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外商座談被取消 李強一再失權 習不給機會
2024年3月27日發表
【人民報消息】本月24日、25日舉行的「中國發展高層論壇」依20年慣例該有的總理座談會被取消,讓外界再度聯繫到近期中共總理李強的一再失權。而傳媒報導中共黨魁習近平明天(27日)將取代李強與參加論壇的外國商人會面,是否成真,仍有待觀察。
專家認為,現在習近平一人專制,將大將小兵化,他作為外行決定經濟金融等專業領域的政策。習並且將政權安全置於經濟發展之上,就算他親自會見外商搞公關,也救不了經濟。
李強見外商的總理座談會被取消 專家:不能搶習的風頭
自2000年舉行首屆「中國發展高層論壇」以來,論壇的最後一天通常是總理與外國參會的企業高管們進行長時間的閉門討論,回答他們提出的各種問題。但今年的論壇取消了總理座談會,官方沒有做出任何解釋。
24日,中共總理李強在今年論壇的開幕式上發表了講話。25日的安排,過去總理主導的座談會,變成由多名中共政治局成員分別和與會的外賓會面。
官方報導顯示,李強會見了世界銀行行長彭安傑及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總裁格奧爾基耶娃;中央書記處書記蔡奇會見了美國黑石集團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蘇世民;常務副總理丁薛祥則會見了亞洲開發銀行行長淺川雅嗣;中共國家副主席韓正分別會見美國埃克森美孚公司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伍德倫和英國阿斯利康公司全球首席執行官蘇博科。
此外,副總理何立峰會見了黑石集團董事長蘇世民和輝瑞公司董事長艾伯樂、康寧公司董事會主席魏文德、西門子公司董事會主席博樂仁、太古集團行政總裁施銘倫。
李強無法舉行延續20多年的外企大老闆們的座談會,引人關注。因為今年3月11日人大閉幕當天的總理記者會也被取消了,而且以後也不會開,該記者會有三十幾年的傳統,象徵中共對外開放的一個窗口。
台灣雲林雲科大財務金融系教授鄭政秉3月26日對大紀元表示,中共在鄧小平之後採取的是集體領導,但習近平上台後逐漸變成他一個人領導,國務院變得越來越不重要,完全要聽命於黨,而且是聽命於習近平。總理李強事事都要請示習近平,他絕對不搶習近平的風頭。
鄭政秉表示,現在中共的領導層裡面,真正懂經濟的非常少,裡面還有少數懂經濟的,但是能夠少發言就少發言。習近平自己並不懂的經濟和金融,決策者也是他自己。
他認為,本來中國經濟情況非常差,這兩年來外資投資一直很糟,中國發展高層論壇是扭轉外國大型企業對中國投資的大好時機,所以李強不敢挑大梁,其他的這些高層,包括蔡奇、丁薛祥、韓正,何立峰都紛紛上陣見外企高管,但是所有的決策,都是習近平在做,他們也不敢承諾什麼。
「問題是習近平對國家安全的重視超過經濟,所以其他人說出來的都是一些陳詞濫調,對外資並沒有什麼吸引力。」
鄭政秉表示,習要個人獨裁,決定所有的事,但21世紀是一個講究專業的年代,就像拜登領導美國,他的各部會都呈現出高度的專業,習近平將忠誠作為任命官員最主要的原則,結果主要的大將都是小兵化、平庸化,所以當習的決策掀起內外的衝突不斷,當局就不足以應付。
分析:外國對中共關門 習就算親自對外企搞公關也無用
雖然中共取消了動態清零防疫封控政策,但中國經濟復甦乏力。中共去年施行修訂版「反間諜法」,又突襲調查多間外國機構,刺激更多企業思考「去風險」。去年以來,中共政府已多次強調對外開放,仍無法阻擋外企移出中國的趨勢。
中共商務部發布最新數據顯示,今年1-2月,全國實際使用外資(FDI)同比下跌19.9%,已連跌8個月。由於中共官方數據經常隱瞞不利情況,實際數據可能更糟糕。
《華爾街日報》近日報導,習近平3月27日將於北京,與到訪出席「中國發展高層論壇」的美國商界領袖會晤。不過消息人士指,與會者名單仍在敲定中,會面也有可能在最後一刻取消。
鄭政秉認為,由於經濟情勢太壞,習近平也可能真的要出來面對這些外企的執行長們,但是因為習近平偏執於地緣政治的對抗,這些財團的領導人,想在中國能夠賺到大錢並不是很容易。「這個中國發展高層論壇加分有限,中國將來不管是對外對內,情況應該是會越來越糟。」
台灣總體經濟學家吳嘉隆3月26日對大紀元表示,即便習近平明天真的親自來見外商也沒用。中國經濟問題的根本原因,是自己還沒有足夠的內需,這個問題不解決,把外國商界的大款請來北京,用公關來救經濟,是徒勞無功的。
吳嘉隆說,以前中國至少還有一點改革開放,外資還可以把生意做得下去。過去幾年,尤其是疫情封控以來生意已經做不下去了。現在中共一邊要把外資請進來,另一邊又要對外資下手,搞國家安全法、反間諜法、保密法,政策不透明、不穩定,外資就要走。
他認為,中共真的缺外資,所以還是要打開門,但問題在於,現在外國也要對它關門。
「從明朝、清朝到共產黨的時代,以前是中國自己把門關起來,所以自己把門打開就可以走出去。現在是外國把門關起來了,不讓你走出來,你現在決定走出來,沒門。習近平首先要把過去自己的錯誤認識清楚,改正。你要讓資本有資本的空間,你要讓人才有人才的空間。」△
(大紀元記者寧海鐘、駱亞採訪報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