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 正體版
 
请台湾媒体刊登《宋美龄致廖承志公开信》(图)
 
李子木
 
2010年12月7日发表
 
【人民报消息】1982年7月24日,廖承志遵中共统战之命给蒋经国写了一封公开信,曾在中共报刊上轰动一时。三周后,1982年8月17日蒋夫人宋美龄就回了一封公开信给廖承志,但却绝迹于中共媒体,为何原因呢,是不是很值得中华民国现政府深思?

2010年,廖承志和蒋宋美龄均已不在人世,按照现在的两岸互动情况,即使廖承志还活着,也不需要劳动他兴师动众的给马英九写什么信了,因为似乎中华民国总统兼国民党主席被统战的欲望已经达到中共满意的程度,最令人惊异的是,马总统事先就已经把两个宝贝女儿派去为中共歌功颂德、涂脂抹粉。难道马英九的女儿智力差到除了端中共的饭碗就找不到饭口儿了?更蹊跷的是台湾媒体对此重大事件居然集体噤声。可见台湾媒体有多少已经变成血色。

五都选举在野党票数超过执政党41万,说明国民党内越来越多的人明白,再怎么竞争,必须在不改变台湾民主制度的前提下竞争,否则就是卖国、就是卖党。台湾人民不允许,大陆人民更不允许,因为它是十几亿大陆人心中的明灯。

今天我们希望中华民国现政府、马英九总统能够重新阅读一下「宋美龄致廖承志公开信」,尤其是英文极佳的马总统应该去(www.marxists.org)「马克思主义者」网站直接阅读撒旦教徒马克思的作品及其成魔的过程,反思一下自己到底要把台湾人民带到哪里去。


廖承志致台湾前总统蒋经国先生信
    
经国吾弟:
    
咫尺之隔,竟成海天之遥。南京匆匆一晤,瞬逾三十六载。幼时同袍,苏京把晤,往事历历在目。惟长年未通音问,此诚憾事。近闻政躬违和,深为悬念。人过七旬,多有病痛。
    
至盼善自珍摄。
    
三年以来,我党一再倡议贵我两党举行谈判,同捐前嫌,共竟祖国统一大业。惟弟一再声言「不接触,不谈判,不妥协」,余期期以为不可。世交深情,于公于私,理当进言,敬希诠察。

祖国和平统一,乃千秋功业,台湾终必回归祖国,早日解决对各方有利。台湾同胞可安居乐业,两岸各族人民可解骨肉分离之痛,在台诸前辈及大陆去台人员亦可各得其所,且有利于亚太地区局势稳定和世界和平。吾弟尝以「计利当计天下利,求名应求万世名」自勉,倘能于吾弟手中成此伟业,必为举国尊敬,世人推崇,功在国家,名留青史。所谓「罪人」之说,实相悖谬。局促东隅,终非久计。明若吾弟,自当了然。如迁延不决,或委之异日,不仅徒生困扰,吾弟亦将难辞其咎。再者,和平统一纯属内政。外人巧言令色,意在图我台湾,此世人所共知者。当断不断,必受其乱。愿弟慎思。
    
孙先生手创之中国国民党,历尽艰辛,无数先烈前仆后继,终于推翻帝制,建立民国。光辉业迹,已成定论。国共两度合作,均对国家民族作出巨大贡献。首次合作,孙先生领导,吾辈虽幼,亦知一二。再次合作,老先生主其事,吾辈身在其中,应知梗概。事虽经纬万端,但纵观全局,合则对国家有利,分则必伤民族元气。今日吾弟在台主政,三次合作,大责难谢。双方领导,同窗挚友,彼此相知,谈之更易。所谓「投降」、「屈事」、「吃亏」、「上当」之说,实难苟同。评价历史,展望未来,应天下为公,以国家民族利益为最高准则,何发党私之论!至于「以三民主义统一中国」云云,识者皆以为太不现实,未免自欺欺人。三民主义之真谛,吾辈深知,毋须争辩。所谓台湾「经济繁荣,社会民主,民生乐利」等等,在台诸公,心中有数,亦毋庸赘言。试为贵党计,如能依时顺势,负起历史责任,毅然和谈,达成国家统一,则两党长期共存,互相监督,共图振兴中华之大业。否则,偏安之局,焉能自保。有识之士,虑已及此。事关国民党兴亡绝续,望弟再思。
    
