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鹏翮一介不取(图)
 
陆真
 
2016年5月20日发表
 



康熙皇帝称赞张鹏翮「一介不取,天下廉吏无出其右者」。

【人民报消息】清朝康熙年间,有一位任官数十载、一直公正节俭的人,康熙皇帝称赞他「一介不取,天下廉吏无出其右者」,他就是著名的廉臣张鹏翮(音:和)。

张鹏翮(1649~1725年),字运青,四川遂宁人,自幼聪颖过人,并且怀有崇高的志向。一次,他读《陆宣公奏议》,慨然叹曰:「伊尹一介不取,孔明淡泊明志,先圣后圣,其揆一也(他们的道理都是一样的)。」他决心向历史上的廉臣学习,注重名节,为国家建功立业。

康熙九年(1670年),张鹏翮中进士,选为庶吉士,时年21岁。张鹏翮步入仕途后,在康熙、雍正两朝,历任刑部主事、刑部尚书、兵部尚书、江南江西总督、吏部尚书、河道总督、武英殿大学士等职。他不论在朝堂做官,还是在地方任职,都做到为官清廉。他从不受属官一钱,从不取民间一物。

在当时社会,一些重要的职位往往被视为可以捞钱的「肥缺」,而那些贪图个人利益者,往往把目光放在肥缺上。张鹏翮一生之中,曾在三个重要的肥缺上任职,然而他却真正做到「一介不取(一个小钱也不要)。」

清朝初年,科场考试沿袭明代恶习,营私舞弊现象,相当严重。作为负责一省学校科举事务的学政之职,则被人们视为肥缺。清初的一些科场案,往往与学政受贿分不开。康熙皇帝深知科场中的陋习,决定刹此歪风,考虑到江南问题最为严重,只有「择第一清官,以司学政」,于是将任兵部尚书的张鹏翮「不拘常格」,派往江南任学政。

张鹏翮在学政任上铁面无私,「信正直行,矢慎矢公,终其任,无一幸进者。」有些纨绔子弟拿着京师权贵们写的推荐函,想拜见张鹏翮走后门,但慑于他的正气,终「踯躅逡巡,不投而去」。

按照旧例,凡呈学政报册时,都必须交些「部科费」,即所谓手续费。但是,张鹏翮做到一文不取。他离任后,江南士子怀念他的亢直、廉洁,「每言及,欷虚流涕(每次谈到他,都感动得流泪,泣不成声)」。

河道官,也历来被视为捞钱的肥缺。清代每年用于河工的款项极大,但往往收效甚微。其原因主要在于一些河道官偷工减料,克扣公款,中饱私囊,以至河工屡修屡坏。张鹏翮自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至四十七年(1708年)任河道总督。他把全部精力放在对黄、淮、运河的综合治理上,取得重大成就,受到康熙帝的高度赞扬。

在此过程中,他对治河经费一再精打细算,努力为国家节约开支。几年中,他组织的几项工程耗资数百万,而他却从「不以一钱利己,故其下属吏员,亦感激输忱,乐为之用。」由于张鹏翮以身作则,因此属员也都能廉洁奉公,终于保证工程的顺利进行。当时有人称赞说:「昔之帑,肥于人;今之帑,肥于地。」

康熙五十二年(1713),张鹏翮以政绩显著,情操严谨,被任为吏部尚书。在清代,吏部居六部之首。凡全国官吏的任免、考课、升降、调动等事务,均归吏部负责。吏部尚书一职,可谓大肥缺,然而张鹏翮却不以此为谋求私利的资本。

他为了对付有人来说情、请托,特意在府邸的厅堂上,树了一尊关帝塑像,当有人来请托时,他便指指关帝塑像,使来人望而生畏。他利用人们敬畏神灵的心理打消了登门请托者的不正之念。△

 
分享:
 
人气:17,041
 

如果您喜欢本文章,欢迎给予打赏。让我们一起打拼未来!
 
       

 
 

 
 
人民报网站服务条款
 
反馈信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