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報 简体版
 
潘玉蓮和她2,000多個娃(圖)
 
2017年7月14日發表
 
潘玉蓮和孩子們在疏勒縣「愛心小課堂」合影。
潘玉蓮在疏附縣「愛心小課堂」上課前檢查孩子們的作業。

【人民報消息】在新疆喀什疏勒縣疏勒鎮,有一位70多歲的老太太頗受當地人尊敬,被人尊稱爲「潘老師」——她雖然家境貧寒,卻用自己的一腔愛心20多年來辦起一個「愛心小課堂」,前後有2,000多個娃得到過她的幫助。 陋巷響起讀書聲 潘玉蓮出生在喀什地區疏勒縣。1960 年,她從喀什二中畢業,高考分數全地區排第七。在新疆大學讀了兩年後,她因故輟學,但「學霸」的基因從未稍離。除了漢語和維吾爾語,她還學會了俄語、哈薩克語、藏語,如今又在自學英語和日語。 1992年,在外地打工的失意,讓潘玉蓮打定主意回家鄉,家裏的老房子沒變,黃色外牆沒有記憶中那麼鮮豔。潘玉蓮就是在這老房裏度過了自己的童年。 一天,潘玉蓮見到鄰居兩個孩子在門口玩耍無人看管,就把他們領回來,一邊做飯一邊教他們識漢字。幾天工夫,孩子真的學會了不少。 她所在的新市區小區,維吾爾族家庭佔到三分之二。「這些娃娃家裏多半是低保,父母打工忙到很晚,文化不高輔導不了功課,成績就這樣落下了。」 潘玉蓮在外面闖蕩過,她知道,語言不通,孩子的發展會被限制住。於是,她萌生辦小課堂的想法。一張小茶几、一塊小黑板,剛開始只有兩個孩子,後來變成五個,慢慢的越來越多的孩子進到了她的小課堂。 愛心課堂就這麼開始了。潘玉蓮把家裏最大的一個房子改成教室,並認真備課,義務教學。娃娃們大多是維吾爾族,還有漢族、回族、烏孜別克族,潘玉蓮的語言天賦在這裏得到淋漓盡致地發揮。 拾荒貼補家用 不向學生收取一分錢 通常,上午是潘玉蓮的拾荒時間,出去走一大圈或許能撿到十幾個瓶子,每個3分錢。 收廢品的周萍總會再添幾毛錢給潘玉蓮。她知道,這錢「潘老師」是花在孩子們身上的。 賣廢品的錢被她一毛一塊的裝在塑料袋裏收起來。 隔一段時間,她會到雜貨店買些新本子、鉛筆,還有小紅花貼紙。最貴的是每月35元一罐的花果茶,再買包冰糖。 有些孩子放學過來沒吃飯,她就燒水泡冰糖花果茶給他們就着饢吃。「有我一口吃的,就餓不着娃娃。」 潘玉蓮每月只有300多元的低保,還要照料因病致殘的兒子和一個上高中的孫女。她自己常常只有中午做頓飯,晚上要教課到深夜,燒點開水泡饃饃吃就對付了。 喀什當地課外補習班的費用一個月少說也要三四百,別人勸她象徵性的收些學費。 潘玉蓮說,進了我的門,就是我的娃娃,哪有跟自己娃娃要錢的? 她把家裏最大的一間房騰出來,改成現在的小教室。自己吃飯、睡覺都擠在一間10平方米的小屋裏,牆舊了就拿宣傳畫貼一貼,舊傢俱湊合着用。這裏一分錢不收,還給孩子們管飯、發文具;這裏只有一個老師,輔導5個年級幾十個孩子的語文、數學、外語。 在她屋裏,最新的東西就是堆滿書桌的字典、輔導書,還有一迭厚厚的A4紙裝訂本。那是潘玉蓮找打印店幫她做的表格,上面登記着自己教過的每個孩子的信息:姓名、家長聯繫方式、本人表現、家長意見…… 堅持、真誠、和善的奶奶 每到黃昏漸近,潘玉蓮的精神頭都會好起來。下午5時多,她開始不時的看表,簡單梳理一下頭髮,打開小課堂的木門,捲起已經灰白褪色的布門簾。 剛過6時,潘玉蓮就走出去倚在大門邊。不久之後,門前這條土路會變得熱鬧起來,放學的孩子打鬧着向潘玉蓮的小課堂跑來,揚起的沙土混合着說笑聲。 「老師好!」五年級的蘇麥耶領着一年級的妹妹走進來。 孩子們陸陸續續到齊,把作業本交到潘玉蓮手上。她坐在教室門口的凳子上批改作業,左胸前的口袋裏插着一紅一黑兩支筆。 教室外面,學生從小到大排着隊,有的孩子手裏捧着《唐詩三百首》默背,等候即將到來的檢查。 潘玉蓮迅速地批改着作業,給滿意的黏上紅色的笑臉。 孩子們一個個進來領回作業本,小課堂很快坐得滿滿當當。 20多平方米的土房裏擠着14張舊課桌。人最多的時候,有100多個孩子。教室裏坐不下,潘玉蓮領着他們到後院果園裏上課,坐在桃樹、杏樹、無花果樹下。 潘玉蓮從盒子裏挑出一塊勉強可以用手捏住的粉筆頭,站在黑板前,課要開始了。 