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2017年9月24日發表
人氣:50,791 分享:
|
|
爲推行垃圾分類 與垃圾爲伍不丟人(圖) |
|
陳立雯在用回收的廚餘垃圾進行堆肥。
陳立雯在南峪村分類回收垃圾。
【人民報消息】別人對垃圾嫌而避之,她卻將其視爲珍寶;別人將垃圾分類停留在概念上,她卻用10年時間將概念一步步變爲現實。她碩士畢業,出國留過學,本可以留校當老師,卻選擇了「垃圾分類」這個事業。
她就是陳立雯,從小在鄉村長大,「看過世界」後回到故鄉,今天的故鄉正在走向現代化農村,但相伴而生的另一面卻是遍地的垃圾,甚至正在變成「城市垃圾場」。她下定決心,一定要將垃圾分類落實到實處。
敲掉村裏的垃圾池
據《北京青年報》2017年9月24日報導,作爲垃圾分類的推行者,深知垃圾混合處理對環境和健康的危害,這10年來,她一直堅信,只有垃圾分類才能解決垃圾焚燒和填埋產生的污染問題。她曾嘗試過在城市裏推行,但由於管理複雜,難以實施。
一次偶然的機會,陳立雯聽說河北淶水的南峪村正在發展山村旅遊和民宿項目,但一直被垃圾問題困擾。抱着試試看的想法,陳立雯來到了南峪村,她的垃圾分類計劃一提出,立刻得到了村委會的認可。「農村背靠土地,廚餘可以堆肥。這也是我現在最想做的事,用分類的辦法解決農村的垃圾問題。」陳立雯告訴記者。
7月初做完調研,陳立雯8月住進了村裏,她先申請用挖掘機把各垃圾池中的垃圾清理乾淨,然後給每家發放貼着「廚餘垃圾」和「其它垃圾」的垃圾桶,對村 民進行垃圾分類的宣傳教育工作。全村224戶,一戶都沒落下。但她很快就發現,村民一開始答應得好好的,回頭還是將垃圾整袋扔進垃圾池。陳立雯跟村支書提出,要「撤掉公共場所的垃圾桶、敲倒垃圾池」,再將山坡上一塊地方剷平,作爲堆肥場使用。陳立雯所在的「北京零廢棄」環保組織出資購買了垃圾分類運輸車,並進行改裝,挨家挨戶回收分類垃圾。
這次,陳立雯挨家挨戶教村民辨別垃圾類型,並將垃圾車開到每家門前,親手指導村民們對垃圾分類投放。分類後的垃圾分別被運到不同地方,廚餘垃圾被運到堆肥場,可回收垃圾在旁邊,其它垃圾放在專門的垃圾桶裏,等待保潔公司運走。
據陳立雯介紹,南峪村垃圾分類前的硬件準備,包括車在內和村民需要的垃圾分類桶,一共花費1萬多元,這些均出自陳立雯所在的環保組織。在9月的衆籌中,她籌集到10多萬元捐款,接下來她將用這筆資金在不同地區的6個村莊推廣垃圾分類。
垃圾分類成爲一種「習慣」
9月23日一早,天剛微微亮,陳立雯起床了,前一天收完垃圾太晚了,那些垃圾還在車上,她得抓緊運去堆肥場。還有一點讓她不放心的是,前一天在去堆肥場的路上看見了驢糞蛋,她怕「好不容易漚出的肥被驢給刨了」。
洗漱完畢,隨便披了一件衣服,陳立雯便來到她改裝好的三輪垃圾車前,底盤降低,前後兩端剛好放下四個垃圾桶,車中間放的是塑料瓶、玻璃瓶等可回收物,陳立雯每天坐車其實就是坐在這些瓶子上。
「你看,這堆是廚餘垃圾,那堆是我堆的肥。」陳立雯一邊說着,一邊拿起鐵鍁,來回翻那堆廚餘垃圾。順便徒手把夾雜在其中的一些塑料碎片揀出來。「這已經是村民源頭分類的很純的廚餘垃圾了。」陳立雯說,這堆廚餘垃圾是她的「試驗田」,她會根據堆肥體的溫度翻堆,「雖然家在農村,但幾乎沒幹過農活,也不知道怎麼堆肥。」陳立雯笑着說,她聽父親講,堆肥對氧氣和溫度有需求,翻堆可以保證通風,加入一些樹葉可以中和溼度。她按照父親說的方法「攪拌」,因爲「手生」,手上已經磨出兩個大泡。旁邊那一小堆還未成型的肥是她一個月的「成果」。
天突然下起了雨,陳立雯必須加快速度,「抓緊幹完活趕回去,我擔心有村民家的垃圾桶放在外邊,乾的垃圾會被淋溼。」陳立雯說,只有乾溼分離,才能解決時下中國混合垃圾填埋和焚燒產生的污染問題。