近读大作,有「切望父灵能回到家园与先人同在」之语,不胜感慨系之。今老先生仍厝于慈湖,统一之后,即当迁安故土,或奉化,或南京,或庐山,以了吾弟孝心。吾弟近曾有言:「要把孝顺的心,扩大为民族感情,去敬爱民族,奉献于国家。」诚哉斯言,盍不实践于统一大业!就国家民族而论,蒋氏两代对历史有所交代;就吾弟个人而言,可谓忠孝两全。
    
否则,吾弟身后事何以自了。尚望三思。
    
吾弟一生坎坷,决非命运安排,一切操之在己。千秋功罪,系于一念之间。当今国际风云变幻莫测,台湾上下众议纷纾岁月不居,来日苦短,夜长梦多,时不我与。盼弟善为抉择,未雨绸缪。「寥廓海天,不归何待?」
    
人到高年,愈加怀旧,如弟方便,余当束装就道,前往台北探望,并面聆诸长辈教益。「度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遥望南天,不禁神驰,书不尽言,诸希珍重,伫候复音。
    
老夫人前请代为问安。方良、纬国及诸侄不一。
    
顺祝
    
近祺!
    
廖承志
    
1982年7月24日

========================
蒋夫人宋美龄致廖承志公开信


坚决反共的蒋夫人宋美龄。

承志世侄:

七月廿四日致经国函,已在报章阅及。经国主政,负有对我中华民国赓续之职责,故其一再声言「不接触,不谈判,不妥协」,乃是表达我中华民国、中华民族及中国国民党浩然正气使之然也。
    
余阅及世侄电函,本可一笑置之。但念及五十六七年前事,世侄尚属稚年,此中真情肯綮,殊多隔阂。余与令尊仲恺先生及令堂廖夫人,曩昔在广州大元帅府,得曾相识,嗣后,我总理在平病况阽危,甫值悍匪孙美瑶在临城绑劫蓝钢车案后,津浦铁路中断,大沽口并已封港,乃只得与大姊孔夫人绕道买棹先至青岛,由胶济路北上转平,时逢祁寒,车厢既无暖气,又无膳食饮料,车上水喉均已冰冻,车到北平前门车站,周身既抖且僵。离沪时即知途程艰难,甚至何时或可否能如期到达目的地,均难逆料,而所以赶往者,乃与总理之感情,期能有所相助之处,更予二家姐孙夫人精神上之奥援,于此时期中,在铁狮子胡同,与令堂朝夕相接,其足令余钦佩者,乃令堂对总理之三民主义,救国宏图,娓娓道来,令余惊讶不已。盖我国民党党人,固知推翻满清,改革腐陈,大不乏人,但一位从未浸受西方教育之中国女子而能了解西方传来之民主意识,在五十余年前实所罕见。余认其为一位真正不可多得之三民主义信徒也。
    
令尊仲恺先生乃我黄埔军校之党代表,夫黄埔乃我总理因宅心仁恕,但经多次浇漓经验,痛感投机分子之不可恃,决心手创此一培养革命精锐武力之军校,并将此尚待萌芽之革命军人魂,交付二人,即是将校长之职,委予先总统,以灌输革命思想,予党代表委诸令尊,其遴选之审慎,自不待言。
    
观诸黄埔以后成效,如首先敉平陈炯明骁将林虎、洪兆麟后,得统一广东。接着以北伐进度之神速,令国民革命军军誉鹊起,威震全国,犹忆在北伐军总司令出发前夕,余与孙夫人,大兄子文先生等参加黄埔阅兵典礼,先总统向学生训话时,再次称廖党代表对本党之勋猷(此时廖先生已不幸遭凶物故,世侄虽未及冠,已能体会失怙之痛矣。)再次言及仲恺先生对黄埔之贡献时,先总统热泪盈眶,其真挚恸心,形于词色,闻之者莫不动容,谅今时尚存之当时黄埔学生,必尚能追忆及之。余认为仲恺先生始终是总理之忠实信徒,真如世侄所言,为人应「忠孝两全」,倘谓仲恺先生乃乔装为三民主义及总理之信徒,而实际上乃为潜伏国民党内者,则岂非有亏忠贞?若仲恺先生矢心忠贞,则岂非世侄有亏孝道耶?若忠孝皆肭(注「肭」为不任事与不足之意),则廖氏父子二代对历史岂非茫然自失,将如何作交代耶?
    
