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分栏目 › 要闻 | 时事 › 文章: |
中共抢夺油源 不再左右逢源
中共所以能颇有斩获,基本上有几个原因:第一,国有石油企业可以用“战略考量”为名,不惜成本抢购;第二,如尼日利亚这样的国家,动荡的政治环境使得长期投资具高风险,也使得西方公司在投资时相当小心,并需有风险贴水,而中共主导的投资案则对于高政治风险显得很不在乎;第三,如安哥拉这样的国家,想要以石油换取基础设施,但是跟IMF在贷款时附带的融资透明条件谈不拢,因此给了中共乘虚而入的机会。 无论如何,最近中共在石油抢夺战上不再是一帆风顺。9月时,安哥拉国有石油公司Sonangol表示,希望阻止Marathon Oil将所持的20%油田权益出售给中海油和中石化;同一期间,利比亚政府否决了中石油斥资4.62亿美元收购以利比亚业务为主的Verenex Energy;伊拉克禁止中石化参与该国第二轮油气招标;在尼日利亚,迄今大多数交易尝试也都处于搁浅状态。 中共所以遭受挫折,主因在于原本受诱于中共表面上相当优惠条件的产油国,最后发现“天下没有白吃的午餐”,而中共所打的算盘是“失之东隅,收之桑榆”。特别是当初中共提出“以石油换取基础设施”的模式,是吸引这些产油国的主要原因,但后来却发现,中共坚持让其国有企业来承包这些基础设施,甚至将当地雇员控制在最低限度,也引发这些国家的不满。 另一个原因是,中共在国内对于回教徒有形无形的歧视,也反映在中国国有企业员工在回教国家的言行,并引起当地人的反感。举例而言,到非洲为基础设施项目工作的中国移民,就被指控不尊重穆斯林习俗、从当地人手里抢工作。在8月份,阿尔及利亚首都阿尔及尔郊区还因此爆发骚乱。 事实上,中共在前几年之所以能在抢购油权上看来相当顺遂,其原因之一是,西方石油公司也不愿意过度承受在一些石油契约当中隐含的高政治风险。以尼日利亚为例,暴力活动已经令原油日产量从2005年的260万桶下降至170万桶。“勇敢”抢下这些高政治风险契约的中共,将会发现自己逐步深陷这些国家难解的政治纠葛与暴力纷争之中。 |
|
|
相关文章: |
近期最受欢迎的文章 : |
|
Copyright© RMB Public Foundatio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