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加速」證實 黨要「總加速師」當民憤的標靶(圖)
 
雷鳴仁
 
2023年8月17日發表
 
央視這兩字,你懂的。(網絡截圖)
【人民報消息】最近幾周,中國的華北、東北、華南被水淹沒,中共當局的無預警泄洪使民衆死傷無數,糧食產區受災嚴重,預計將顆粒無收,加上出口和來華投資急速下降,經濟超速度下滑,失業率高到當局不敢公佈,用「水深火熱」來形容中國的民生都不爲過。但中共對此視而不見,激烈的內鬥都擺到桌面上。

黨要立「總加速師」當標靶

衆所周知,中共內部有挺習派和反習派。即使在天災人禍給老百姓的性命財產造成巨大損失的時候,中共也沒有停止內鬥。

比如上週三(8月9日),人民網在頭版刊出題爲《人不率則不從,身不先則不信—總書記的用典智慧》的文章,表面刻意頌揚習近平「親自指揮」抗撈。 但在文中卻說:「如果自己都做不到躬身力行、率先垂範,又怎能讓他人真心信服、甘願跟隨呢?」

這篇文章被外界認爲是「高級黑」,「哪壺不開提哪壺」,是用習近平的話打習近平的臉,是中共黨內的反習派勢力公開諷刺習近平和六常委無視人民死活,當河北、黑龍江的百姓葬身泄洪引發的泥石流之時,他們未有到災區作秀慰問民衆,更沒有盡到救災的職責,而是隱身在消暑勝地北戴河度假。

災民們說,在災難中沒有政府派人來抗洪救援,災後也看不到搶修救災,一直都是老百姓以自己的微薄之力自救。當局的不作爲引發了極大民憤。

在共產黨看來,死多少人都無關緊要,也許不幸死亡的百姓當中,很多人曾經宣誓要爲共產主義奮鬥、甘願爲其獻出生命和鮮血。

而人民網的文章目的是想把民衆把不滿和怒火引向「親自指揮」的習近平,而不是共產黨。

到了8月13日,央視也插上一腳,其「主播說聯播」的最新一期節目的標題出現了極爲敏感的字眼「加力,加速」。

「加速」這兩個字,令廣大網友會心一笑。因爲,有相當數量的海內外網友把習近平稱作是中國共產黨滅亡的「總加速師」。

這一集節目的內容捏造虛假故事,隻字不提百姓遭受的災害情況,但卻把老百姓的災難當作黨的喜事宣揚了一番。主播說:「這次救災搶險,很多黨員幹部衝鋒在前,黨旗在第一線高高飄揚。在他們身上,我們看到的是時時放心不下的責任意識,是危機時刻豁得出去的使命擔當。」 讓人再次聯想到這是在黑習近平和六常委應該爲泄洪的後果承擔責任。

在中共黨史中,每當中共面臨危機,黨的最高領導者會被黨推出來當作「罪魁禍首」,被批判、被整治,成爲黨的擋箭牌,以此證明黨總是「偉光正」。所以,中共從其建政開始,先後擔任其最高領導的中央總書記或相當於總書記地位的陳獨秀、瞿秋白、向忠發、王明、博古、張聞天、毛澤東、華國鋒、胡耀邦、趙紫陽、江澤民和胡錦濤。除了胡錦濤的結局尚未有最終定論外,其餘人的結局都說不上是善終。

現在廣大受苦的中國民衆隨時都會爆發反共、抗共運動。中共面臨其歷史上最危險的時刻,黨極有可能把習近平推出來當擋箭牌,承擔所有責難。

不願坐以待斃就必須自救

由於中國經濟問題哀鴻遍野,出口、外商投資、房地產等「三駕馬車」都熄火,內需疲軟、投資乏力、進出口斷崖式的下滑,高失業率,加上天災人禍,民不聊生,導致民怨沸騰。而中共近期出籠的政策,比如叫年輕人不要躺平,要到農村「自找苦吃」;要全民反間諜,互相揭發,把每個中國人都變成「行走的五十萬元」等等,這些政策對減緩經濟危機無益,但是卻加重了社會的對立情緒,加重社會的不穩定。

但是,大量不明真相的民衆還在把希望寄託於共產黨。

推特用戶「老蠻頻道」在推文中說,「中國人沒有爲危機的到來做任何準備,無論是心理上的還是物理上的。雖然我從2016年開始系統性的闡述中國式危機的成因和發展過程,但是沒什麼用,99.999%的中國人,直到現在這一刻,根本就不相信中國會發生經濟危機。」

另一位網友總結說,「恒大爆了,融創爆了,碧桂園爆了,遠洋又爆了,地產商在加速暴雷;緊隨其後的當然是地方債、地方政府融資平臺合計接近100萬億的債務暴雷,今天的銀行已經是命懸一線。銀行和地方債暴雷足以讓政府失去執政權,此時最容易的選擇就是軍事冒險,所以拜登說『中國是一隻滴答作響的定時炸彈』。」

據媒體報道,拜登(Joe Biden)週四(8月10日)在猶他州一場選舉募款活動上表示,中國的經濟成長趨緩且退休人口多於工作人口,使得「中國正陷入困境」(China is in trouble)。拜登說:「(中國)的失業率創新高。他們有一些麻煩,這不是件好事,因爲當壞人有麻煩時,他們就會做壞事。」

拜登的這些講話提醒了所有國家的政府要對中共保持警惕,不要被中共誘惑和矇騙;同時也提醒不願坐以待斃的中國人民,你若不想成爲中共「幹壞事」的犧牲品,必須想辦法自救,脫離中共。最起碼、最安全的做法,是在思想上、精神上認清中共的邪惡本質,拒絕擁護中共,擺脫中共的洗腦控制。 △

(人民報首發)

 
分享:
 
人氣:52,295
 

如果您喜歡本文章,歡迎給予打賞。讓我們一起打拼未來!
 
       

 
 

 
 
人民報網站服務條款
 
反饋信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