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 - 正體 - 手機版 - 電子報

人民報 
首頁 要聞 內幕 時事 幽默 國際 奇聞 災禍 萬象 生活 文化 專題 寰宇 維權 視頻 雜談
 
 
 
 
 
 
 

其貌不揚的「阿青嫂」何以成爲中共第二號人物?(圖)
 
作者:金楓
 
【人民報消息】16屆一中全會後中共新班子亮相,讓人最感到意外的可能要數吳邦國了。雖然早在16大之前已經有許多"權威"消息就下毛毛雨,說他是篤定進常委的人選,但是揭榜之時,人們對他竟然成爲僅次於總書記胡錦濤坐上"黨和國家領導人"的第二把交椅,還是完全沒有思想準備的。之所以出現這種情況,主要可能有兩個原因:一是吳邦國向來行事低調,與胡錦濤鄧小平欽定的"隔代王儲"、執掌實權的江澤民心腹曾慶紅和三朝元老的溫家寶相比,知名度或政績都不是在同一個等量級上的;其次,這個排序是在比較倉促的情勢下做出的妥協結果,雖然吳邦國再怎麼樣也洗刷不了自己身上"上海幫"的印記,但是相對於曾慶紅、黃菊,他同"上海幫"幫主江澤民的關係似乎更多的是一種"工作關係",因此也成爲非"上海幫"政治力量比較能夠接受的對象。

吳邦國於1966年在清華大學無線電電子學系畢業時,趕上了文化大革命,當時的大學畢業生要"面向基層"、"面向工礦",他就到上海電子管三廠當工人。後來,他先後擔任過技術員,技術科科長、革委會副主任、工廠黨委副書記、廠長、公司副經理、上海市儀表電訊工業局黨委副書記、上海市委副書記和書記。吳邦國從1992年開始就一直擔任政治局委員,從1995年開始就一直是國務院副總理,從1998年開始就一直是中共中央大型企業工委書記。

文革結束後80年代初期,原中共華東局一系的陳國棟、胡立教、汪道涵到上海主政,在落實鄧小平陳雲培養"第三梯隊"的政策時,吳邦國有幸成爲被這些伯樂相中的"千里馬"。後又經歷了芮杏文、江澤民空降上海,上海的"第三梯隊"分成太子黨和平民黨兩撥人馬,前者以曾慶紅和潘維明爲代表(這兩位再加上趙啓正,被當時海外媒體稱爲上海崛起的三顆政治新星),後者以吳邦國、黃菊爲代表。兩"黨"之間由競爭而產生的隔閡也相當深,中共官場的風氣是唯第一把手是從,當時的市委書記芮杏文思想比較開明,工作作風比較踏實,而擔任市長的江澤民政治色彩並不明朗,行事作風的浮誇卻已經是有相當的表演了,而且還常和第一把手擡槓,把太子黨和平民黨夾在中間左右爲難。

"芮江之爭"在十三大一中全會決定領導班子的時候,還埋下了一個影響後來政局鉅變的契機:按照當時的慣例和先前的安排,芮杏文以上海市委書記的身份進政治局,而江澤民是進書記處的人選;但是當時的總書記趙紫陽急於加強中央書記處的工作,便挑選芮杏文到中央工作,擔任分管意識形態和文教方面工作的中央書記處書記,這樣江澤民就頂了上海市委書記的空缺,順勢揀了一個政治局委員。誰也沒有想到,就是這麼個陰差陽錯,成了江澤民進中南海的敲門磚。這是題外話按下不表。

就說 "芮江之爭"後來被"江朱(熔基)之爭"取代,上海出現了一山難容兩虎的格局,江澤民主持的市委和朱鎔基主持的市政府關係之僵,幾乎到了水火不容的程度。這裏要插一句,現在正熱銷的《第四代》,在一個與吳邦國有關的細節上顯然有杜撰之嫌,原上海《世界經濟導報》記者張偉國最近在一篇文章中指出,該書寫吳邦國和江澤民在上海的關係,稱江澤民任市長期間在市政府辦公,只是後來任市委書記到市委大院辦公後,才與吳邦國建立了一段"兩年半"的同事關係……事實上,上海市委和市政府的主要負責人和上海市委的常委們,一直都是在康平路的市委大院辦公,外灘的市府大樓除了一塊招牌僅僅是一些事務機關,只是到朱鎔基擔任上海市長的時候,趁着當時"黨政分開"的改革勢頭,把自己的辦公室搬到外灘的市政府大樓,此舉還一直是外界關於朱鎔基與江澤民關係不和的重要依據……。此外江澤民一直與曾慶紅等太子黨過從甚密,對平民黨遠不是那麼當一回事,對此吳邦國是心知肚明的。

