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 - 正體 - 手機版 - 電子報

人民報 
首頁 要聞 內幕 時事 幽默 國際 奇聞 災禍 萬象 生活 文化 專題 寰宇 維權 視頻 雜談
 
 
 
 
 
 
 

大唐盛世之明主李世民的治國之道
 
【人民報消息】唐朝的繁華景象歸功於唐太宗李世民。他在位的二十三年,採取了許多有利於維護統一和加強君主專治中央集權的政治措施,使當時社會空前富裕,經濟繁榮,中外交流頻繁,被史家稱作"貞觀之治",也成爲後世嚮往的理想時代。

唐太宗的治國之道,首先就是廣開「訥諫」之路,儘量採納忠臣的建議。貞觀年間的政治之所以如此清明,政策的擬定上極少出現錯誤,主因就是唐太宗不剛愎自用,對臣子的建議能夠從諫如流。

唐太宗的治國之道,第二個值得一提的,便是廣徵天下賢才而加以重用。唐太宗在人才的甄選上,只注重他們的長處,對於他們的過去一概既往不究,唯賢才是用。在延攬人才方面,唐太宗相當重視「科舉制」。因爲科舉制可讓毫無政治地位的中下階層人士,只要有學問有本事,人人都有參與政治的機會。

上面的《十八學士圖》中描繪了唐太宗手下的大臣們。唐太宗之所以被譽爲曠世明君,與他善於招收和使用優秀人才有很大關係。這幅圖中描繪的學士們有不少是隋朝官員,或是隋朝時通過科舉考試的中榜者。

唐太宗的治國之道,第三件值得大筆特書的,就是關心民間疾苦,因而減輕賦役。貞觀初年,關東和關中地區一連鬧了三年的水旱災,唐太宗便下詔動用國庫的食糧和皇室金庫的金銀財寶來賑濟災民;另一方面,朝廷卻儘量縮減各項經費的開支,並要求臣民勿奢侈浪費。

唐太宗也非常致力於振興農業。特別重視「勿失農時」,例如河東萬泉縣因逢甘霖而造成播種的良機時,他便釋放獄中的河東囚犯回家幫忙播種。在唐太宗的獎勵政策下,農民紛紛回到家園從事農耕,使得唐代的農業復興,緊接着又實施「均田制」。

所謂「均田制」,就是按照人口多寡分給農民一定的口分田和永業田,貫徹了耕者有其田的理想。此外,還實行「租庸調法」這種負擔較輕的新賦役制度。

貞觀時期可說達到了「司法獨立」,法官判案不須遵循當政者的意旨,即使是皇帝也必須遵守律令。依據貞觀末年掌管司法的大理寺報告:「獄中只有囚犯五十多人,其中被判死刑的才兩人。」尚有許多在獄中表現良好的囚犯,可特許回家過年和家人 團聚。

另外,服侍皇帝的宮女,受唐太宗的恩典,准許其中的三千人回家結婚。

唐太宗的政績涵蓋各方面,無法在此一一詳述。但貞觀年間的撥亂反治而造成的太平盛世,可謂是政治清明、四海昇平,因此被史家評爲「貞觀之治」。

文章網址: http://www.renminbao.com/rmb/articles/2001/8/4/14846b.html
打印機版

如果您喜歡本文章,歡迎捐款和支持!

 
     


分享至: Facebook Twitter Google+ LinkedIn StumbleUpon Pinterest Email 打印機版
 
 
 
 
 
 

 
 
 
 
 
 
 
  
  
  九評共產黨
  歷史驚變要聞
  神韻晚會
  共產主義的終極目的
  魔鬼在統治著我們世界
  祕卷玄學系列
  高層祕聞內幕
  時事評論
  奇聞怪事
  天災與人禍
  政治小笑話
  環宇遨遊
  三退保平安
  還原歷史真相
  江澤民其人
  焦點專題
  神傳文化
  民間維權
  社會萬象
  史前文明
  官場動態
  國際新聞
  控告江澤民
  活摘器官與販賣屍體
  精彩視頻
  談東談西
  聚焦法輪功
  精彩網語
 
 
本報記者
 
 
專欄作者
 
首頁 要聞 內幕 時事 幽默 國際 奇聞 災禍 萬象 生活 文化 專題 寰宇 維權 視頻 雜談
 
 
Copyright© RMB Public Foundatio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