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 - 正體 - 手機版 - 電子報

人民報 
首頁 要聞 內幕 時事 幽默 國際 奇聞 災禍 萬象 生活 文化 專題 寰宇 維權 視頻 雜談
 
 
 
 
 
 
 

腐敗已成爲中國人的生活方式
 
翟羽佳
 
【人民報消息】中國大陸一位官員在新加坡考察時詢問新加坡有沒有腐敗,一位新加坡官員說:「我們不敢說消除了腐敗,但腐敗已不再是制度性的,他不再是官員的生活方式,而且他被控制在社會能夠容忍的範圍之內。」同新加坡相比,腐敗不僅成爲我們的一種生活方式,而且形成了與之匹配的民情和民俗。

  天涯流浪漢說:腐敗已經成了「臭豆腐」,有人對它趨之若騖、也有人對它咬牙切齒,可這些都無法改變它的客觀存在。法律對它無可奈何,輿論監督似乎也無濟於事,理想中的社會總是離我們很遠。它頑固地存在着、生長着,不管是紀檢委,還是反貪局,都無法改變「腐敗是一種生活方式」的民情。

  中國的貪污腐敗是世界公認的,儘管幾年來,經過以防「亡黨亡國」的嚴打,大案不斷,可中國的官場貪污還是前仆後繼,新秀輩出,貪污的隊伍不斷壯大。貪污金額之巨,令世人震驚。中國腐敗走到今天的地步,當然與制度有關,但也離不開中國「走後門,拉關係」的社會和羣衆基礎。

  先有腐敗的政治,而後才有腐敗的上層社會,然後帶動腐敗的民風、民俗。腐敗一旦成爲老百姓的一種生產、生活方式,它必然會反過來加劇政治腐敗。

  香港廉正風暴前,由於華人警察羣體熱衷於腐敗的方式。英國派來的兩任警督都的前程,都毀於香港警察羣體的腐敗。前任警督,因爲不與腐敗合流而爲香港警察腐敗集體所不容;後任警督,因爲適應香港警察集體腐敗的民意,而爲廉正風暴所剿滅。

  小國寡民提交的《賄賂----華人的商業模式》一文指出:在亞洲從事商業活動最難的一件事情之一就是必須學會賄賂,因爲賄賂是亞洲的生活方式之一。Lisa Bergson女士文章說,她最近第四次前往亞洲,她的此次亞洲之行成爲了接受學會如何在亞洲以賄賂作經商手段的教育之行。新加坡的一位商業界人士說,新加坡人太誠實,他們在中國吃不開。臺灣商業界一些人士將亞洲的商業行爲這種無所不在的腐敗——賄賂委婉地稱爲「華人的商業模式」。 儘管美國的《外國腐敗行爲法》嚴厲禁止商業中從事腐敗活動,但是,在巨大利益面前,美國也必須支持和認可亞洲國家的腐敗生活方式,因爲要想真正地跟這些人打交道,就必須入鄉隨俗。

  儲安平說:「中國人不以理性而以情感駕御一切的另一個現象即爲好講私情……中國實在是一個人情國家,無論大事小事,若有人的關係,總能得到或多或少的方便,所以即便是一封八行或一張名片,在中國社會上無不有它的效用。在中國即無事不講關係,能鑽營的人總要比不能鑽營的人多佔便宜,故人人乃在交際、請客、接納、趨奉上下工夫,大部分時間耗費於應付人事,而份內的事反無充分的精力去照顧。一般說來,顧私總不免損公,所以我們的社會遂到處充滿着不合理不合法和不公正;一個不合理不合法不公正的社會,自然是一個不健全的病態的社會。」

  如此病態的社會,我們爲何樂此不彼?!原因就在於我們入鮑魚之肆,時間長了也就不聞其臭了,反道聞出香味來。

  在全面腐敗的社會和羣體中,腐敗已經成爲了一種制度,一種人人都要遵循的制度;一種生活方式,一種人人都要適應的生活方式。它不僅是官場的制度和行爲方式,而且是羣體和社會的風俗和陋習。腐敗影響着我們社任何一個團體、任何一個單位以及社會的任何一個細胞,腐敗浸潤着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每一個人都難以置身其外。我們已習慣了用腐敗的觀點看問題、看是非,用腐敗的觀點指導生活和行動;我們已經學會了嘲弄清廉的正直,學會了壓制純潔的善良,我們成了正直道德和良好品德的扼殺者。

文章網址: http://www.renminbao.com/rmb/articles/2002/8/5/22319b.html
打印機版

如果您喜歡本文章,歡迎捐款和支持!

 
     


分享至: Facebook Twitter Google+ LinkedIn StumbleUpon Pinterest Email 打印機版
 
 
 
 
 
 

 
 
 
 
 
 
 
 
  
  
  九評共產黨
  歷史驚變要聞
  神韻晚會
  共產主義的終極目的
  魔鬼在統治著我們世界
  祕卷玄學系列
  高層祕聞內幕
  時事評論
  奇聞怪事
  天災與人禍
  政治小笑話
  環宇遨遊
  三退保平安
  還原歷史真相
  江澤民其人
  焦點專題
  神傳文化
  民間維權
  社會萬象
  史前文明
  官場動態
  國際新聞
  控告江澤民
  活摘器官與販賣屍體
  精彩視頻
  談東談西
  聚焦法輪功
  精彩網語
 
 
本報記者
 
 
專欄作者
 
首頁 要聞 內幕 時事 幽默 國際 奇聞 災禍 萬象 生活 文化 專題 寰宇 維權 視頻 雜談
 
 
Copyright© RMB Public Foundatio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