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2024年9月21日發表
人氣:7,350 分享:
|
|
中國大學本研人數「倒掛」 逃避就業恐出現「流浪碩、博士」 |
|
【人民報消息】中國多間大學在校研究生總量超過本科生,被視為經濟下滑之際,學生逃避求職的緩衝。不過中國研究生直言,在時局動盪下延長學習時間,換取培養第二專長或等待未來更容易就業的空間。
據美國之音報導,中媒澎湃新聞9月16日報導蘭州大學日前公布2024年的在校研究生首次超過本科生總量。無獨有偶,浙江工業大學數據顯示,錄取研究生新生5382人,首超本科生新生5342人。這一趨勢自2021年起在中國各大高等學校陸續顯現。
北京清華大學2023年12月數據指出,該學年本科生新生人數3760人,而碩博研究生人數12069人。上海復旦大學2023年10月統計本科生總人數15164人,研究生人數36690人,相差懸殊。
就業市場萎縮刺激讀研
在廈門就讀博士班的廖先生分析,博士生門檻雖高,但全日制博士生有生活費、獎學金和伙食費津貼等誘因,成為進修的動力。
不過廖先生也坦言,如果本科專業不易求職,兩年制碩士班成為學生轉換跑道的機會,培養第二專長。
廖先生舉例說,中國樓盤崩跌不見底,一些本科就讀土木工程的學生因為看壞房市,碩士班紛紛「跳船」,選擇知識產權等較有前景的產業。
在臺中的逢甲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助理教授林展暉認為,一方面企業職位競爭劇烈,高素質跟高層次的人才需求越趨旺盛,然而本科生程度不足以支撐技術創新和科學研究領域的需求,因此在特定領域的產業讀研仍有其必要性。
據新華社3月1日發布的中共教育部統計,2023年高等教育毛入學率達到60.2%。隨著中國本科教育普及,也凸顯大學文憑含金量降低,在就業市場不具備競爭力。
另據北京市教育委員會數據,理工學科的碩士招生數是文史哲學科的近百倍,林展暉表示,這反映出就業市場的重理工輕人文,碩士生自然跟著就業機會「逐水草而居」。
另一方面,林展暉指出,更多人選擇讀研只是看壞中國經濟,準備再等兩年看情勢會不會好轉。
林展暉告訴美國之音:「就業市場已經萎縮,同時畢業生還是這麼多。過多的人每天游手好閑,另外一條出路那就是回到學校再進修,暫時逃避職場的競爭壓力而回到學校。」
在深圳擔任留學顧問的雷先生以書面回覆美國之音表示,中國經濟放緩,公辦民辦大學持續擴招,中國本科生隨之增長,高教趨勢走向「不讀研,大學畢業意味失業」。
本科畢業生工資水平較研究生略低,種種就業困境促使本科生讀研,除了爭取更高學歷,也成為就業緩衝期。雷先生直言「讀研一半是真能幫助就業,一半是逃避心態」。
與此同時,中國將逐步延長退休年齡,雷先生認為就業市場騰不出工作崗位,年輕人求職更困難,只能等待就業環境轉好才會降低學生讀研的動機。
中國高教畸形化催生「流浪碩、博士」
林展暉表示完整支撐國家的就業體系應包括基層的技職教育、大專學校和少部分鑽研學術的碩博士生,借鏡發達國家,越高階的教育學位人數應遞減。但中國高等教育畸形化發展,呈現反金字塔,培養過多研究生卻無法銜接就業市場,最終依然無法解決青年失業率攀升的問題。
長此以往,會出現「上層工作競爭激烈,但下層工作沒人做」,高學歷青年眼高手低,不願意從事基層工作,當付出成本與獲取收益有落差,未來「流浪碩、博士」會越來越多,將對國家發展造成巨大影響。
事實上,「多所高校已本研倒掛」現像在中國社媒受到關注,話題登上微博熱搜,財經博主「煙雨樓百年」批評「教育改革玩得太畸形了,躲就業有用嗎?難道市場會越來越好嗎?」。北京的財經博主「周思CIO」直言「教育產業化越做越大」。
湖南博主「達克鴨唐」指出「在一段可見的時間內市場無法提供這麼多崗位,只好把問題交給未來了」。作家王國進評論說,「如果高校不能適應國家對創新型、開拓型人才的需求,改革學生培養方式,那麼幾年後社會上可能會累積更多的就業壓力。」
職場就業不再是「Z世代」青年首要目標
在上海博士班研修社會學研究的曾小姐認為,在校碩博士總量連年增加的原因應與許多研究生無法按時畢業有關,因為中國高校研究生承擔沈重的發表期刊壓力,無法達到發表要求者會導致延遲畢業。
但若以新生人數來看,一線城市或「985名校」常見碩博士與本科生人數呈兩倍差距,曾小姐表示是頂尖大學人口吸力導致,全國大學的本碩博新生人數依然呈現金字塔型。
從經濟大環境來看,疫情時期的大學生通過遠距網課學習,專業能力與社會互動的訓練相對貧乏,也造成進入社會以後無法接軌。
曾小姐對美國之音說:「因為經濟或就業環境的關係,選擇不要就業然後直接讀研,從大方向來說很有可能。這個現象的背後是後疫情時代的遺留。這批大學生明顯缺乏一些社會化的能力,至少在招聘面試這一關,他們不容易達到以前(大學生)一樣的水準。」
