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之聲》由天使影業(Angel Studios)發行,該公司也曾是熱門信仰系列劇《天選之人》(The Chosen)的幕後公司。根據Box Office Mojo(注:這是一家美國網站,以系統化的算法追蹤電影票房收入)的數據,《自由之聲》作爲獨立投資、衆籌影片,目前在全球的總票房已超過9600萬美元,成爲今年暑期的「潛伏爆款」(sleeper hit,注:在娛樂業指某些電影、電視劇等娛樂產品,在推出時並不被看好,後來卻意外走紅)。
鑑於該片的預算僅爲1450萬美元,雖然五年前就已製作完成,但在影片製片人愛德華多‧維拉斯特吉(Eduardo Verástegui)設法拿回版權之前,一直被迪士尼擱置在貨架上,因此這一票房收入更顯得意義非凡。
影片於7月4日美國獨立日上映後,雖然影評人對影片的評價褒貶不一,但觀衆的反應卻非常積極,直接挑戰了哈里森‧福特(Harrison Ford)的《奪寶奇兵5:命運輪盤》(Indiana Jones and the Dial of Destiny)以及湯姆‧克魯斯(Tom Cruise)的《不可能的任務:致命清算 第一章》(Mission Impossible‧Dead Reckoning Part One)等傳統暑期檔影片。
故事情節講述了巴拉德在哥倫比亞執行的一項危險任務:營救一羣被兒童販賣者囚禁的兒童。
巴拉德本人是前國土安全部特工,曾被川普任命爲人口販運問題聯邦顧問小組成員。製片人維拉斯特吉是墨西哥人,曾被川普任命爲拉美裔繁榮問題諮詢委員會(commission on Hispanic prosperity)成員。
儘管受到主流媒體的攻擊,該電影仍然勢頭不減
在該片走紅以後,不可避免地受到了主流新聞媒體的攻擊。主流新聞媒體首先對這部電影視而不見,後來試圖將其描繪成充滿了「QAnon」的幻想,儘管該影片是於五年前完成拍攝的,當時「QAnon」(即政治陰謀論)一詞還未流行起來。
例如,《滾石》(Rolling Stone)雜誌的作者邁爾斯‧克利(Miles Klee)撰寫了一篇專欄文章,標題爲「《自由之聲》是一部爲患腦蟲病的爸爸們量身打造的超級英雄電影」(『Sound Of Freedom』 Is a Superhero Movie for Dads With Brainworms),副標題爲「這部帶有QAnon色彩的關於販賣兒童的驚悚片,旨在迎合滿腦子陰謀論的嬰兒潮一代的感知」。
他將卡維澤爾描述爲「持陰謀論的右翼傑出人物,他在演講和採訪中暗示愛國者和邪惡軍團之間正在進行一場地下聖戰,邪惡軍團正在榨取兒童的鮮血。」
克利還聲稱:「這完全是QAnon的東西,就連『暴風雨即將來臨』這樣的口頭禪也是如此。」
與此同時,「每日野獸」(The Daily Beast,一家美國新聞網站,主要關注政治、媒體和流行文化)發表了一篇文章,題爲「備受爭議的票房大片《自由之聲》是怎麼回事?」,副標題是「一部由部分人衆籌拍攝的宗教劇在暑期檔成爲了某些電影觀衆(至少是那些能夠忍受其中根深蒂固的QAnon陰謀論的人)的不二之選」。
在這類頭條新聞出現的同時,該片獲得了埃隆‧馬斯克(Elon Musk)以及(歌手)朱厄爾(Jewel)和(演員)梅爾‧吉布森(Mel Gibson)等名人的支持。
針對週三的放映活動,英國左傾日報《衛報》(The Guardian)發表了一篇文章,標題是「川普主持放映《自由之聲》,受到QAnon狂熱者熱捧」。
然而,週三在貝德明斯特的觀衆並沒有忽略這部電影的情感主題。在影片的關鍵時刻,包括卡維澤爾反駁說「上帝的孩子是不賣的」時,觀衆中爆發出掌聲和歡呼聲。這句話已經成爲該影片的標誌。
川普爲2024年再次參選造勢
影片放映前,這位前總統就自己的2024年再次競選活動講了幾句話。
川普說,「我們正在領先50個百分點。」
他說,「外面的世界非常瘋狂,這是一個邪惡的世界,這些人很惡毒,這些人很變態,他們精神錯亂,我們看到很多這樣的人,他們當然不支持我們的立場。但出於某種原因,公衆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能理解這一點,他們站了出來,這是我從未見過的。」
他說,「我們贏得了第一次選舉;第二次我們的表現更好……但是選舉被操縱了,你怎麼說都行,這並不重要,但選舉被操縱了。我們還要進行第三次選舉。我要說的是:我們從未有過現在的這種精神,這種愛和熱情。」 △
原文:Trump Hosts Actor Jim Caviezel and Tim Ballard at 『Sound of Freedom』 Screening刊登於英文《大紀元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