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 - 正體 - 手机版 - 电子报

人民报 
首页 要闻 内幕 时事 幽默 国际 奇闻 灾祸 万象 生活 文化 专题 寰宇 维权 视频 杂谈
 
 
 
 
 
 
 

小人和巨人曾分享我们的世界(多图)
 
靳通
 

现代人使用的水牛(大),“门多罗水牛”“塞布水牛”是造给小人使用的水牛。


【人民报消息】根据中外古书中的记载,地球上不仅仅生活着我们这样身高的人类,还曾经有小人和巨人与我们一起分享地球上的资源,分享这个世界。也许有人会问:巨人和小人真的存在过吗?目前全世界的考古发现了很多证据,都证明了地球上的确有过巨人、小人的存在。只是许多科学家跳不出达尔文的所谓进化论的框框,因此他们面对许许多多的证据,却不敢大胆的下这个结论。因为一旦承认了巨人、小人的存在,就等于否定了进化论。

有灵性的树孔中小人

古人多次看见过长的和我们一样,只是身高比我们小很多的小人。这方面有很多中外古书作了记载。例如,清代笔记《夜雨秋灯录》里面的“树孔中小人”一文记载,广东省一名姓仇名端的贸易商人在一个岛湾发现了生活在枯树树孔中的小人,他们大约七、八寸高,有老幼男妇,肤色如栗子皮,不但有衣着,每人身上还系着小腰刀、弓矢等物,也有小箭、小枪、小刀、小戈矛等,大小与小人相称。小人在树的最高处用黑石砌有城墙,内有一个束发戴紫金冠的年轻者,面目端正,做小人总指挥。仇端用斧子砍破一树,小人挺多,还有没睡醒的,大概是一门眷属,无一漏而装布袋中。回到船上,给这些小人饭喂也吃,特别好吃松子果。小人们知礼仪,懂廉耻,灵性与生活习性与现代人没有什么区别,只是小而已。

小型的水牛

科学家们在许多不同的地方发现了同时期的远古动物,它们长的和现代的动物一模一样,唯一的差别就是个头小。

大约50年前,一位采矿工程师在菲律宾发现了一些骨骼化石。最近这些化石辗转来到了位于芝加哥的现场博物馆(The Field Museum)。经过研究,专家们惊奇的宣称,这是一种已经灭绝的小个头水牛。这一发现发表在2006年10月的“哺乳动物学”(Mammalogy)杂志上面。因为发现地是菲律宾的岛屿“Cebu”,于是命名为“塞布水牛”(Bubalus cebuensis)。

这种水牛的最大特点就是个头小。通常水牛肩高六英尺,重2000磅;而“塞布水牛”只有两英尺多,350磅重。还有一种小水牛曾经生活在菲律宾的门多罗岛(Mindoro),高三英尺,500磅重。

造物主给人类定下了耕种获取粮食的生活方式,同时也创造了水牛供人类使用。造物主当然也造出了大小适合于小人使用的水牛。

小型恐龙

1998年,当考古学家在德国哈茨山发掘出一些小型恐龙的化石时,他们认为这是一群年幼的蜥脚类恐龙。但是进一步的研究却表明这是一群成年恐龙,只是形体较小,是同类恐龙中的侏儒物种。

蜥脚类恐龙通常形体巨大。这些食草巨兽的身材最大可以达到数十吨,身长达四、五十米。相比而言,98年在德国发现的蜥脚类恐龙却是地地道道的“侏儒”,这些被命名为Europasaurus的矮子只有一吨重,而此前发现的蜥脚类恐龙至少是五吨重。恐龙的骨骼都有所谓生长标记,如同树的年轮一样,可以用来判断其年龄。正是通过对生长标记的研究,科学家们断定Europasaurus是正常发育的成年个体,与他们的堂兄弟们相比,它们是“小号”的种群。

Europasaurus生活在一亿五千万年前,当时欧洲的面貌和今天大不一样。除了一些小岛,德国大部分领土都在海里。而Europasaurus就生活在这些岛屿上。

袖珍的“大象”

另外一个典型的例子是在印尼的弗洛勒斯岛发现的小型象。这些象只有90公分高,真是象中的袖珍象。而就在发现袖珍象的同一个岛屿上还发现了小型人类的生物遗骨。有人认为这些被称为“弗洛勒斯人”的小型人是独立于现代人的另外一类人种,即“矮人”人种;2004年在发现“弗洛勒斯人”的地区还发现了一些小型工具,其精巧程度与正常人种发明的工具不相上下。

目前,部分科学家们认为“小人世界”的存在。他们不是病态的生物,而是天地造化的一部分。

曾经有过巨人时代


这根腿骨来自五公尺高的
巨人。
一九五○年代后期,土耳其的山谷地区发现了许多的巨大骨头化石。经调查证实与人的骨头十分近似,只是比例出奇地大。其中的一个人大腿骨化石,长达一百二十公分。依照这个比例推算,这个“人”的身高有五公尺,称其为巨人真的一点也不为过。

杜赫地博士(Dr. C. N. Dougherty)在他的书《巨人之谷》(Valley of the Giants)中展示的──在美国堪萨斯州发现的巨大脚印,估计若真的是巨人脚印的话,这个人大约高二十五英尺(七.六二公尺)。

在秘鲁纳斯卡平原北部有一座名为伊卡(ICA)的小村庄有一座石头博物馆。馆中陈列着一万多块刻有图案的神秘石头,这些石头画被称为ICA 石刻。石刻的内容令人难以置信,描述的是一个科技十分先进史前人类文明。刻石依照图案被划分为太空星系,远古动物,史前大陆,远古大灾难等几类。而发现刻石的山洞附近,遍布着几百万年前的生物化石。

