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報 简体版
 
截髮延賓的陶母(圖)
 
秦如初
 
2018年3月13日發表
 
陶侃的母親湛氏,是中國古代「四大賢母」之一。

【人民報消息】陶侃,字士行,原籍鄱陽郡(今江西鄱陽縣東北)人,後遷居廬江郡尋陽縣(今江西九江),東晉著名的軍事家。陶侃的母親湛氏,是中國古代「四大賢母」之一。 陶侃出世不久,父親陶丹就去世了。陶丹家境貧寒,沒有什麼積蓄。陶母紡紗織布,洗衣做飯,照料孤兒,辛勤勞作後,還要擠時間教育兒子。她認爲,孩子的品格是從幼年形成的,課子不嚴,教子不緊,將會貽誤孩子的一生。她教育兒子崇尚勤勞,又教育孩子「結交勝己」,就是說要結交那些人品、學識勝於自己的人,向他們學習,不濫交朋友。更不能結交損友。 截髮延賓 陶母一人撫養陶侃,日子過得十分清苦。有一天,陶侃的好友範逵等數人路過陶侃家,正趕上天色將晚,冰雪封道,於是來陶侃家借宿。 突然的來訪,讓十分貧寒的陶家拿不出什麼來招待客人。陶侃一時手足無措,過意不去,範逵也顯得很尷尬。陶母見狀,連忙上前熱情招呼客人,同時要陶侃和客人聊聊天、敘敘舊,她轉身便去安排食宿問題。 家中早已無錢買米,怎麼辦呢?陶母頓時想出了辦法。她趁客人們閒坐寒暄之際,毫不猶豫地拿出剪刀,將青絲剪下,編成假髮,旋即出門賣與鄰人,換回米油酒菜。但還缺柴火、馬料,在這冰天雪地裏實難尋覓,陶母便撬下幾塊舊樓板當柴燒,把墊在床上的草蓆子,拿出來切碎餵馬。 範逵等人深爲感動,連聲讚道:「非此母不生此子!」母親用自己的行動教育着陶侃。「截髮延賓」的待人美德,深深銘刻在陶侃心上。陶侃爲官以後,始終保持着「恭而好禮」、「引接疏遠,門無停客」的待人作風。 送子「三土」 陶侃在踏上仕途赴任之際,陶母把兒子叫到跟前,語重心長地說:「孩子,你開始做事了,我很高興;但我希望你要做一個清正之人,不可誤國害民。」陶侃說:「孩兒一定牢牢記住。」 陶母又說:「爲母我拿不出什麼東西爲你餞行,就送你三件土物吧。」 「三件土物?」陶侃疑惑不解。 「是的。」陶母拿出一個事先準備好的包袱,遞給陶侃說:「帶上它吧,到時你自會明白的。」來到官府後,陶侃打開包袱一看,只見裏面包着一坯土塊、一隻土碗和一塊白色土布。 他先是一怔,過了一會兒,才慢慢領悟到母親的用意:原來,一坯土塊,是教兒子永記家鄉故土;一隻土碗,是教兒子莫貪圖榮華富貴,要保持自家本色;一塊白色土布,是告訴兒子,爲官要盡心恤民,廉潔奉公,清清白白,永不忘本! 母親的忠告深深打動了陶侃的心,後來陶侃在仕途中果然沒有辜負陶母的期望,一生正直爲人,清白做官。 封壇退鮓 陶侃成人後,深知母親的艱辛,爲了分擔母親身上的生活擔子,他在朋友的幫助下,在縣內找了一份「監魚梁」的差事,是個管理漁業的職務。 潯陽瀕臨長江與鄱陽湖,水產自是豐盛,陶侃是漁鄉人,對水產自然不覺陌生,加上母親的指點教育,他幹得頭頭是道,深得同事與上司的喜愛,因此人們喜歡與他交往。 有一次,同事們見他生活儉樸,且工作認真,擔心他的身體健康,就悄悄地從魚庫裏取了些魚,做成糟魚送給他吃。 孝順的陶侃想到一生貧居鄉間的慈母,心中總覺歉疚不安。他捨不得自己吃,差人把這壇糟魚送給母親。母親先是欣慰,待問清緣由,得知是官物時,臉色頓時變得陰沉起來。她把糟魚重新封好,又附上一封信,叫來人連同原物帶回。 陶侃一見,先是不解,待讀過母親的來信才恍然大悟。是啊,母親說得可謂一針見血:「你身爲官府的人,卻拿公物送我,以爲我會爲此而高興嗎?不!恰恰相反,我不僅不欣慰,相反,我還替你擔憂。你現在爲監魚梁,就拿官府的魚送我;以後如果你爲縣令或官位更高,管理府庫錢糧,豈不要把官府的錢糧往家裏搬……」 陶侃收到母親退回的魚和回信,大爲震動,愧疚萬分。他決心遵循母親的教導,清白做人,廉潔爲官,勤於政事,多爲國家做有益的工作。 陶母的高風亮節,千古傳頌;陶母的煌煌母教,萬世稱揚! (資料來源:清代《淵鑑類函》)△

 
分享:
 
人氣:33,601
 

如果您喜歡本文章,歡迎捐款和支持!
 
  

 
 

 
人民報網站服務條款
 
關於我們
 
反饋信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