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報 简体版
 
CNN道歉驚出中共一身冷汗(圖)
 
任百鳴
 
2008年4月18日發表
 



CNN於4月15日發表聲明表示,卡弗蒂的有關
言論中所說的「他們」指的是中共而不是中國人民。

【人民報消息】中共長期的刻意混淆黨、國、政府、人民等基本概念,在需要時煽動中國人的「愛國」情緒轉移危機,這裏不講什麼大道理,給大家來個現實的例子。

以最新的CNN道歉事件爲例,看一看CNN的道歉如何驚出中共一身冷汗。

4月17日新華網頭版大標題「中方再次要求CNN就主持人發表攻擊中國人民言論真誠道歉」,中共外交部發言人姜瑜表示,中方再次嚴正要求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立即收回惡劣言論,向全體「中國人民」做出真誠道歉。




(4月17日新華網截圖)

怎麼回事呢?原來,4月9日下午,北京奧運火炬在舊金山傳遞時,CNN進行全程追蹤報導。據新華網稱,主持人卡弗蒂在談論中美關係時使用「辱華」詞彙,稱中國50年來並沒有變化,他們仍然是「一羣五十年不變的呆子和暴徒。」

這下撞到槍口上了,中共外交部直接出面爲「中國人民」「出頭」,於是「就CNN主持人發表攻擊中國人民言論事向其駐京分社負責人提出嚴正交涉」,並「強烈譴責CNN主持人卡弗蒂發表惡毒攻擊中國人民的言論」,CNN立即成爲了新華網攻擊的靶子,舉國上下,萬箭齊發,看看新華網文章的標題,就是知道事態的確很「嚴重」。

例如:CNN主持人罵中國人是「呆子」;CNN煽動種族歧視算哪門子人權衛士;中國產品和CNN主持人誰是垃圾?;CNN主持人毒言辱華,無知還是無恥?;CNN主持人暴露種族歧視陰暗心理;全世界正義聲音都應譴責卡弗蒂的納粹言論;CNN主持人污華是美傳媒界的恥辱。

按西方自由社會的規則,既然質問到人家頭上了,人家就得解釋給你聽。

CNN 於4月15日發表聲明表示,卡弗蒂的有關言論中所說的「他們」指的是「中國政府」而不是中國人民。聲明還表示,多年來,卡弗蒂曾對包括美國政府和美國領導人在內的很多政府發表過批評言論。聲明說:「不論是卡弗蒂本人還是CNN都無意攻擊中國人民。如果有人是這樣理解他的言論,我們願向他們道歉。」

到此,「辱華」 事件已經很清楚了。就好像,張三拉着李四找王二開仗,王二明確告之罵的是張三,與李四無關,如果李四誤解了,願意給李四道歉。你說這時張三該怎麼反應?按人之常理:好呀,你原來是罵我呀,那就向我張三道歉,否則我張三跟你沒完。

可是,中共張三的表現卻如此反常:你原來是罵我,我沒意見,咱「政府」不生氣,也不會抗議,也不要你道歉。但你必須再次給李四道歉,不要再說罵的是我了,這影響李四的情緒發揮,你就承認罵的是李四不就結了嘛,這是你們之間的事,千萬別把我從後臺糾出來。

當然,中共自有一套官方語言,外交部發言人姜瑜稱,CNN在15日發表的聲明中,「把矛頭轉向中國政府,企圖挑撥中國人民與政府的關係」,所以「是完全不能接受的」。接着又上升了一個更高的全人類的高度,稱此言「不僅是對中國人民的侮辱,也是對全人類良知和公理的挑戰。」。

這能對得上號嗎?但怎麼胡說,就是不說是對「中國政府」的「誣衊」。最後,又反覆強調中國人民的「不可欺,不可辱」的氣節之後,再次要求CNN「向全體中國人民做出真誠道歉」。

在這裏,中共外交部作爲「政府」部門,在完全確認有媒體是在「誣衊」、「挑戰」「中國政府」時,爲什麼縮成一團,語無倫次,不僅不敢以「政府」的名義抗議,而且還不敢讓 CNN向「中國政府」直接道歉,只是祥林嫂一樣的反覆嘟囔着向第三方的中國人民道歉,這事怎麼這麼奇怪,中共什麼時候變得如此「雅量」。

其實,原因很簡單,因爲在煽動中國人的民族情緒時,中共是一定要躲藏起來的,這樣才能把外界譴責中共的言行轉化成「反華」、「辱華」以及誣衊「中國人民」等點火柴。中共一露陷,「愛國」戲就唱不下去了。

所以這次意外的被CNN挑明,處境極其尷尬,但是爲了讓中國人民爲中共自己的孽債買單,中共只能裝傻,力求讓「中國政府」淡出,可憐的中國同胞就是這樣被中共在後面陰狠的推上去做擋箭牌。

但是這事,中共確是演砸了,「中國人民」等不來CNN的「真誠道歉」,中共怎麼辦,而且看來越道歉中共越被動。於是,中共開始脫身,有文章出來圓場,「卡弗蒂習慣採用先發制人、粗魯的風格主持節目,他總是存心刁難以便引起爭論,這樣做是爲了提高他的節目收視率。」

然而,玩火者必自焚,中共反覆惡劣表演的結果,只能讓中國人民更加不斷看清其真爲權存黨命,假爲國計民生的邪惡真面目。對中共如此愚弄中國人民,唯有退黨、退團、退隊,加入三退大潮,才真爲不受其辱且自尊自愛的最佳「愛國」方式。


***************************************************************

神韻晚會巡迴演出,看了好福氣!

新唐人2008年全世界系列大賽公告


 
分享:
 
人氣:42,388
 

如果您喜歡本文章,歡迎捐款和支持!
 
  

 
 
 
 

 
人民報網站服務條款
 
關於我們
 
反饋信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