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2024年11月14日發表
人氣:7,746 分享:
|
|
珠海撞人引發民眾質疑與維穩措施:社會底層困境再受關注(圖) |
|
 廣東珠海市體育中心駕車撞人事件發生次日,有罹難者家屬表示,在一張A4紙上簽名認領遺體時,看到紙上面幾乎簽滿了,死了好多人。(視頻截圖) |
【人民報消息】中國各級政府正在對珠海發生的駕車衝撞人群事件展開調查,該事件已造成至少35人死亡、43人受傷。事發兩天後,有大批民眾以不同方式到場悼念死難者,現場警力戒備加強。官方聲明稱,嫌犯是由於不滿財產分配而作案,目前因自殘至今仍處於昏迷狀態。但外界對此解釋提出疑問,認為當局的說法疑點重重,且有可能刻意隱瞞實際死亡人數。
據美國之音報導,11月13日(週三),即慘劇發生後兩天,珠海市香洲區體育中心仍未對外開放,但地面的血跡已被清理。體育中心西門一帶有公安和便衣來回走動,路邊有特警車輛閃燈戒備。從12日晚上開始,有民眾陸續到事發地點獻花和祈禱,也有外地人委託速遞員到場獻花。現場的警察沒有阻止,但公眾放下的鮮花會馬上被便衣拿走。便衣也不允許媒體靠近體育中心入口,還用雨傘阻礙媒體拍攝。
此外,珠海市內有小區則發通知,暫停一切包括廣場舞在內的群眾聚集活動,直至另行通知。
輿論質疑嫌疑人作案動機
此次事件發生在11月11日晚。珠海警方通報稱,62歲樊姓司機,懷疑因不滿離婚後財產分配結果,駕駛越野車闖入體育中心,撞向正在鍛練的市民,之後開車逃走並在車內持刀自殘,後被趕到的警員制止,其頸部嚴重受傷昏迷,被涉嫌以危險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刑事拘留。
官方在事發後一天公布詳情及死傷數字,事故造成35人死亡。43名傷者分別在市內5家醫院留醫。廣東省已調派數百名救援人員及30多名專家,到珠海支援。
部分輿論對於官方的說法提出質疑。首先,當局在慘劇發生一整天後才公布傷亡人數,懷疑死傷人數遠超官方公布的數字。此外,嫌疑人肇事逃逸後在車內自殘,在無法接受警方訊問下,為何能確定動機是離婚所引發?而且資料顯示,嫌犯是在2010年與妻子離異,為何要等到14年後才採取極端方式宣泄不滿。
亦有網民質疑,為何每次中國發生重大事故,官方通報的死亡人數都是35人。
廣州人黃永祥對美國之音表示,他和身邊的朋友都相信,中國經濟下行產生不少社會問題,此案嫌犯是由於承受不了壓力才走上絕路。黃永祥補充說,網際網路上關於珠海衝撞事件的消息和視頻已全面遭屏蔽。
「這個壓力可能是來自各方面的,經濟不好,生活壓力,各種不公,以前只是特定人群,現在就連普通人也感受到。就是一種報復心態吧。這起事件網上有小量的報導,但是真相怎樣肯定無法知道。沒有獨立媒體對(嫌犯)個人、對他的家人深入報導,還原他的個人生活、心理狀態,那怎麼會知道真相呢?」他說。
有網友則反映,在中國網路和社交媒體平台上搜索「珠海」關鍵詞,出現的都是12日開始、在珠海舉行的國際航空航天博覽會。微博熱搜榜上有關珠海的消息,絕大多數都與「珠海航展」有關。多個平台上與「珠海體育中心」相關的話題被封鎖。
由於訊息不透明,不少評論都把嫌犯的作案動機單純歸咎於目前中國的經濟環境,但中國政治學者陳道銀卻認為,在調查完成之前不能一概而論。
陳道銀說:「一個單一的因素解釋不了的。他一念之間(犯案),這個沒有辦法解釋的。按道理,美國相對來說經濟發達,法治文明都是世界的表率,那它為什麼也會出現很多報復社會的槍擊事件。如果經濟下行導致出現報復社會事件可以解釋中國的問題,但是按道理,美國經濟是好的呀。簡單的說,這是一種現代社會病,只是報復社會的表現形式不同。具體到每一個人、什麼原因都不一樣。每個獨立事件要做具體的分析,然後把事件歸納整理,作為分類,可以建一個指導目錄。」
當局採取維穩措施
有網民則爆料,珠海當局已針對民眾展開「維穩」工作,包括在網路社群中進行輿論引導。
學者陳道銀說,習近平之所以罕有親自發出批示,與這起慘案造成惡劣的社會和國際影響有關。
陳道銀說:「按照中國的安全事故的分類。這起事件屬於特別重大的安全事故,並且這個人選的時間非常好。他選在了珠海航展的前一天。珠海這個航展有很多友人、國際參觀的人。大家相對比較集中到這個地方來。不是這個珠海航展本身,而是這起事件放大了這個地方的社會治安的狀態。」
鑒於近期中國發生多起惡性事件,有外國人更因此而遇害。11月12日,日本駐廣州總領事館就珠海撞人事件發布預警:與中國人交談時,要尊重當地風俗習慣,注意周圍環境和言行舉止。晚上避免獨自外出,即使在白天也要注意,不要用日語大聲說話,外出時注意周圍環境,尤其是廣場等人群聚集的地方要特別注意。
珠海事件也讓處於中國社會底層的所謂「五失人員」,也就是投資失敗、生意失利、關係失和、心理失衡、精神失常的人群,再度成為話題。
社會底層「失落者」話題再度引發關注
中國勞工階層被視為「五失人員」的重要一環。有分析認為,不少中國工人正陷於失業困境,維權時卻往往處於劣勢,因此在報復社會型暴力事件中扮演重要角色。
