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 - 正體 - 手機版 - 電子報

人民報 
首頁 要聞 內幕 時事 幽默 國際 奇聞 災禍 萬象 生活 文化 專題 寰宇 維權 視頻 雜談
 
 
 
 
 
 
 

羣體轉生!回到彼岸遠比回憶前世更爲重要
 
李青笛
 
【人民報消息】西方社會在近二十年來有許多關於輪迴轉世的書籍出版,這些書大多是講述人在心理醫師的引導下,進入到類似佛家打坐入定的催眠狀態,對自己一個個前世進行回顧。牛頓博士發表於1994年的《性靈之旅》則與其它關於輪迴的書都不同,在這本書裏,牛頓博士描述了在他的引導下,他的受試者的意識穿越時空,進入轉世之間的彼岸世界,重溫在那裏的種種經歷。(Michael Newton, Ph.D., Journey of Souls: Case Studies of Life Between Lives. Llewellyn Publications,July 1994)

牛頓博士是一位獲得加州政府認可的大師級的催眠治療醫師(state-certified Master Hypnotherapist)。在行醫的早期,他對輪迴轉世並不當真。可是有一次,他爲一位患有長期身體右側疼痛的病人進行催眠治療時,發現病人的疼痛來自於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前世,他在法國作戰時死於刺刀創傷。這次前世回溯使這位患者的疼痛徹底消失。從此以後,牛頓博士開始利用前世回溯進行治療。剛開始,他有些擔心患者的回憶不過是幻想而已。可是他很快發現患者的前世回憶是如此的真實和前後連貫,而且前世回溯的療效又如此的神奇。

接下來,牛頓博士發現了一個更爲廣大的領域,通過入定狀態下的受試者的心靈之眼,他得以知道轉世之間的彼岸世界。爲牛頓博士開啓這扇門的是一位中年女性。這位婦女感到非常的孤獨和寂寞,當她結束了對前世的回憶後,牛頓告訴她回到她失去伴侶的根源,他還問她,她是否有一羣朋友使她非常想念。突然,這個女子開始哭泣。當牛頓詢問時,她哭訴:「我想念我們羣體的一些朋友,這就是爲什麼我在這個世上這麼孤獨。」牛頓很迷惑,就問她,她的羣體在哪裏。她答道:「在我永久的家裏,我正在看着他們!」

原來,無意之中,這位女士的意識飄入了彼岸的精神故鄉,見到了自己所屬羣體中的生生世世的伴侶。從此之後,牛頓開始了對彼岸世界的研究。他在實踐中逐漸摸索出了使受試者回歸彼岸的引導和提問的方法,他也發現使受試者回到彼岸遠比回憶前世更爲重要。牛頓的受試者中有非常虔誠的教徒,也有無神論者,但大部份人居於中間,有着五花八門的人生哲學,可是當受試者進入彼岸的另外空間時,他們所描述的現象非常一致,一些人甚至使用同樣的詞彙。經過十年的研究,牛頓博士最終得出一個彼岸的模型。這本書基本上是以先後順序描述人的靈魂在離開塵世到下一次轉生的經歷,其中很多篇幅是牛頓和入定中的受試者的對話。

在彼岸世界裏,生命分屬於不同的羣體,他們羣體轉生,在一世又一世中扮演着各種親近的角色。彼岸世界的生命非常美妙,是放射着智慧之光的能量,同時又可以變化成各種形像。智慧之光的顏色代表着生命的層次,按赤橙黃綠青藍紫依次遞增。彼岸世界的生命具有多層的等級,可是那種等級絕不同於俗世中的社會階層的概念,高層的生命對低層的生命充滿了慈悲和寬容。在轉世之間,生命會來到幾位長者面前,分析自己前世的經驗教訓,長者會安排他的下一世,使他彌補以前的過錯或更好地提高自己的精神層次。

有的生命在地球上做了很邪惡的事情,他們會被送到一個類似急救所的地方,在那裏他們的能量被調整。根據他們所犯下的罪過,他們可能會被很快送回地球,成爲他人的暴行的受害者。精神世界的一個指導原則就是,一個人的過錯,無論是有意還是無意,必須在某個來生以某種形式償還。

人們可能偶爾感慨地提及緣份、命運等等。其實,這些詞的真實意義遠遠超乎我們的想象。根據牛頓博士獲得的信息,我們在俗世中的配偶、親友、甚至仇敵都是我們來到俗世之前被刻意安排好的,生命在轉生之前甚至會到一個被稱爲宿命之環的地方觀看、體驗來生的一些片段。您也許會問,既然人的一生都安排好了,那我們豈不是沒有選擇和努力的餘地了?我們的善惡也不是我們的責任了?還不是這樣。打一個不太恰當的比喻,這就如同一個人到一個大公司找工作去面試。面試的那一天他的日程包括在什麼時間要見哪些人都被精確地安排,可是他在面試中的表現全在自己的把握。有的朋友會問,那麼爲什麼我們的日常意識不能記得我們的前世和轉生之間的狀態?這就如同一個學生上課之後做家庭作業,他不能事先知道答案,他只有在迷茫中摸索,才能真正地獲得知識。而人世就是一個讓我們上下求索的大迷團。

在一個案例中,一位德州的商人在小時候剛出生後就被母親遺棄在教堂門前,後來被一對夫婦領養,這對夫婦對他很刻薄。在入定的狀態下,他回憶了他被母親遺棄在教堂前的一幕,他是個私生子,當時他能感覺到母親的淚水落在他的臉上,年輕的母親傷心地吻他,說:我沒有錢照顧你,我心裏永遠愛你。重溫這一幕使他消除了對生母的怨恨。當他進入到轉生之間的狀態,發現這一幕其實是事先安排好的。他的母親、他的領養父母都是他的羣體中的人,他被母親遺棄的緣起則來自於4000年前在靠近紅海的阿拉伯半島上他對母親的傷害。

中國有一句話叫作「人生如戲,戲如人生」,人的一生就如同一出寫好的劇本,人生經歷的大事小事,甚至一些看似偶然的事件原來都是這個劇本中的精心構思的情節安排。既然如此,那我們身陷恩怨情仇的時候,何不以超然的態度,看淡成敗得失,用真誠和寬容善待身邊的每一個人。

文章網址: http://www.renminbao.com/rmb/articles/2005/4/8/35344b.html
打印機版

如果您喜歡本文章,歡迎捐款和支持!

 
     


分享至: Facebook Twitter Google+ LinkedIn StumbleUpon Pinterest Email 打印機版
 
 
 
 
 
 

 
 
 
 
 
 
 
 
  
  
  九評共產黨
  歷史驚變要聞
  神韻晚會
  共產主義的終極目的
  魔鬼在統治著我們世界
  祕卷玄學系列
  高層祕聞內幕
  時事評論
  奇聞怪事
  天災與人禍
  政治小笑話
  環宇遨遊
  三退保平安
  還原歷史真相
  江澤民其人
  焦點專題
  神傳文化
  民間維權
  社會萬象
  史前文明
  官場動態
  國際新聞
  控告江澤民
  活摘器官與販賣屍體
  精彩視頻
  談東談西
  聚焦法輪功
  精彩網語
 
 
本報記者
 
 
專欄作者
 
首頁 要聞 內幕 時事 幽默 國際 奇聞 災禍 萬象 生活 文化 專題 寰宇 維權 視頻 雜談
 
 
Copyright© RMB Public Foundatio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