但另一方面,曾小姐指出被稱為「Z世代」的中國學生善用網路和社媒取得資源,像是成為KOL(關鍵意見領袖)獲得收入,與上一世代的「賺錢」思維有極大差異,進入職場就業不再是青年首要目標。
此外,各學科碩博士生每月都有人民幣1,000-5,000元不等的津貼,且中國高校鼓勵創業,通過競賽可獲得創業基金啟動小項目,曾小姐直言「維持學生本業,同時有多元收入自由發展,學生何樂不為?」
經濟放緩逆轉留學潮
中國高教本研人數「倒掛」,與之對照的是海外留學人數持續下降。根據教育網《中國教育在線》1月16日分析,高校出國留學人數大幅下挫,比如清華大學2023年本科生出國率僅15.6%,和2018年相比,下降超過10個百分點。
臺灣逢甲大學助理教授林展暉也點出,自疫情影響和國際局勢變動,中國留學潮也出現改變。除了疫情期間使中國減少了出國留學人數,地緣政治的美中對抗也使得留學簽證審查趨於嚴格,再加上中國經濟衰退幅度高,許多留學生家庭「斷供」,留美學生逐年減少,少部分轉往歐洲或其他國家,更多數家庭選擇在中國讀研究所。
深圳留學顧問雷先生指出則觀察到,在中國留學人數出現下降趨勢的同時,低齡遊學的市場卻是蓬勃發展,「短期高價」的夏令營體驗接受度高。推測是因為留學屬於長線投入,家長在考量經濟能力時會更加慎重。△
|
文章網址: http://www.renminbao.com/rmb/articles/2024/9/21/85299.html |
|
打印機版
如果您喜歡本文章,歡迎捐款和支持!
|
|
|
|
更多文章導讀 |
|
|
 |
 |
 |
1. 私生子被滅門?網傳習近平急赴陝西處理後事(多圖)
( 113,835次)
2. 網傳習已不是一尊 中共恢復集體領導
( 84,943次)
3. 罕見!紅二代撰文怒罵黨魁是賣國賊(圖)
( 76,708次)
4. 湖南廳長被殺內幕:人大代表化妝潛入,索款後激烈打鬥
( 71,289次)
5. 秦剛被貶是烏龍爆料 中共控制謠言能力明顯下降
(70,020次)
6. 美國各州長成為鎖定目標 中共已在大門之內
(67,869次)
7. 蔡奇不陪習見非洲來賓等再透異常(圖)
( 67,714次)
8. 張又俠出席航天員授稱頒獎儀式又現異常(圖)
( 65,320次)
9. 李強取代習出席中非企業家大會再現反常(圖)
( 65,129次)
10. 習近平提「黨中央集中統一領導」不尋常(圖)
(64,637次)
11. 張又俠不提軍委主席負責制何衞東唱反調(圖)
( 63,896次)
12. 青島路虎女惹怒全國退伍軍人衝向青島(圖/視頻)
( 57,478次)
13. 中共社科院高層全被撤換 評論:妄議中央已成「口袋罪」 人心惶惶(圖)
( 56,746次)
14. 習指明方向新成果:開啟「無錨印鈔」人民幣變廢紙(圖)
( 54,729次)
15. 湖南財政廳女廳長被扔下樓墜亡 中國殺官案頻傳
(54,264次)
16. 震撼!中國出現組團殺黨官 網友呼籲學「孟加拉模式」(圖/視頻)
( 47,669次)
17. 「918」仇日洗腦再添不幸事件 網友:中國不宜居住 (圖)
( 43,280次)
18. 北京301醫院專家尚愛加訃告中透蹊蹺(圖)
( 41,898次)
19. 天津北京神祕飛行物帶給人們的思索(圖)
( 40,218次)
20. 賴清德一句話問倒了習近平(圖/視頻)
( 40,170次)
21. 世界無奇不有 銀行拒收斷供房還冷處理(圖/視頻)
( 39,030次)
22. 習近平自爆中共醜陋內幕 網友:越吹越死的難看
(37,514次)
23. 17級颱風襲擊海南 破壞力驚人!(視頻)
(35,628次)
24. 習近平沒有中國心送非洲3千億 網民罵翻了!(多圖)
( 34,717次)
25. 中國網民選韭菜花為國花 笑稱常幻想自己是國家主人(圖)
( 33,843次)
26. 他們像沒有嘴的蜉蝣 死的悄無聲息(圖/視頻)
( 33,561次)
27. 中共紐約總領事火速離職 分析:事跡敗露馬上跑
(33,256次)
28. 俄羅斯權力中心將發生重大變化?(圖)
( 32,923次)
29. 中國人沒錢了!一線城市旺區冷清 多數臺企欲撤離(圖/視頻)
( 32,815次)
30. 沙利文訪華 在最後時刻來臨前穩住中共(圖)
( 32,678次)
31. 黨魁「強國夢」碎 黨媒「一將無能」點燃網民怒火(圖)
( 32,312次)
32. 中共貪官排行榜 榜首貪污2萬億元人民幣(圖/視頻)
( 31,725次)
33. 大連地震前有徵兆 大陸地震頻發昭示政權不穩(圖)
( 31,531次)
34. 撕毀協議大搞龐氏騙局 中共延後退休惹來一片罵聲(圖)
( 31,136次)
35. 為什麼現在做善事的人越來越少?(多圖)
( 31,071次)
本報記者
專欄作者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