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2025年7月24日
发表
人气:5,544
分享:
|
|
政治老人联手反对派政变 总书记一夜之间下台 |
|
文谨
|
【人民报消息】 最近一段时间以来,海内外时政圈都在高度关注中南海政局。文昭谈古论今节目分析,中共目前传递出了某些习近平权力转移的信号,但北京同时也要对外维持党内局面稳定的印象。中共特别担心会步老大哥苏共后尘,在解体前夕发生激烈党内斗争,最后造成下台的后果。其中,同样是文化水平不高的小学生总书记,赫鲁晓夫的倒台过程俨如一面镜子,清晰的照见了另一位中共小学生总书记习近平的影子。
1953年3月斯大林去世以后,苏共短暂形成了一个三人领导集体,就是贝利亚、马林科夫和赫鲁晓夫。贝利亚掌握著秘密警察体系,实际权力很大,马林科夫是部长会议主席,相当于是苏联总理,而赫鲁晓夫掌握著党务。
赫鲁晓夫之所以在最后胜出,一方面他是以更加强硬对抗西方的姿态,赢得了苏军的支持,另一方面又以高强的斗争手腕,获得了党内大部份高层的支持。掌权11年后,赫鲁晓夫下台。文昭分析有三大原因。
第一,赫鲁晓夫清洗军队,得罪了苏军。
赫鲁晓夫在打倒贝利亚和马林科夫的过程中,得到了苏军的支持。但是他也因此对苏军高层领导深怀警惕。所以他拿到大权以后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折腾军队。
1957年,赫鲁晓夫撤销了二战名将朱可夫的国防部长职务。然后对各个军区各个军种的将领频繁调换,又倾注财力发展新军种火箭军,去打压苏军传统势力最强大的山头陆军。虽然赫鲁晓夫控制住了苏军,但是军方对他也产生极度的不满。
第二、赫鲁晓夫整肃党风,从严治党,得罪了一大批人,也得罪了党内的元老。
从改革方法来看,赫鲁晓夫往往按照个人的主观愿望,依靠行政命令强制推行改革。特别是后期,随著赫鲁晓夫领导地位的确定,他越来越专断,唯意志论日益增长。
从政治角度来看,由于赫鲁晓夫的改革,涉及大量的人事变动,侵犯了很多人的利益,对此事先又没有充分考虑,也未作出应有的安排。例如,他要取消领导干部终身制,对于党的选举产生的各级领导机关(从地方到中央委员会成员),采取按一定比例经常更换的制度。每次选举时,苏共中央委员会及其主席团成员至少更换1/4,1962年苏联最高苏维埃的代表在选举中更换了近70%;他还取消了高级干部(如州委书记、中央委员、报纸主编等)相当可观的月薪「津贴」,对局级干部不再配备司机,不再提供可以随意到任何地方去的专车;在工业和建筑业大改组时,引起大量领导干部的调动。赫鲁晓夫上述种种做法,无疑侵犯了既得利益阶层,在客观上树立了一批「政敌」或「反对派」。
据说,赫鲁晓夫性格粗野,喜欢吹牛。苏联著名政治家费奥多尔·布尔拉茨基曾写道:「赫鲁晓夫不仅是环境的牺牲者,而且也是其性格的牺牲者。 急性子、过于匆忙、容易激动,这是他无法克服的缺点。
在赫鲁晓夫当权的时候,列宁时代的政治老人有一部份还在世。赫鲁晓夫对这些布尔什维克老人经常不恭敬,引来了很多怨恨。事后证明,这些政治老人虽然到了耄耋之年,也没有职务在身,但仍然相当有影响力。他们在幕后对于串联反赫鲁晓夫的力量,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第三,赫鲁晓夫在经济改革上的失败。
赫鲁雪夫1894年4月17日出生于俄罗斯帝国库斯克省卡利诺夫卡。他的父母都是贫苦的农民,家里有一位年长两岁的姐姐。父亲不久就离家迁徙到顿巴斯一带工作,当过铁路工人、矿工和砖厂工人,挣到足够的钱后又返回家中。赫鲁雪夫在卡里诺夫卡接受过四年的学业,家庭糟糕的经济状况使他不得不离开学校。所以他也是一个小学生总书记。
赫鲁晓夫此后也曾经参加过工人培训班学习,这个培训班后来成为顿内茨克国立工业大学。由于政治事务缠身,他的老师认为他的学习成绩并不理想。此后还进入斯大林工业学院继续接受教育。虽然最后他没有完成学业,但在政治上却飞黄腾达。所以后来在当上苏联最高领导人后,他极度匮乏的知识储备经常成为各国领导人茶余饭后的谈资,由于文化程度不高,他所理解出来的马列主义理论跟前任们完全不在一个水平线上。
对于苏联农业长期产量不足,萎靡的局面,赫鲁晓夫发起了玉米运动。赫鲁雪夫种玉米的梗甚至变成了国际笑话。为此,赫鲁雪夫被人们冠以「玉米狂魔」的称号。
早在1949年,赫鲁雪夫就曾在乌克兰地区搞玉米种植,当时他在乌克兰种植了200万公顷玉米。就在这一年,苏联的农业遭受了自然灾害,只有乌克兰地区获得了大丰收。这一情况让斯大林十分高兴,随后赫鲁雪夫建议在全国推广玉米种植。但斯大林更热衷于种植小麦,毕竟面包更重要。所以赫鲁雪夫推广玉米的想法被搁置起来。
