谦虚恭和 以德服人(图)
 
2016年6月17日发表
 



以德服人,以理服人,做事才会顺畅;谦和的美德才能获得人心,赢得众望。

【人民报消息】以德服人,以理服人,做事才会顺畅;谦和的美德才能获得人心,赢得众望。「和衷少争,谦德少妒」。从以下的事例中,我们可以看到谦虚恭和、以德服人的益处。

王昶谦逊 教导后辈谦恭宽厚

曹魏时,刺史王昶要求自己的儿子要谦逊宽厚。魏青龙五年(公元237年)一月,魏明帝下诏,要求每位公卿都向朝廷举荐一位德才兼备的人。衮州刺史王昶被举荐。

王昶平日为人谨慎、谦逊,他常对后辈说:「成长快的生物往往死得也快,而成长慢的生物往往衰亡得也相应比较慢。比如某些草,早晨开花常常在晚上就凋零了。而松柏虽然生长缓慢,但即使严冬也能保持经久不凋。因此,办事情不要急于求成。如果做事时能把退缩当成前进,谦让当作获利,软弱当作刚强,就很少会失败。如果有人批评你,应该先反省自己的行为是不是真的有过失。如果有,证明人家说得对;若没有,也只是证明人家说得不对而已。人家说对了,自然应该虚心接受,人家说的不对,对你也没有什么坏处,你有什么值得抱怨的?」

「月盈则亏,水满则溢」、「谦受益,满招损」,自古谦虚就是中国人所秉承的美德。为人随和豁达、谦逊待人,不但修养自身,还可以避免不必要的灾祸。淳朴敦厚、保持和气是珍贵的品格,能使人冷静理智地思考和解决问题;退一步海阔天空,相反,意气用事、恃才傲物往往会招来祸端。

张廷玉代子谦让 美德彰显天下

张廷玉是清朝有名的重臣,雍正初晋大学士,后兼任军机大臣。张廷玉虽身居高官,却从不为子女们谋求私利。

张廷玉的长子张若霭经过乡试、会试之后,于雍正十一年三月参加殿试。诸大臣阅卷后,将密封的试卷进呈雍正帝亲览定夺。雍正帝在阅至第五本时,策内论「公忠体国」一条,有「善则相劝,过则相规,无诈无虞,必诚必信,则同官一体也,内外亦一体也」数语,雍正认为此论言辞恳切,「颇得古大臣之风」,遂将此考生拔置一甲三名,即探花。后来拆开卷子,方知此人即大学士张廷玉之子张若霭。

雍正帝十分欣慰,认为「大臣子弟能知忠君爱国之心,异日必能为国家抒诚宣力。大学士张廷玉立朝数十年,清忠和厚,始终不渝。」「张若霭秉承家教,兼之世德所锺,故能若此。」并指出,此事「非独家瑞,亦国之庆也」。为了让张廷玉尽快得到这个喜讯,雍正帝立即派人告知张廷玉。

可是张廷玉却不这样认为,他要求面见雍正帝。获准进殿后,他恳切地向雍正帝表示,自己身为朝廷大臣,儿子又登一甲三名,实有不妥。

没容张廷玉多讲,雍正帝即说:「朕实出至公,非以大臣之子有意甄拔。」

张廷玉听罢,再三恳辞,他说,「天下人才众多,三年大比,莫不望为鼎甲。臣蒙恩现居官府,而犬子张若霭登一甲三名,占寒士之先,于心实有不安倘蒙皇恩,名列二甲,已为荣幸。」

张廷玉深知一、二甲这一差别的,但是为了给儿子留个上进的机会,他还是提出了改为二甲的要求。雍正帝以为张廷玉只是一般的谦让,便对他说:「伊家忠尽积德,有此佳子弟,中一鼎甲,亦人所共服,何必逊让?」

张廷玉见雍正帝没有接受自己的意见,于是跪在皇帝面前,再次恳求:「皇上至公,以臣子一日之长,蒙拔鼎甲。但臣家已倍沐皇恩,臣愿让与天下寒士,求皇上怜臣愚忠。若君恩祖德,佑庇臣子,留其福分,以为将来上进之阶,更为美事。」张廷玉陈奏之时情词垦至,雍正帝不得不勉从其请,将张若霭改为二甲一名。不久,在张榜的同时,雍正帝为此事特颁谕旨,表彰张廷玉代子谦让的美德,并让普天下之士子共知之。

《菜根谭》中有这样一句话,「节义之人济以和衷,才不启忿争之路;功名之士承以谦德,方不开嫉妒之门。」也就是说,崇尚节义的人要用谦和诚恳的态度来适当加以调和,才不至于留下引起激烈纷争的隐患;功成名就的人要保持谦恭和蔼的美德,这样才不会给人开启嫉妒之门。

(资料来源:《群书治要》、《文子》、《三国志‧王昶传》、《清史稿》、《菜根谭》)△

 
分享:
 
人气:18,948
 

如果您喜欢本文章,欢迎给予打赏。让我们一起打拼未来!
 
       

 
 

 
 
人民报网站服务条款
 
反馈信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