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報 简体版
 
神韻中秋晚會感動華人觀衆(圖)
 
2008年9月28日發表
 


劉女士帶着16歲的兒子Andrew來看了神韻中秋晚會。

【人民報消息】2008年9月27日,多倫多第二屆神韻藝術團中秋晚會在多倫多會展中心的約翰百賽特劇院(John Bassett)上演了2場演出。劉女士看完下午場的演出後說:舞蹈《覺醒》最使她感動。

晚會傳播美好的道德觀念

劉女士專程從約克區的新市(New Market)帶16歲的兒子來看了今天下午場的演出。她說,最使她感動的是舞蹈《覺醒》,這節目說的是煉法輪功的兩母女被惡人毆打,路人從袖手旁觀到挺身而起,趕走壞人的故事。

「看着那個惡人把孩子強行拖走,我的淚啊,真的止不住。」 劉女士激動的說,「真的是那樣的,共產黨真的是那樣做的,我們小時候也是一個被迫害的家庭,所以我身有體會。法輪功真的不容易。」

劉女士表示,以這種舞蹈藝術的形式把故事表現出來很形象,很感人。「那些演員演的是那麼投入,當時的那種感覺,不知道怎麼說,真是無法用語言形容的。」

劉女士告訴記者,她的一個親戚現在還在國內煉法輪功,但不能公開、自由的煉功,還不能對別人說。她同事以前在中國的單位有3人因煉功被抓,其中一個現在還被關在監獄裏。

劉女士16歲的兒子Andrew覺的《善念結佛緣》這個節目很不錯。他表示,人在機緣合適時可以改變,非常神奇。一生的命運,可以在一瞬間改變。

「原來中國的歷史如此豐富,表演藝術那麼好。舞姿優美,好極啦!」 Andrew說。

劉女士表示,晚會在傳播傳統美好的道德觀念,這個演出對於培養孩子對傳統文化的興趣很有幫助。

「那些演員肯定下了很多苦功,佈景、天幕和舞蹈配合默契,可以說是盡善盡美了,真的是『天人合一』。印象最深的是第一個叫《創世》的節目,真是太美啦。」

「我看今天的演出不僅是娛樂,我能體會到演員發自內心的觸動,這才是令我感動的地方。」 劉女士說,「真的不枉此行,其實我去年就應該來啦。明年我還會來看。」

哈爾濱人:晚會票是西人男友給的禮物

來加拿大5年的哈爾濱李女士,今天和母親及西人男朋友一起來觀看晚會。李女士說她的票是西人男朋友給買的,是一個禮物。

談到中國文化,李女士說她喜歡古典的東西,比如「中國的民族樂器長笛和古箏」。在來看演出前,李女士一直想知道這臺晚會到底表現的是什麼?這些演員來自哪裏?她還擔心她的西人男友是否能看懂中國文化的演出。

李女士說非常喜歡《頂碗舞》,她說:「女演員們把熱情好客的蒙古姑娘演得很到位,服裝有民族特色。」李女士說自己沒有想到一個舞蹈還能夠很有層次的高潮迭起,她說也很喜歡《精忠報國》,「看那些男演員,雖然年輕,但表現力很強,讓人領悟到舞蹈所展現的『忠孝不能兩全』的內涵。」

李女士的西人男友說,除了從電視上看到以外,「今天是第一次現場看中國文化藝術演出。」他驚奇地發現,「每一個節目都是一個故事,而且是涵義很深的故事。」他感覺第一個節目《萬王下世》是一箇中國「古老的、真實的」故事。

李女士說:「第一次在舞臺上看到『佛』身穿袈裟這樣的形象。」她注意到那些表現佛的男舞蹈演員,「他們面帶慈祥,非常讓人感動」。

李女士也很喜歡大唐鼓舞,說:「演員揹着這麼大的鼓,雖然他們身材並不魁梧,但是他們真的把那種陽剛之氣表現出來了。」

李女士反覆的說最後一個節目《威風戰鼓》太好了,她說:「感覺那隆隆的鼓聲彷彿觸動了內心深處。」

將來有機會還會再來看

前來觀看演出的大陸移民黃先生表示,《大唐鼓吏》和《頂碗舞》是他印象最深的節目,「這個可以說到哪裏都是一流的。」

談到最打動自己的節目,黃先生說是「岳母刺字(《精忠報國》)」,他說:「爲什麼打動我呢,因爲岳母只有一個兒子,當然非常希望留在身邊給她養老,但是因爲國家有難,她就把這個兒子給獻出去了。我們做父母的,特別是對於中國的獨生子女,這個場面特別感人,當大的道義和小的家庭發生衝突的時候,她就犧牲了個人。」

黃先生今晚是帶孩子一起來觀看演出的,這是他第二次來看神韻的演出,第一次來看了之後覺得水平不錯,所有這次又來了,將來有機會還會再來看。

所有的節目都不錯

孫女士從大陸來多倫多一年多了,這是她第一次有機會看神韻演出。

看了上半場的表演後,孫女士說感覺很好看,所有的節目都不錯,自己都喜歡。她說:「男女歌唱家都唱得很好,我很喜歡裏面的民族舞蹈,像那個《頂碗舞》,打鼓的舞蹈也很好,很精彩,打得很有勁兒。」

孫女士說自己從前沒有看過這類表演,這次感覺非常好,她對節目內容都能領會。她表示明年還願意看,也希望推薦給親朋好友看。



***************************************************************

新唐人2008年全世界系列大賽公告


 
分享:
 
人氣:12,264
 

如果您喜歡本文章,歡迎捐款和支持!
 
  

 
 

 
人民報網站服務條款
 
關於我們
 
反饋信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