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 - 正體 - 手機版 - 電子報

人民報 
首頁 要聞 內幕 時事 幽默 國際 奇聞 災禍 萬象 生活 文化 專題 寰宇 維權 視頻 雜談
 
 
 
 
 
 
 

李瑞環笑容背後有着苦澀和無奈 (多圖)
 
於澤遠
 
【人民報消息】

李瑞環(第二排左起第三位)
中國政治元老李瑞環昨天又出現在全國政協年會的主席臺上,不過,這一次他沒有像過去10年那樣以主席的身份宣佈大會開幕,而是坐在了第二排觀禮——中國政協的李瑞環時代結束了。

取代李瑞環主席位置的,是現任中共政治局常委賈慶林。被視爲「江系人馬」的賈慶林在資歷和聲望上都遠遜於李瑞環,他能否繼承李瑞環好不容易替政協樹立起來的「言官」形象,已成爲不少人心中的問號。

在一些高官的眼裏,政協是在「退居二線」時的無奈選擇,就像「食之無味、棄之可惜」的雞肋。但經過十年的苦心經營,李瑞環不僅把全國政協變成了一個「言官」大本營,也樹立了自己在向來沉悶的中國政壇中難得的「黨內反對派」的形象。

事實上,在李瑞環擔任政協主席的10年中,他會發表什麼樣的言論是每年「兩會」的一大看點。人們期待着李瑞環說出一些與主流聲音不同的話,不僅是因爲他有這個資格,更因爲他有這個膽量。

今年69歲的李瑞環曾經是一名出色的木工,他在1950年代用測算法取代傳統木工「放大樣」的創新事蹟被改編成故事片,使他成爲中國著名的「青年魯班」。1982年,48歲的李瑞環擔任天津市長,他的務實精神、親民態度以及在基礎設施建設中取得的成就爲他贏得巨大聲譽,並在1987年同江澤民一起進入了中共政治局。據了解,李瑞環是唯一至今仍直呼江澤民爲「老江」的政壇元老。

1989年6月,李瑞環和江澤民分別從天津和上海進入中共政治局常委會。當時,負責宣傳和統戰工作的李瑞環頂住天安門事件後來自保守派派要求「反對自由化」的壓力,強調文藝創作「必須有一個寬鬆和諧的環境」,被文藝界和知識界視爲是繼胡耀邦、趙紫陽之後又一個思想開明的領導人。

1992年10月,李瑞環成爲中共政治局常委中的四號人物,但只分管十分清閒的統戰工作。有消息說,當時鄧小平是出於讓江澤民穩妥接班的考慮,才讓羣衆口碑很好的李瑞環交出了宣傳大權,以免中國政壇出現新的變數。

實權被削弱的李瑞環當然不甘心提前去過「寓公」的生活,他借用政協這張並不有力的「牌」延伸他的務實和親民作風。其實,自1950年代中期,全國政協作爲「議會」的功能被全國人大取代後,它就成爲中國政壇上的「花瓶」。李瑞環入主政協後,提出政協參政必須「切實而不表面」,並不時針砭那些他認爲是「花架子」的「主流思想」和社會風氣,逐漸培育出有「李瑞環特色」的參政議政風格。


李瑞環敢於「直言犯上」
所謂「李瑞環特色」就是敢於「直言犯上」。近幾年來,李瑞環沒有積極響應「三講」和「三個代表」等主流意識形態,而是在各種場合繼續強調領導人必須保持親民作風,多辦實事,少喊空口號,不擺花架子。

在去年11月中共十六大舉行前,輿論一度盛傳李瑞環將繼任中共政治局常委並接任全國人大委員長,但世事難料,李瑞環最終還是和江澤民等比他年長的元老們一起退出了政治局,並在這次兩會上正式告別政壇。


李瑞環希望政協堅持好的
李瑞環前天在最後一次主持政協會議時說,他衷心希望新一屆政協「堅持好的東西,修正錯的東西,創造新的東西」。他的告別演說獲得2000多名委員長達半分鐘的掌聲,這反映了委員們對「李瑞環特色」的認可。

中新社的報道說,李瑞環在整個會議期間一直在微笑,可誰能分出李瑞環笑容背後的苦澀和無奈?

李瑞環的離去爲中國政治留下了一塊空白。畢竟,他的「反對派」形象有利於中國的民主化進程。從這個意義上說,中國需要更多的人來填補他所留下的空白。

(聯合早報 3月4日)

文章網址: http://www.renminbao.com/rmb/articles/2003/3/4/25320b.html
打印機版

如果您喜歡本文章,歡迎捐款和支持!

 
     


分享至: Facebook Twitter Google+ LinkedIn StumbleUpon Pinterest Email 打印機版
 
 
 
 
 
 

 
 
 
 
 
 
 
 
  
  
  九評共產黨
  歷史驚變要聞
  神韻晚會
  共產主義的終極目的
  魔鬼在統治著我們世界
  祕卷玄學系列
  高層祕聞內幕
  時事評論
  奇聞怪事
  天災與人禍
  政治小笑話
  環宇遨遊
  三退保平安
  還原歷史真相
  江澤民其人
  焦點專題
  神傳文化
  民間維權
  社會萬象
  史前文明
  官場動態
  國際新聞
  控告江澤民
  活摘器官與販賣屍體
  精彩視頻
  談東談西
  聚焦法輪功
  精彩網語
 
 
本報記者
 
 
專欄作者
 
首頁 要聞 內幕 時事 幽默 國際 奇聞 災禍 萬象 生活 文化 專題 寰宇 維權 視頻 雜談
 
 
Copyright© RMB Public Foundatio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