那些刻石上的远古人类被科学家称为“格里托里西克人”,从刻石的图案上看,他们具有十分先进的文明。刻石上描绘着器官移植手术,输血,望远镜,医疗器械,追逐恐龙的人等现代科学难以解释的场景。


堪萨斯州发现的巨人脚印。
还有一些石头上刻着巨人们具备高超的医术。有块石刻表现的是在给病人做心脏移植手术。还有从孕妇的胎盘中分离和提取某种泡沫状物体,并且注入等待移植的病人体内。远古巨人的天文学也十分发达,石刻上有一个人手持望远镜观察天空。他们甚至还绘制了一千多万年前的地球地图……

还有许多发现,证实史前曾经有多巨人时代。

巨人有巨人的家禽

在秘鲁的石头博物馆里,令人称奇的是有许多石头刻着巨人与恐龙生活在一起的情况,从图上的比例来看,所画的人类与恐龙身材并不悬殊,大约是人类与家畜的身材比例。就是说那些恐龙更像是一种家畜,或是当时人们驯养的动物。比较著名的恐龙类型都在这些石头雕刻里出现。


骑恐龙的战士至少高五米,这证明历史上曾有过巨人。



伊卡博物馆的石头上刻着一个惊慌的人被暴龙追着跑。人像看上去还穿着衣服裤子,
是文明人呢。从人和暴龙的比例来判断,人的身高至少也有五米。



伊卡博物馆的石头上刻着人骑在三角龙的背上。

科学家认为恐龙早在6500万年前就消失了,令人费解的是,我们一直以为恐龙凶猛可怕,但是巨人怎么会和庞然大物恐龙生活在一起呢?

其实,小人有适合于小人的水牛、家禽。造物主也给巨人配备了适合于巨人的家禽。例如我们看起来觉得巨大无比的三角恐龙,原来却是史前巨人的家禽。

有一块石头上面雕刻的是一只三角龙(Triceratops)。这种恐龙长得很像巨型的犀牛,以头部的三只角得其名。石刻上一个人骑在三角龙的背上,手里拿着像斧头一样的武器舞动,就象我们过去骑着去打仗的战马一样。在另一块石头上,一个人正骑在翼龙的背上,翼龙成了交通工具。还有一颗石头上刻着一幅图,一惊慌的人被一只暴龙(Tyrannosaurus Rex)追着跑……

我们的生活中有牛、马等家禽可以使用,恐龙是史前巨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家禽。

考古学家发现,巨人不但有恐龙这样的家禽,还有外形与现代动物一模一样巨型动物,如巨鹰、巨鹅、巨型鳄鱼等。

2005年加拿大McMaster 大学的研究人员确定在新西兰曾经有过一种巨鹰,体重为2至20磅之间,而它们当代的兄弟,生活在澳大利亚和新几内亚的名为小鹰(Little Eagle)的小型鹰只有两磅重,差了十几倍。真是一个巨人,一个小人。

除此之外,还有曾经生活在澳洲的巨鹅、北美洲的巨型地獭、巴西和非洲的巨型鳄鱼等,都是史前的巨兽,但在历史的不同时期灭绝了。

从考古的发现来看,小人和巨人,曾经和我们这样身高的中人一起分享地球上的资源。地球上的资源就是有限的。5米至7米高的巨人,他们居住的是大房子,需要耗费很多的建筑材料;他们缝制衣服要耗费很多布料,他们消耗的食物,数量也是惊人的;几个巨人就可以抬动很大的石头,建造象埃及那样的金字塔,不需要专门的运输工具……他们巨大的身材使得地球的距离和时间相对来讲变短。而几寸高的小人虽然不会耗费太多的地球资源,但是他们实在是太小,地球上到处都是的森林和无法跨越的大洋,要想小人创造出我们今天这样的文明来讲实在太困难了。而平均身高不到两米的中人,也就是我们现代人类的这种人,相对于地球的大小时间距离与地球资源来讲,比较适合。就是这个原因,造物主选择了我们。

无论如何,我们的确是幸运的,就更应当珍惜这一机缘。

(人民报首发)


文章网址: http://www.renminbao.com/rmb/articles/2006/10/26/42038.html
打印机版

如果您喜欢本文章,欢迎捐款和支持!

 
     


分享至: Facebook Twitter Google+ LinkedIn StumbleUpon Pinterest Email 打印机版
 
 
 
 
 
 

 
 
 
 
 
 
 
 
  
  
  九评共产党
  历史惊变要闻
  神韵晚会
  共产主义的终极目的
  魔鬼在统治著我们世界
  秘卷玄学系列
  高层秘闻内幕
  时事评论
  奇闻怪事
  天灾与人祸
  政治小笑话
  环宇遨游
  三退保平安
  还原历史真相
  江泽民其人
  焦点专题
  神传文化
  民间维权
  社会万象
  史前文明
  官场动态
  国际新闻
  控告江泽民
  活摘器官与贩卖尸体
  精彩视频
  谈东谈西
  聚焦法轮功
  精彩网语
 
 
本报记者
 
 
专栏作者
 
首页 要闻 内幕 时事 幽默 国际 奇闻 灾祸 万象 生活 文化 专题 寰宇 维权 视频 杂谈
 
 
Copyright© RMB Public Foundatio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