此意尚望三思。
    
再者在所谓「文化大革命」斗臭、斗垮时期,闻世侄亦被列入斗争对象,虎口余生,亦云不幸之大幸,世侄或正以此认为聊可自慰。
    
日本读卖新闻数年前报导,中共中央下令对全国29省市,进行归纳,总结出一「正式」统计数字,由1966年开始,到1976年10年之内,被迫害而死者有2,000万人,波及遭殃者至6亿人。云南盛内蒙古等地,有727,000名干部遭到迫害,其中34,000人被害致死。
    
《北京日报》亦曾报导,北京市政府人员在「文革」中,就有12000人被杀,共党高层人物,如刘少奇、彭德怀、贺龙等人,均以充军及饥饿方式迫死,彼等如九泉有知,对大量干部自相残杀,豆萁相煎之手段,不知将作何想法?……世侄所道「外人巧言令色」旨哉斯言,莫非世侄默诋奸邪之媚外乎。
    
相对言之,中华民国开国以来,除袁世凯之卑鄙觊觎野心失败外,纵军阀时代,亦莫敢窜改国号,中华民国自国民政府执政以来,始终以国父主义及爱国精神为基据,从未狮亵谀外,如将彼等巨像高悬全国,灵爽式凭,捧为所宗者,今天有正义感之犹太人尚唾弃其同宗之马克斯,乃共党竟奉之为神明,并以马列主义为我中华民族之训练,此正如郭沫若宣称「斯太林是我爸爸」,实无耻之尤,足令人作三日呕。
    
或谓我总理联俄容共铸成大错,中国共产党曲解国父联合世界上以平等待我民族之要旨,断章取义,以国父容共一词为护身符,因此讳言国父批牍墨迹中曾亲批「以时局诚如来书所言,日人眼光远之人士,皆主结民党,共维东亚大局,其眼光短少之野心家,则另有肺腑也;现在民党,系联日为态度。」此一批示显见:(一)总理睿知,已洞察日本某些野心家将来之企图;(二)批示所书「现在」民党当以联日为态度,所言亦即谓一切依国家之需要而定。联日联俄均以当时平等待我为准绳。当时日本有助我之同情心,故总理乃以革命成功为先着,再者毋忘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中,有对中山先生肝胆相照之日本信徒为我革命而牺牲者。世侄在万籁俱寂时,谅亦曾自忖一生,波劫重重,在抗战前后,若非先总统怀仁念旧,则世侄何能脱囹圄之厄,生命之忧,致尚冀三次合作,岂非梦呓?又岂不明黄台之瓜不堪三摘之至理耶?
    
此时大陆山头主义更为猖獗,贪污普遍,贿赂公行,特权阶级包庇徇私,萋萋迭闻:「走后门」之为也牲牲(注「牲牲」众多也。)皆是,祸在萧墙,是不待言,敏若世侄,抑有思及终生为蟒螫所利用,随时领导一更,政策亦变,旦夕为危,终将不免否?过去毛酋秉权,一日数惊,斗争侮辱,酷刑处死,任其摆布,人权尊严,悉数荡尽,然若能敝帚自珍,幡然来归,以承父志,澹泊改观,养颐天年,或能予以参加建国工作之机会。倘执迷不醒,他日光复大陆,则诸君仍可冉冉超生,若愿欣赏雪窦风光,亦决不必削发,以净余劫,回头是岸,愿扪心自问。款款之诚,书不尽意。
    
顺祝安谧

民国71年8月17日(1982年8月17日)

宋美龄

 
分享:
 
人气:46,021
 

如果您喜欢本文章,欢迎捐款和支持!
 
  

 
 

 
人民报网站服务条款
 
关于我们
 
反馈信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