國際組織「中國勞工觀察」創始人李強對美國之音表示,近期惡性事件層出不窮,與部分中國人,尤其底層人士,缺乏宗教信仰,而家庭和婚姻關係也有名無實有關。
他對美國之音說:「工薪階層、普通的打工者,夫妻兩人異地分居居多,一年可能見幾次面。家庭觀念打碎了。老婆不在身邊,丈夫不在身邊。第二個是宗教。在中國,宗教是『姓黨』的。傳教的這些人也是姓黨的。那你怎麼相信耶穌?怎麼相信上帝?共產黨的統治把宗教給破滅了。宗教就是讓人向善,盡力而為。共產黨搬石頭砸自己的腳。它把宗教給毀掉了。讓底層的人沒有宗教信仰。」
李強還提到,中國人必須學會通過正常渠道宣泄壓力、情緒。他以自己身處的美國為例,指出心理健康服務已被廣泛接受,但在中國,許多人因害怕被社會歧視而不敢求助。
「人都有很多心理疾病,必須情緒得到宣泄才能回歸正常。心理疏導確實能緩解心理壓力。美國人比較敢於正視自己的問題。在美國,你想約心理醫生都不好約,因為都被排滿了。在中國,你敢說你去看心理醫生嗎?別人都會用一種歧視的眼光來看你。」他說。 △
|
文章網址: http://www.renminbao.com/rmb/articles/2024/11/14/86496b.html |
|
打印機版
如果您喜歡本文章,歡迎捐款和支持!
|
|
|
|
近期最受歡迎文章
(2024/11/14) |
-
李升蔡降 習近平再度高調反改革(圖) (63,679次) 2024/10/30
-
張又俠突訪越南 信號異常 (63,309次) 2024/10/25
-
「一尊」特權消失 帝制失敗(圖) (63,086次) 2024/11/5
-
習反撲 政治局會議高調反腐 四中全會落空 (59,916次) 2024/10/29
-
大洗牌?傳習愛將苗華被帶走 (58,238次) 2024/11/13
-
李幹傑也不陪同習近平國內考察調研了 (57,891次) 2024/11/8
-
蔡奇吹捧黨魁也在降調 (56,959次) 2024/11/4
-
朱鎔基王岐山露面 丁薛祥柔性站隊 (56,536次) 2024/11/3
-
北京衞戍區還效忠習近平嗎? (54,453次) 2024/11/14
-
何衞東指令被忽視 各軍種表態證誰是軍中老大 (52,898次) 2024/11/3
-
多個正國級被翦「黨羽」,中共官場不斷翻舊帳 (52,429次) 2024/10/25
-
黨魁湖北調研蔡奇再缺席 官媒報導現詭異 (52,190次) 2024/11/6
-
16名中共國級省級高官病亡(圖) (51,751次) 2024/11/14
-
12萬億化債保中央 習近平重奪軍權? (51,687次) 2024/11/8
-
範長龍張又俠皆曾訪問越南 官媒報導有不同 (51,386次) 2024/10/28
-
又一親信被貶 習近平處境不利 (49,992次) 2024/11/13
-
前國防部長梁光烈死亡 死前黑幕驚人 (45,338次) 2024/11/13
-
「紅二代」李小鵬被免去交通部長職務 (40,802次) 2024/11/9
-
習權力危機加劇 被逼退跡象又增新例(圖) (37,463次) 2024/10/27
-
小說:紅朝毀滅記(6)變態的酷刑 (34,982次) 2024/10/31
-
最新賣國罪行 中共割讓9萬平方里土地給印度(圖) (34,657次) 2024/10/29
-
習近平慌了 川普史詩級滅共四件套來了 (34,488次) 2024/11/15
-
小說:紅朝毀滅記(5)令狐無間道(圖) (33,973次) 2024/10/27
-
刺激了個寂寞 地方政府企業欠款超12萬億! (33,837次) 2024/10/27
-
小說:紅朝毀滅記(8)令狐落網(圖) (33,789次) 2024/11/12
-
小說:紅朝毀滅記(7)張張劉密謀(圖) (32,307次) 2024/11/5
-
天安門出現大學生夜騎 將令中共大崩潰(圖) (31,986次) 2024/11/12
-
「習思想」在重要會議消失 黨魁正在失勢 (31,760次) 2024/11/4
-
朱鎔基發聲、王岐山有新職 中共內鬥看來不簡單 (31,663次) 2024/11/1
-
人類的出路(五)出路在哪 (31,649次) 2024/10/27
-
四大恐慌 習近平揮舞政治手術刀「修復」經濟 (30,789次) 2024/11/1
-
「九萬多平公里」再送印度 中共歷史上送掉數十個臺灣為哪般 (29,689次) 2024/10/31
-
金磚峰會 普習莫「三國演利」,習悄悄溜回北京 (29,614次) 2024/10/25
-
天下奇譚(46)人生在世莫做虧心事 須知遲早要還(圖) (29,571次) 2024/10/26
-
「十失」將導致中共獨裁恐怖主義體制脆斷 (29,171次) 2024/11/12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