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承诚敬温暖的传统,跨年迎福元!

【人民报消息】「除夕」一年中的最后一夜,黄历十二月最末夜,旧岁至此夕而除,在子时中新旧岁交接,也称「除夜」、「岁除」、「大年」。传统中华文化中的「过年」不仅是过除夕这一天,而是一连串的年节习俗带来一元复始、除旧布新的洗礼。 祀神祭灶 过小年 上古时,腊月中腊日「腊祭」是一年告成,祭祀天地、五路神明和祖先的重大庆典仪式,就是过年的大祭祀;到了南北朝以后「腊日」和「腊八日」拜佛的日期合流。 腊月16日又称「尾牙」,民间在这一天隆重祭祀土地公,这是一年中的最终回,所以称为「作牙尾」。「尾牙」后,过年节俗接二连三登场。首先是「过小年」——祭灶。 古传民俗在黄历12月23日、24日交接时祭祀灶神,这是一个非常古老的年俗祭礼。在《礼记》中有祭灶的记载,是周代年终「祭祖五祀」之一的大礼。 后继各朝各代都很重视祭祀灶神,甚至这一天还有「过小年」的称法。现代的习俗常见用甜红豆汤圆、糖果祭祀灶神,俨然承袭了古风。 汉代的孝子、大善人阴子方祭祀灶神非常诚敬,有一日见到灶神显像,后代子孙得了大福报,传下「黄羊祀灶」的典故。 祭灶不「献媚」,只在自我身上省求,自我惕厉行善积德,这样的祭灶精神最受上天眷顾。「过小年」之后,大年也紧紧相随。 办年货 寓传统精神 「年货」总言之就是和过年、新年相关的一切用品、食品,备办年货展现传统年味和传统精神内涵。尾牙之后办年货带来更浓的年味。 传统新年的特别饮食,如柏酒、屠苏酒、瓜子、甜糖、五辛迎春蔬菜和全家人团聚的菜肴材料,当然也在年货之列。传统办年货将过年和敬神祭祀、驱凶迎吉的精神紧密连结,表现传统中国年的精神内涵。 大扫除 作春贴 除旧布新 祭灶送神回天庭之后到除夕迎神之间这些日子,就可以放心展开祠堂、佛龛、家居房舍的大扫除,除旧布新,「迎一元来复,庆万物更新」。 另外打扫干净后,在门上张贴金字春联,在玻璃上贴彩画,以剪纸作出吉祥葫芦和各式春贴。在中庭奉置天地桌(准备接神祭祀),系天灯,挂琉璃。神堂悬挂祖先的画像。 蒸年糕 卜岁来 大扫除、准备好祭器之后,就开始准备蒸年糕,备办祭神的食品。 周代祭祀的笾食品项就有米、面类的糕、饼。神案供桌上供上各式各样「年糕」,谐音「年高」,意味着「年年升高」。早年各家各户逢年过节蒸糕点是件大事,标志节庆的色彩。供桌上常见的还有甜「发糕」,「发糕」是米粉或面粉加糖、发粉调制蒸成的简单甜糕。自家作「发糕」也含有「岁卜」(*卜岁)的意含。另外供桌上常见的还有「甜年糕」,加上红糖、黑糖、小红豆等等材料蒸成,也寓含甜甜蜜蜜喜年来的愿景! 贴春联 普天同庆迎福元 完成大扫除后,也可以早贴春联、悬门神,门户焕然一新。贴上春联、门画,迎来春风送暖入屠苏,迎祥迎福意味深长。 春联古称桃符,是后代春联的前身。黄帝时代传桃木能辟邪,人们雕刻桃木做成的神符称「桃符」,悬挂门边上,成了春联的最古的原型。桃符到明朝时才普及各地方衙门庙祠和家家户户。 清朝时,自入腊月,就有文人墨客在市场书写春联,得个润笔费,祭灶之后,各家各户渐次黏挂,有的用朱笺,有的用红纸,现今华人社会贴春联也沿袭了这样的风俗。除夜前贴上春联,千门万户焕然一新,迎接春风入门庭,一元复始万象更新,意味深长。 看了以上这些除夕日之前的年俗,可以发现,中华民族的年俗是一连串先人足迹的延续,展现中华文化崇敬天地神明、珍惜生命的传统美德。△ (有删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