赫鲁晓夫上台后,他想模仿美国,在苏联上下掀起了「种植玉米热」,轰轰烈烈的玉米种植运动开始了。苏联人在全国各地包括寒冷的冰原地区,疯狂种植玉米。但是苏联的气候条件和美国不一样,苏联纬度更高,日照时间比美国要短,很多地方并不适合推广种植玉米,很多地方的玉米甚至颗粒无收。玉米运动不仅没有使得苏联粮食产量获得增长,而且对苏联农业造成了重创,苏联的粮食危机更加严重。
在工业领域,赫鲁晓夫针对苏联多年以来民生工业投资不足,造成消费品总是短缺的问题,搞了经济结构改革,想改变苏联过于依赖重工业,轻视民生工业的局面。于是就集中力量投资轻工业,确实轻工业也有一定的进展。但是苏联的问题根本上是体制问题,它不在于经济结构是重工业比例高一些,还是轻工业比例高一些。按照苏联这种管理经济的方式,不管发展哪个工业,结果都是亏损,最后都会造成供给短缺,这是苏联中央计划这种管理方式带来的。
赫鲁晓夫所发起的农业和工业改革是同步进行的。既然农业改革失败了,农产品产量没上来,轻工业就没有原料,当然也是失败。所以赫鲁晓夫的工业改革也走向失败,苏联人的生活水准反而在持续倒退,也让他失去了政权当中中层和基层的支持。
赫鲁晓夫的集中力量办大事这种举国体制,在一段时间内还是收到了成效,比如让玉米的种植面积迅速扩大,由玉米做饲料,肉类和奶类的产量也上来了。他的轻工业优先政策也一度让消费品的产量有所增加,但是都不能从根本上改变苏联经济效率低下的问题,所以这些成果都不能持久,还带来了一系列副作用。
苏联官员由于一味地讨好上级和应付检查,他们欺上瞒下,虚报产量,甚至胡作非为,把苏联农业生产搞得乌烟瘴气。梁赞州为了迎合赫鲁雪夫的畜牧业赶超美国的壮志,虚报指标,为此梁赞州所有的牲畜都送去屠宰,并且在全国采购肉来完成任务。
经过对比,可以看到,习近平基本上都踩了赫鲁晓夫踩过的每一个坑。
赫鲁晓夫一夜之间下台
随著时间的发展,倒赫派成员越来越多,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人物就是被赫鲁晓夫一手提拔上来的,勃列日涅夫和苏共中央书记谢列平,这些成员经常聚集在一起,暗地里谋划著怎样才能将赫鲁晓夫拉下马?
勃列日涅夫曾提议,用不同手段暗杀赫鲁晓夫,但多人不同意,认为暗杀后续被牵扯太多,经过多番商量,最终他们定下了架空赫鲁晓夫,发动政变,将赫鲁晓夫赶出克里姆林宫。
然而政变成功与否,军队的作用至关紧要,因此有一个人的存在将发挥著决定性作用,那就是军方领导人,苏联的国防部长,马里洛夫斯基的态度,如果马里诺夫斯基不同意发动政变,任凭倒赫派如何折腾,对于赫鲁晓夫而言,都是无伤大雅的行为。
然而此前赫鲁晓夫为了节省开支,发展高科技武器,缓和与欧洲的紧张氛围,一意孤行的进行了大规模裁军行动,这样本来就对军队把控能力一般的赫鲁晓夫逐渐丧失了军队的信任,也让马利里诺夫斯基最终成为了倒赫派。
1964年10月12日,苏共中央主席团在领导人赫鲁晓夫缺席的情况下,召开了一场撤销赫鲁晓夫职务的会议,并取得一致意见,此时赫鲁晓夫还在黑海之滨,安然度假。
成功拉拢军队的倒赫派,在莫斯科布下了天罗地网,他们更换了赫鲁晓夫的卫队,将整个克里姆林宫都掌握在手中。
10月12日晚上,勃列日涅夫拨通了赫鲁晓夫的电话,请他立即赶回莫斯科,参加一个关于农业问题的主席团特别会议,为此赫鲁晓夫虽然有一些不情愿,但还是在第2天一大早登上了回莫斯科的飞机。
接下来的事情发展就如同计划中预料那样,赫鲁晓夫一下飞机就被软禁起来,在克格勃的护送下,直达克里姆林宫。
10月13日下午,克里姆林宫党中央主席团的会议室中,以勃列日涅夫为首的倒赫派率先发难,指责赫鲁晓夫在这10年间犯下的严重错误,以及他在意识形态中偏离马克思主义的思想,他被突然的逼宫政变搞得狼狈不堪,毫无反抗之力,此时他在大梦初醒,明白这些全都是他最忠心的部下一手策划。
赫鲁晓夫想挣扎改变局势,可是勃列日涅夫完全没给机会,最后赫鲁晓夫不得不束手就擒,接受被退出的现实。第2天主席团会议于早上10点重新开始,赫鲁晓夫在早已准备好的因病请求退休声明上签字,正式退休。
据说,此前赫鲁晓夫的儿子谢尔盖,曾收到过电话,说在党内有一帮人正在密谋推翻赫鲁晓夫,得知这个消息后,谢尔盖第一时间就告诉了赫鲁晓夫。
然而赫鲁晓夫却觉得这是天方夜谭,他无比信任自己一手提拔上来的部下,所以他并没有选择彻查此事,反而若无其事的按照原计划,到黑海之滨休假。
退休后的赫鲁晓夫,晚年生活过得并不好,一举一动都处在克格勃的监视之下,甚至连撰写回忆录都不被允许,最后还是偷偷摸摸的写完,送到国外,才有了后来的赫鲁晓夫自传。
△
|
文章网址: http://www.renminbao.com/rmb/articles/2025/7/24/91503.html |
|
打印机版
如果您喜欢本文章,欢迎捐款和支持!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