面向黑板寫字的時候,潘玉蓮佝僂着的背部比平常挺直了很多。她一筆一畫地寫標題、抄生詞,轉過身面向擠巴巴的教室,板着臉、眼神犀利,大嗓門地講起課文,講到激動處忍不住比劃兩下。 教室前面兩塊大黑板,每個年級會分到一小塊。孩子們每天都要上「黑板測試」,掌握了當天的上課內容才能回家。 一年級的艾尼凱爾今天的「上黑板」測驗終於通過了,略帶哭腔地和老師潘玉蓮說再見,被早已等候在外面的媽媽領回家。 「家長也都支持我,從不爲早點下課向我求情。」潘玉蓮說。 「潘老師教孩子有自己的一套法子,上過她小課堂的孩子就是不一樣。」鎮泰小學的老師說。 「哪有什麼法子,我一天師範沒上過,又沒幹過老師。」潘玉蓮笑着說,全是笨辦法,手抓着寫,一遍不行寫很多遍。 和學校教學不一樣,她的小課堂更捨得在孩子身上花時間,她自己更像一位嚴厲的奶奶。 「天底下哪有笨娃娃,一遍遍講,肯定能教會。」和孩子在一起時,潘玉蓮特有耐心。 剛來的娃娃都怕上課嚴厲的潘老師,但待久了,他們就能體會到她的好。 23歲艾比布拉‧吾舒爾,是湖南省南華大學臨床醫學專業即將畢業的大學生,正在長沙某大醫院實習。他在電話裏告訴記者,從2000年到2010年,他曾在潘玉蓮奶奶的「愛心小課堂」連續學習10年。 「潘奶奶教我們語文、數學和英語,我在那裏學習了10年,打下很好的漢語和數學基礎,還培養刻苦學習、不放棄的精神。在小課堂裏與我一起學習的艾克拜爾,與我成績不相上下,他考到上海的內高班,後來考上湖南師範大學。潘奶奶就是我們心中的精神燈塔。」 每逢寒暑假,那些考學出去的孩子回到疏勒,總要趕緊回小課堂去看望潘玉蓮。 「他們回來後教我英語,還跟我一起教課,會跟現在的娃娃講很多自己的體會。」潘玉蓮說起這些時一臉驕傲。 下半場人生 別樣精彩 「愛心小課堂」改變了孩子們的命運,也開啓潘玉蓮別樣的人生。 年輕時不幸的婚姻給潘玉蓮留下一個兒子。爲了養家,她把孩子丟給父母,外出打工,做過餐飲,跑過運輸,甚至做過泥瓦匠。1992年,打工的積蓄在一場意外中化爲烏有,潘玉蓮到老家。 50歲那年,潘玉蓮的小課堂「開張」,開啓了她的「下半場」人生。25年,教與學,陪與伴,成爲潘玉蓮和孩子們之間微妙的彼此依賴。 有一次,她差點就放棄了小課堂。1998年,潘玉蓮收到一封邀請函。年少時,潘玉蓮在學校系統學習過俄語,烏魯木齊一所學校特意想聘她任教。邀請函言辭懇切,所開報酬可觀。她清楚這是改變困頓生活的機會,年紀再大一點,外面的世界就不再屬於自己了。 經過一番思考和掙扎,潘玉蓮來到烏魯木齊。很快,手機鈴聲不斷響起,「潘奶奶你去哪裏了?」「奶奶你家裏怎麼沒人?」「奶奶今天我考了第一名……」電話那頭是七嘴八舌稚嫩的聲音,提醒着她遙遠的地方有一羣孩子需要她。 「我那時才發現,和孩子們在一起才算是好生活,說什麼我都要回去。」潘玉蓮毅然辭職返回疏勒。 7年前的一天,潘玉蓮坐在門前的小板凳上,等待着孩子們放學。遠遠地,看到孩子揹着手走過來,臉上帶着調皮的笑。走到她面前,刷地一下從背後拿出一大盒鮮花,齊聲喊着「生日快樂」。 原來,潘玉蓮一次無意間說出自己的生日,孩子們悄悄記在心裏,「謀劃」了一場驚喜。 這盒花,已經幹掉了,被潘玉蓮珍存在家裏唯一的櫥子頂層。 25年,2,000多個孩子從這裏走出去。有的孩子考取內初班、內高班,有的孩子順利升入大學深造,有的已經成爲醫生……。家長和學校老師反映,在「愛心小課堂」學習過的孩子都心存感恩、品行端正、懂禮貌、守規矩、學習習慣好、學習成績提升快,特別是普通話水平普遍較高。 潘玉蓮75歲了,家長們和孩子們最擔心的是她的身體。 在孩子們的作業本上,在教室牆上的手抄報上,孩子們寫着:「潘老師,我們愛你,我們永遠愛你,祝你長壽,永遠年輕。」 「你們好好學習,我開心,就永遠年輕。」潘玉蓮笑得眯起眼睛。 說到愛心課堂,她說,只要還有一口氣,還能動,我就會一直教下去。△

 
分享:
 
人氣:58,379
 

如果您喜歡本文章,歡迎捐款和支持!
 
  

 
 

 
人民報網站服務條款
 
關於我們
 
反饋信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