廚餘垃圾發酵成肥再返田,其實是農村傳統的做法,但隨着農村現代化進程的加快,農民更傾向於用化肥代替這種「天然肥料」。「能形成多大量的肥料、產生的肥料夠不夠用、農民用得好不好,這些都是我正在試驗的內容。」堆肥並不是陳立雯的第一目標,她想將垃圾變廢爲寶,更期待的是能產生直接的經濟價值。這一切的前提,都是教會村民如何進行垃圾分類,並養成分類的習慣。
堆肥之外的時間,陳立雯基本就在村子裏轉,挨家挨戶的檢查垃圾分類投放情況,以至於很多村民看見她時,第一句就是「又來收垃圾啦?」
每家垃圾分類的「標配」是兩個桶和一個網兜,桶用來裝「廚餘垃圾」和「其它垃圾」,網兜裏裝「可回收垃圾」。什麼叫廚餘垃圾?什麼叫其它垃圾?哪些屬於可回收垃圾?這些基礎的概念,陳立雯必須「手把手」的教給村民們,然後讓他們嚴格按照類別分裝。
下午5點,隨着陳立雯一聲「倒垃圾嘍」,村民們紛紛走出門口,將已經分好的兩桶垃圾拎出來,按照「前邊倒廚餘,後邊倒其它,中間放可回收」的順序分類投放到垃圾車上。經過一個半月時間,垃圾分類在村裏已經成爲一種習慣,每天傍晚只要陳立雯一吆喝,從村西頭到村東頭的人家都走了出來,互相告訴着哪種垃圾應該放在哪個桶裏。
村民從不理解到接受
「這姑娘一開始跟我們講垃圾分類,我們都不知道她在說什麼。」南峪村西頭的王大媽說,後來陳立雯來了她家三次,終於讓她明白了「能腐爛的就是廚餘垃圾」這個概念。自此王大媽做完飯之後,都會把食物殘渣倒進那個貼着「廚餘」標籤的桶裏。
村民楊生玲在家全職帶孩子,對於她來說垃圾分類最直接的好處是「不用再跑出去扔垃圾了」,陳立雯「上門取貨」這件事讓她很滿意,她覺得在家裏扔垃圾省了好多事,於是也願意按照陳立雯的要求進行分類了。
但對於更多的村民而言,陳立雯是個奇怪的人,他們不理解一個女碩士爲什麼跑到這窮鄉僻壤來倒弄這些臭烘烘的垃圾。
60多歲的村民徐振國每天放羊回來都能碰見陳立雯,那個時間她都開着垃圾車,徐振國總是要「好言相勸一番」。他一度認爲陳立雯是找不到別的工作才幹這事的,自告奮勇要給她介紹個活兒,說一個月收入最少三四千。但當他明白過來陳立雯做垃圾分類是爲了環境保護,而且這是陳立雯的真實想法之後,他沉默了。徐振國對記者說,他明白什麼叫做造福下一代。
在陳立雯來到南峪村之前,如何處理垃圾是讓村支書段春亭很頭疼的問題,「以前只要村裏有空着的地方,都堆滿了垃圾 。陳立雯的出現解了段春亭的燃眉之急,段春亭一直尊稱陳立雯爲陳老師。「原來我們村裏負責收垃圾的人叫張生龍,現在他在跟陳老師一起做垃圾分類。」段春亭說,原來村裏處理垃圾一般就是燒,沒法燒的讓張生龍裝車拉到村周邊,挖個大坑埋。「有時候沒有合適的地方就倒在拒馬河邊了,倒多了水也變得很臭。」
段春亭知道陳立雯不會永遠留在南峪村,作爲一名環保人士,她早晚會離開這裏,畢竟南峪村只是中國無數村莊中的一個。他打算接手垃圾分類的後期工作,並由村裏承擔一部份垃圾分類所需要的費用。
希望將垃圾分類「立爲原則」
垃圾分類在農村到底能不能持續下去?
陳立雯告訴記者,不管是在城市,還是鄉村,目前中國還沒有針對居民的進行強制性垃圾分類法規。在陳立雯看來,垃圾分類的可持續,需要依靠垃圾分類整個鏈條上每一位參與者的行爲。垃圾產生者在源頭上進行分類,就保障了分類投放環節的可持續性。想要做到這一點,需要主導者做好分類教育和分類收集,讓村民實現正確的垃圾分類和投放行爲,並堅持分類收運和分類處理。
她希望農村管理部門能將垃圾分類提上日程,並有政策能爲垃圾分類提供保障,同時保障的也是農村未來的環境和生態健康。
垃圾分類處理看起來似乎沒有什麼,其實這可是關乎地球人未來生存環境的大事,一個臭烘烘的地球垃圾場註定是沒有未來的,它體現出的是人的自私和冷漠。所以,陳立雯做的是積大功德的事情。△
|
文章網址: http://www.renminbao.com/rmb/articles/2017/9/24/66203b.html |
|
打印機版
如果您喜歡本文章,歡迎捐款和支持!