在"芮江之爭"、"江朱之爭"中,吳邦國已經是上海市委副書記,是分管組織人事和黨務工作的第三把手,相對於理想主義的政制新星潘維明緊跟趙紫陽芮杏文,一直到六四全軍盡墨;曾慶紅、黃菊見風使舵更上層樓,吳邦國竟然在兩者之間保持平衡,並獲得了相當的成功。不知這到底是他的所謂"厚道"秉性,還是他官運亨通的緣故,抑或兩者兼而有之。朱鎔基富有個性的行事風格曾在上海引起相當大的震盪,在老百姓稱頌不已的同時,中層以上的官員卻抱怨不迭,甚至在黃菊接任市長的時候都不無所指的向身邊上的人表示,"朱鎔基書記給我的是一支沒有墨水的筆"。

朱鎔基主持上海工作期間,吳邦國和黃菊是他名義上的左右手,這個時期黃菊是眼睛已經盯上了中南海的江澤民,已然有"身在上海心在北京"之勢;倒是吳邦國在配合朱鎔基工作方面算得上勤勤懇懇踏踏實實,客觀上也幫助朱鎔基擦了不少"屁股",這種關係一直維持到他到北京出任政治局委員、中央書記處書記、國務院副總理、中央企業工委書記,仍甘於爲朱鎔基繼續當助手。儘管他信誓旦旦地說,對該活的大中型企業就讓它活得痛快,對資不抵債、實在難以爲繼的企業,則置之死地而後生。他說,有外國人批評我們像慈父一般對待企業,這不行,不能當慈父。但他倡導的國營企業改革"抓大放小"方案還是無疾而終,國營企業下崗工人也正在日益成爲突出的社會問題,如果以政治責任來衡量,他到北京任職後似乎是"過大於功",退一萬步套用中共的術語來講,至少沒有拿出亮麗的成績單。

在現任九個政治局常委中,吳邦國可能是最其貌不揚的。在他主持上海工作的侍候,坊間有一種說法:"吳邦國的相貌是農村的公社書記,黃菊的才幹是企業的車間主任"。現在中共在香港的喉舌說,(上海)人們把吳邦國稱作"平民書記",也是一個間接的佐證。然而,吳邦國有上海人的那種精明,又不像黃菊把這種"精明"寫在臉上。吳邦國善於交友。他說,交朋友是一種樂趣,他尤其喜歡同金融界、實業界和新聞界人士交朋友。這些溢美之詞顯然不得要領。一位上海的的評論家指出,吳邦國的政績主要形成在上海工作期間,而他的政績並不是因爲他象朱鎔基那般的精明強幹,恰恰相反,是他的無能或者也可以稱之爲"無爲之治"。上海人的素質和基礎條件都非常好,這些年之所以發展的快,除了中央政策傾斜,更重要的就是得益於自吳邦國黃菊以來上海當權者的相對弱勢,使得民間發展有了一定的空間。

不管是無能還是無爲,吳邦國還有"阿青嫂"那種"眼觀六路耳聽八方"的本事是值得一提的,這一點他和現任常委中的第三把手溫家寶頗有相似之處。比較典型的就是1992年鄧小平南巡時,一路放話警告江澤民和李鵬"誰不改革就下臺"。朱鎔基授意上海組織筆桿子,以"皇甫平"的筆名在解放日報發表系列新春評論,引起軒然大波,李鵬、王忍之直接派人到上海調查,當時正在把反和平演變作爲中心工作的江澤民急得象熱鍋上的螞蟻,吳邦國一方面全力與之周旋,一方面也對身邊人表白:自己是沒有大腿可以抱的!後來,儘管鄧小平力挽狂瀾於既倒的南巡獲得了成功,吳邦國並沒有居功自傲,或他主政的上海當局似乎也從來沒有爲此大肆慶賀過,算是給了江澤民等強硬派很大的面子,……或許正是這種政治上的平衡技巧,奠定了他成爲今日中共新二把手的基礎?

文章網址: http://www.renminbao.com/rmb/articles/2002/12/8/24194b.html
打印機版

如果您喜歡本文章,歡迎捐款和支持!

 
     


分享至: Facebook Twitter Google+ LinkedIn StumbleUpon Pinterest Email 打印機版
 
 
 
 
 
 

 
 
 
 
 
 
 
 
  
  
  九評共產黨
  歷史驚變要聞
  神韻晚會
  共產主義的終極目的
  魔鬼在統治著我們世界
  祕卷玄學系列
  高層祕聞內幕
  時事評論
  奇聞怪事
  天災與人禍
  政治小笑話
  環宇遨遊
  三退保平安
  還原歷史真相
  江澤民其人
  焦點專題
  神傳文化
  民間維權
  社會萬象
  史前文明
  官場動態
  國際新聞
  控告江澤民
  活摘器官與販賣屍體
  精彩視頻
  談東談西
  聚焦法輪功
  精彩網語
 
 
本報記者
 
 
專欄作者
 
首頁 要聞 內幕 時事 幽默 國際 奇聞 災禍 萬象 生活 文化 專題 寰宇 維權 視頻 雜談
 
 
Copyright© RMB Public Foundatio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