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克强生前勸誡習近平未果 遺留親筆信致台灣人民
【人民報消息】 (人民報記者文謹報導)上海企業家胡力任7月31日再度公開了一封中共前總理李克強生前的親筆信。胡力任說,這是李克強寫給台灣人民的信,表達了他對台灣人民最真實的情感,對兩岸關係的深切憂慮與理性思考,以及對台灣社會的尊重與希望。在這封信中,披露了李克強曾經向習近平進言放棄武統台灣,但習近平執意以強硬的方式去解決台灣問題。 此前,胡力任公開了一封李克強寫給全體中國人民的信和李克強對2019年香港事件所做的詳細手記。這一次,他將公開另一封具有重大歷史意義的信件。 胡力任說,這是一封李克強親筆寫給台灣人民的信。這封信在他生前從未有機會公開發表,既非官方文件,也不是外交措辭,而是他在任內遭到邊緣化時,寫下的一封真實信件。以下是這封信的全文: 親愛的台灣人民: 在這萬籟俱寂的夜晚,我提筆寫下這封信。不是以國院總理的身分,也不是作為體制內的政治人物,而是作為一個走過風雨,歷經沉浮,一個對民主的未來仍抱有希望的中國人,向你們傾訴我心底最真實的想法。 我知道我們之間相隔著一道越來越深的海峽,隔著制度,割著歷史,隔著戰爭的陰影,也隔著命運的裂痕,更隔著誤解與不安,隔著曾經的期待與現實的落差。台灣從來就不是一塊普通的土地,它是華人世界最早完成民主轉型的地區,是現代制度文明的一面鏡子,也是許多大陸知識分子心中既遙遠又熟悉的存在。 你們之所以堅持自我,是因為你們清楚,自由的價值不在於口號,而在於一張真實有效的選票,一份可以批評權力的自由,以及一種生活的次序,公義與尊嚴之中的踏實感。 我曾無數次在心中思索,如果我們能做得再好一點,如果大陸的制度能真正體現法治公平、自由與人文光環,是否就無需訴諸武力,而是憑藉制度的溫度、文化的吸引力,去贏得理解、贏得信任,最終實現融合。這不是烏托邦的幻想,而是我始終堅信的方向,也是我在任期間不斷努力追尋,卻始終未能完成的目標。 我曾推動31條惠颱措施,開放教育、醫療、科研、就業等領域,希望憑藉物質舉措,讓台灣青年自願來大陸發展、生活、落地生根。 我始終認為,統一必須依靠制度的吸引力,而不是通過強權壓服,更不是掠奪與征服的手段。可惜,我失敗了。我親眼看見制度僵化,思想進步,社會教育一步步侵蝕民心。看見香港這座原本自由開放的城市,被沉默與恐懼所籠罩。看見媒體噤聲,青年沉默,看到一個原本有機會邁向現代文明的國家,被極權的恐懼政治扭曲了方向。 與此同時,我也看到台灣社會對「統一」二字,愈發敏感與警覺。我理解你們的疑慮與抗拒,因為不是你們不願走近,而是我們沒有變得值得信賴。更讓我痛心的是,一些批著和平統一外衣的台灣政客,頻繁往來與大陸與台灣之間,打著交流合作的旗號,實則謀取私力,斂財成風。他們不是溝通的橋樑,不是和平的使者,而是兩岸之間信任的破壞者。我對這些人,只有深深的鄙夷與失望。他們玷污了「統一」之名,也掩蓋了真正渴望對話與理性的聲音。當「統一」成為少數人的利益遊戲,這條路便注定無法通向真實的融合。 近些年,武統的聲音愈演愈烈,軍演接連不斷,戰機劃過海峽,政論節目裡充實的鐵血誓言。但這一切,真的能換來彼此的信任嗎? 我在一次國安會議上曾直言,制度若失人心,便失天下,戰爭縱能摧毀肉體,也征服不了靈魂。但這些話語,最終沒能撼動最高決策者既定的方針,強硬成了唯一被允許的表達方式,克制反而成了不被信任的軟弱表現。 今天的大陸,已經偏離了我心中的願景,我深知,留給我說話的機會所剩無幾。於是我寫下這封信,不為辯解,不為宣傳,只為留下一個聲音,一個中國人,曾努力說出真話。 台灣人民,我想對你們說,統一不應是命令,而應是一種邀請,是否接受,應當由你們自己決定。並不是所有大陸人都渴望用武力壓服你們,也不是所有人都遺棄了理性與文明。你們所守護的,是我們未曾擁有,但始終嚮往的那種制度。 如果這個國家終有一日,能真正走向法治、自由與理性,也許那時,我們不再是彼此隔岸相望的彼岸人民,而是能在制度平等、文明共識中坦然相對的彼此。 那一天,才是我心中真正的「統一」。我寫這封信,不是為了寄託幻想,更不是想粉飾歷史的裂痕,而是想在這個沉默的時代,留下一個記號。我們本可以選擇一條不同的路,那是一條通往尊重、理解與文明的路,一條避免衝突與撕裂的路。但最終,我們走上了另一條充滿脅迫與誤解的道路,它帶來的不是統一,而是更深的分離。 如果未來的中國,仍保有反思的勇氣,請記得,在那個充滿高墻與噤聲的年代,曾有人努力打開一扇窗,照進一束不同的光。願你們平安、堅定、自由,也願我們的下一代,能在一個沒有敵意的世界裡,以平等的身分彼此相似,不帶成見的走進歷史。 2023年春月 李克強寫於一個沉默如冬的夜晚 胡力任說,李克強在生前留下了大量的私人筆記、講話記錄和書信手稿。這些材料總數超過五百份,內容涵蓋了重大政策思考、內心感悟以及對中國未來的憂慮與期盼。其中最珍貴的部分,由他的一位密友秘密保存了下來。未來,他將在《真實中國》中陸續公開這些重要文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