|
|
|
|
 |
 |
 |
1. 毛棺前痛罵痛打江青 王海容毛忌日離世 (圖)
( 691,890次)
2. 「紅太陽」陰影!呆傻毛新宇十九大沒份兒(多圖)
( 690,234次)
3. 歷史的先聲─中共半個世紀前的承諾(七)(多圖)
( 688,629次)
4. 歷史的先聲─中共半個世紀前的承諾(八)(圖)
( 687,749次)
5. 歷史的先聲─中共半個世紀前的承諾(六)(多圖)
( 657,127次)
6. 歷史的先聲─中共半個世紀前的承諾(五)(圖)
( 655,937次)
7. 丈夫心寬肩厚?陳至立此地無銀三百兩(圖)
( 655,226次)
8. 小笑話:理成江澤民式髮型(圖)
( 357,330次)
9. 兩起蹊蹺慘案!若早一分鐘或晚一分鐘…(多圖)
( 299,105次)
10. 《蠶食美國》揭共產陰謀 關乎人類文明存續(多圖)
( 274,148次)
11. 解周易八卦與神傳文字之水乳交溶(4)(多圖)
( 273,906次)
12. 解周易八卦與神傳文字之水乳交溶(3)(多圖)
( 264,412次)
13. 十九大的唯一懸念:習集權後保黨還是棄黨(多圖)
( 258,474次)
14. 看趨勢 劉雲山真心服了習近平(圖)
( 247,135次)
15. 清朝這幅畫證明外星人找錯了家(圖)
( 138,418次)
16. 蘇軍士兵射墜飛碟 遭外星人變石頭(圖)
( 138,312次)
17. 久聞其名,原來"天書"是這樣寫的(圖)
( 134,507次)
18. 科學家發現真相 反嚇的戰戰兢兢(圖)
( 132,531次)
19. 英女失明後用天目看東西 難倒科學家(圖)
( 130,108次)
20. 納斯卡巨大平坦山頂 這茬人無法解迷(多圖)
( 127,972次)
21. 科學家暈倒!3500年前數學竟會超現代(圖)
( 125,373次)
22. 休斯頓掠影:這裏充滿關愛 井然有序(多圖)
( 89,406次)
23. 七夕快遞紅豆湯 丈夫打開至今沒完沒了(圖)
( 86,195次)
24. 中國古人與外星人的戰爭驚心動魄(圖)
( 78,386次)
25. 超音波掃描驚見耶穌看護胎兒(圖)
( 76,248次)
26. 南極發現逾100年前蛋糕!居然還能吃(圖)
( 74,562次)
27. 多位特異功能者 幫美警方破獲謀殺案(圖)
( 74,437次)
28. 阿根廷79歲老人 穴居40年成當地傳奇(圖)
( 73,646次)
29. 結婚69年 去世相隔40分鐘 依舊手拉手(圖)
( 73,645次)
30. 1975年米格機追蹤飛碟事件(圖)
( 73,551次)
31. 家長無視孩子機上鬧事 結果全家被遣返(圖)
( 59,457次)
32. 10歲女孩當翻譯 照顧住院聾啞母親(圖)
( 58,318次)
33. 孝子割皮救母 感動民衆(圖)
( 57,454次)
34. 3小孩結夥偷錢 2分鐘便撬開錢箱(圖)
( 56,467次)
35. 皖電視臺員工維權 "要吃飯要養老" (圖)
( 55,289次)
36. 堅持修路種樹20年 爲讓孩子上學好走(圖)
( 55,190次)
37. 微信羣主劉鵬飛 被抓捕並抄家(圖)
( 54,937次)
38. 各地維權簡訊(圖)
( 54,848次)
39. 瀋陽訪民被羈暴斃 死前要求法醫鑑定(圖)
( 54,618次)
40. 各地維權簡訊(圖)
( 54,574次)
41. 媽媽追劇爸爸玩遊戲 5歲女兒沒人接(圖)
( 54,394次)
42. 湖北商戶打橫幅維權 遭警鎮壓(圖)
( 54,207次)
43. 豫男阻強拆 以一抗百捅死2人(圖)
( 53,936次)
44. 北京最大服裝市場 商戶遭鎮壓(圖)
( 53,643次)
45. 北京村民堵鄉政府 抗議補償不公(圖)
( 53,468次)
46. 魯司法廳打壓 律師恐因言被吊證(圖)
( 53,286次)
47. 研討班剛落幕 又見律師遭污名化(圖)
( 53,107次)
48. 7千萬元年費何去 律師起訴上海律協(圖)
( 52,986次)
49. 各地維權簡訊(圖)
( 52,932次)
50. 15歲女生被綁架至甘肅賣淫 受盡屈辱(圖)
( 52,643次)
本報記者
專欄作者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