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南海政策在悄悄改变
 
作者:陈劲松
 
2003年5月20日发表
 
【人民报消息】中国抗非典战役正如火如荼,中南海政策却在悄悄改变。前不久的政策,是把防治疫情作为“重中之重的政治任务”,要求党政干部“不必计较一时的得失”,“把眼光放得长远一些”,各地于是纷纷将经济发展放到次要位置,全力“抗萨”。如今,刚刚一个月,高层突然改了口风,强调“一手抓防治非典,一手抓经济建设”。

同时,官方媒体不断释放“病例下降”、“疫情稳定”的“利好”消息。似乎表明危机已经过去。然而,世界卫生组织警告,中国报告的“病例下降”,极可能是因为误诊、以及对病例的重新定义和重新归类所造成的表面数位,一些轻微症状的人,没有再被统计在内。另外,非典向农村蔓延的趋势明显加剧。表明,中国非典形势依然严峻。

那么,为什么在这个时候,当局突然修改了政策呢?

其一,非典瘟疫,已经让中国经济蒙受重大损失。最近的一个“坏消息”是,国际足联宣布取消原定今年于中国举行的女子世界杯足球赛。这一体育盛事的取消,将导致中国直接经济损失高达2亿美元。这仅仅是在中国被取消的一系列国际盛会之一。因此,从经济上而言,北京当局似乎已经“输不起”。

其二,非典瘟疫,严重损害了中国的国际形象,尤其当世界卫生组织先后宣布越南和加拿大多伦多市成为有效控制疫情的地区之后,疫情依然严重的中国、香港、以及台湾,更形尴尬。

其三,胡锦涛出访在即,中方需要重塑一个“相对良好的国际形象”,自称非典瘟疫“受到控制”,并重新以“经济建设”来转移视线,或有助于营造胡锦涛出访的“良好气氛”。

这些现象和动机,促使经过短暂的“求实”与“透明化”之后的北京新领导层,重又回到“适当隐瞒”、“外松内紧”、和“舆论导向”的固定格式。

这一变迁,对于那些乐观事态,以为非典瘟疫,可以给中国带来政治改革的人来说,无疑是一大打击。实际上,如果能参透更多迹象,这一打击便尤其显得沈重。因为,透过这些迹象,得出的结论将是:非典与政改,几乎是“风马牛不相及”。可以列举的迹象,包括:

某些御用文人,将非典瘟疫称作“良性危机”,为当局松套;另一些人,则以台湾疫情加重为例,证明“民主并不能够解决问题”;高层领导人开始加重强调:“任何时候,都要牢牢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动摇”;违背法治精神、而带有浓厚人治色彩的“从重从快”,被迅速用到了非典危机上,当局宣布:故意传播萨斯者可判死刑,编造传播萨斯谣言者可判5年以上有期徒刑;

不管香港形势如何,北京只是一味“挺董”,辩称“他需要一个过程来摸索”;而对台湾,则继续无情打压,纵然萨斯当前,北京依然严词拒绝让台湾加入世界卫生组织(WHO),哪怕仅仅以观察员的身份,在这一环节上,北京与台北“针锋相对”,激烈交锋,双方都指责对方将萨斯问题“政治化”;

此外,党报《人民日报》发表社论,题目是《冲锋在前,党的旗帜更鲜艳》,将抗非典战役,悉数归功于执政党;可以预料,不久的将来,待萨斯危机成为过去,当局又将是如何的大肆庆祝,欢呼“在党的领导下”,取得的又一“伟大胜利”。到那时,“政改”一说,就丢到爪哇国去吧!

经济学家吴敬琏早就说过:“有些人认为,改革就像上超级市场买东西,可以尽挑自己喜欢的带走,不喜欢的就不要。”吴敬琏的这句名言,一语道破了当权者的心态,也足以让那些对专制当局抱政改幻想的一厢情愿者猛省。

另外,即便新领导人胡锦涛温家宝有意政改,在目前的条件下,量也不敢轻举妄动。不要忘记,“太上皇”江泽民依然军权在握,虎视一侧,任何危及其既得利益的举动,都可能刺激他张开血盆大口。历史的经验一再告诫世人:不可小看权力斗争,无休无止的宫廷权力斗争,可能延缓、割裂、甚至主宰历史,足以中断或葬送任何迫在眉睫的改革。

所以,古人云:庆父不死,鲁难不已。

-- 转自《自由亚洲电台》


 
分享:
 
人气:15,866
 

如果您喜欢本文章,欢迎给予打赏。让我们一起打拼未来!
 
       

 
 

 
 
人民报网站服务条款
 
反馈信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