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 正體版
 
恪尽职分 奉公无私(图)
 
智真
 
2018年3月4日发表
 
孔子提出「三无私」作为人的行为榜样和根据:「天无私覆,地无私载,日月无私照。」

【人民报消息】道德修养旨在提高道德境界,使人的道德水平和境界不断升华。我国传统文化是神传文化,「无私」一词最早出于《礼记‧孔子闲居》篇,孔子提出「三无私」作为人的行为榜样和根据:「天无私覆,地无私载,日月无私照。」人的境界和行为也要同样的高风亮节,像天一样覆盖万物而无一丝厚此薄彼;像地一样承载万物而无一丝亲疏之别;像日月照耀万物一样而无一丝分配不均,达到「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 圣人之道乃秉承天道而来,必须与天、地相通,并且具有天、地之德。儒家倡导道德和仁政,提出以「礼」规范人的思想和行为,因此「礼」被称为「天之经,地之义,民之行」。 一次,鲁哀公问政于孔子,孔子说:「礼者,政之本也,是以君子不可以不修身也;思修身,不可以不事亲;思事亲,不可以不知人;思知人,不可以不知天。」知天才能知人,知人才能事亲,事亲才能修身,所谓乃民以「天地之经」为则也。儒家思想提倡遵循天道以规范人的行为,提高人的道德素质为价值取向,鼓励人修身、事亲、知人、知天。 孔子提出做人要效法天地之道,奉公无私,恪尽自己的职分,弘扬礼乐和仁德。 一次,鲁国季氏将要攻打附属国颛臾,冉求、子路两人参见孔子,说道:「季氏将对颛臾使用武力。」孔子说:「冉求!这难道不应该责备你们吗?颛臾,先王曾任命它主持东蒙山的祭祀,是社稷之臣,为什么要去攻打它呢?」 冉有说:「季氏要这么干,我们两人也不想。」 孔子说:「冉求!我听说有句话:『能够施展自己的力量就任职;如果不行,就该辞职。』不去扶持需要帮助的人,这应责备谁呢?」 冉求说:「颛臾城墙坚固,离季氏采邑很近。现在不把它占领,日后会给其子孙造成威胁。」 孔子说:「冉求!君子最痛恨那种有意不说自己私念贪欲,却一定另找借口的态度。我听说过有国有家的人不忧虑贫穷,而忧虑财富不均;不担忧民众太少,而担忧国家不安定。因为财富分配均匀,就无所谓贫穷;百姓安定,国家就不会倾危。如果这样,远方的人还不归服,那就要修明礼乐仁德来感化他们。像颛臾这样已经归顺的附属小国,便要尽力保护他们,使他们安居乐业,而不是去攻伐。现在你们两个相辅季氏,远处的人不来归服,不但没有向季氏灌输『礼乐仁义』思想,反而想在国境以内使用武力。这是在其位而不谋其政、不履行自己职责的表现啊。」 孔子讲求仁、克己、公正、无私,是圣人、君子应必备的德性修养。 一次,子夏问孔子说:「三王之德,参于天地,敢问何如斯可谓参天地矣?」 孔子说:「与天地参,故德配天地,兼利万物,与日月并照,照明四海而不遗微小。此谓奉三无私以劳天下。」 子夏说「敢问何为三无私?」 孔子说:「天无私覆,地无私载,日月无私照。奉斯三者以劳天下,谓之『三无私』。其在《诗》曰:『帝命不违,至于汤齐。汤降不迟,圣敬日跻。昭假迟迟,上帝是祗,帝命式于九围。』是汤之德也。」 子夏蹶然而起,负墙而立,说:「弟子敢不志之!」 孔子所提出的三无私精神,是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是对古代圣人的德行与德政的总结。圣人治理天下,以天下为天下人之天下,克己奉公,想方设法为天下人民谋福。△

 
分享:
 
人气:33,942
 

如果您喜欢本文章,欢迎捐款和支持!
 
  

 
 
 
 

 
人民报网站服务条款
 
关于我们
 
反馈信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