那些重复者没有做到他所发现的:实验时不要人为观察破坏植物的反应过程,因为人的介入会阻碍植物的反应,要让这些过程「自然发生」。 由于「自发性和重复性之间的冲突」,他的解释并不被当时主流科学家们所接受,当时很多著名科学家甚至连植物具有电子特性都持怀疑态度。如今人们认识到了植物的电子活性,但由于观念障碍,还没有更多的科学家继续这项研究。 这就提出了一个方法论的问题。当人类观察自然奥秘时,首先要分清这与人类自己做实验的差别:就好比观察一个大山里是否有珍稀动物,一万个人上山没有拍到照片,并不能否认一个人拍到的照片,只要发现一次,就足以证明这个现象的真实存在,无须重复。 真理的出现 人在实验室做实验,人是控制者,想怎么重复就怎么重复,但在大自然里,大自然才是主体,人只能被动的观察,人为的介入只会破坏大自然的安排。 严格的说,巴克斯特的实验,就如同他的催眠术一样,不是所有人都能充当给人催眠的医生,同一个催眠师,也不能保证对所有人成功实施催眠,这需要实验者和受试者双方的默契配合,只要一方有敌意,实验就进行不下去,这是很多特异菜单演遇到的普遍现象,这可能也是观察自然界特异现象的一个规律吧。 在人群中,有人能分辨绿色和红色,有人就分辨不了,只不过目前人类社会能分辨红绿色的人远远超出色盲的人数。 不过在其它领域,能分辨一些特异现象的人也许只是少数,绝大多数人可能对大自然的深层现象并不敏感,是这一领域的“色盲”,但不能因为我们多数人是“色盲”,就否定少数人所看到的真实情况。真理有时并不在于人数的多少。 静心感受 就如同我们现在生活的嘈杂世界,到处都是高分贝的声音,各种声波密密麻麻、重重迭迭地在我们四周震荡,这时有谁能静下心来倾听植物的心声呢? 这种安静,不光是声学意义上的安静,更是思维活动领域的安静,不是每个人都能像巴克斯特那样,抛开物质世界的诱惑,静心感受植物的变化。 巴克斯特效应可以说是中国古人「万物有灵」学说的一种体现。人们在惊叹大自然之奇妙的同时,也不能不感叹造物主高超的智慧。 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人都知道,自古以来中国人都相信「万物有灵」,相信「轮回转世」。上辈子你是个人,今生你转世成了一个植物,因为灵魂不灭,作为植物的你还是有可能感知到人的心理变化的。换句话说,巴克斯特无意中用西方实证科学对中华传统文化进行了一次现代化解读。△

 
分享:
 
人气:21,209
 

如果您喜欢本文章,欢迎捐款和支持!
 
       

 
 

 
 
人民报网站服务条款
 
反馈信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