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報消息】《甄嬛傳》在中國大陸風靡了大半年,近日又傳出了要入主美國市場的消息,一時間在網絡上引起了軒然大波,衆人的評價參差不齊。該劇導演,有着政協委員身份的鄭曉龍對此有着這樣的回應,他說,《甄嬛傳》之所以受歡迎,是因爲其傳達的核心價值觀是正確的。那麼,這部收視率頗高的影視劇究竟傳遞了怎樣的價值觀呢?我們不妨從劇中的故事情節以及導演所希望展示的內涵中找尋答案。 《甄嬛傳》以清朝皇家生活作爲藍本,描寫了清朝第五位帝王雍正皇帝如何處理朝政以及與後宮妃嬪如何生活的故事。在長達76集的劇情發展中,描述皇帝政權鬥爭以及與後宮妃嬪的感情糾葛的情節佔了70%。該劇以其中一個妃嬪「甄嬛」作爲核心人物,展開了一系列妃嬪之間爲了榮寵和地位,你爭我奪,爾虞我詐,爲了一己私利,不惜玩弄權術,謀害性命的情節敘述。從頭到尾,「鬥爭」二字成爲了貫穿宮廷生活的主線。導演將想像力和藝術手法發揮到了極致,爲我們展示了一位因流連皇位而戕害異己,因流連女色而罔顧朝政的昏君,以及衆多依附於這位昏君,且爲獲寵不折手段的悲情女人。然而,就是這樣的故事竟成爲了各家電視臺上座率最高的影視節目。 劇中的女主角甄嬛,原本性情純良,處事淡泊。注重德行,與人爲善她從一開始就備受皇帝喜愛,然而,就是這樣一個本質善良的女人在所處的宮廷內鬥中也不能獨善其身,最終難逃厄運,陷入各種因權位榮寵引發的鬥爭之中而無法自拔。「不鬥就不能活嗎?」這句話正是甄嬛對宮廷生活充滿鬥爭和戕害的厭倦與無奈。儘管她本能的不想鬥,但是爲了存活,爲了保護自己,她必須步步爲營,繼續無休止的爭鬥下去。目睹着這樣一位「甄嬛」,觀衆在喜愛飾演角色的女演員時,也會不自覺的陷入一種邏輯中:對於女人來說,德行和性情並不重要,只要會耍心眼,懂得計謀,勤於鑽營,擅於爭鬥,就能實現既得利益,滿足對物質的追求,擁有表面的成功。 然而翻看史書,我們不難發現,歷史上的雍正皇帝並非整日活在權力傾軋之中,崇尚佛法的他一直勤勉於朝政和天下社稷。其後宮的妃嬪也大多是出身高貴、德行出衆、溫恭賢良的才女佳人,並不像電視劇中所描寫的那般嫉妒偏執,甚至狠辣陰險,將「鬥爭」當作自己生活的全部。電視劇的杜撰只不過是根據某種需要來表現導演的意圖和想法,並非在還原歷史真實。而在當下只看收視率的影視市場中,導演的真實想法不過是爲了迎合大衆,貼近現實罷了。某種程度上,導演的迎合正好滿足了有求於「鬥爭哲學」之人的飢渴心理。 那麼,這種在現代社會人人趨之若鶩的「鬥爭哲學」究竟源自何方呢? 回首過往就能找到答案。「與天鬥,與地鬥,其樂無窮」,也許經歷過文革的中國人對這句話並不陌生,對於表現毛澤東時期的價值觀來說,這是最好的真實寫照。10年浩劫所上演的一場場驚心動魄的「爭鬥」大戲仍在人們心中留下了殘缺的記憶。儘管歲月的流逝使人們所遭受的心靈創傷逐漸被撫平和淡化,然而,文革邪惡的精神毒液早已滲入中華大地的骨髓之中。人與人之間的關係開始發生着本質上的變化,爭鬥之心不斷的蔓延、滋長。哪怕在一個小小的羣體環境中,「謙和有禮」都會被譏諷成「傻子」,「遠離爭鬥」也會被理解爲「軟弱無能」。於是,這種「鬥爭哲學」便成爲了中國人潛移默化的生存價值觀。 對於建立於基督教精神和內涵之上,嚮往自由與平等的美國人來說,這樣的邏輯必然與他們的普世價值相違背,極有可能產生思想觀念上的衝突和矛盾。對於電視劇中所杜撰的「宮廷內鬥」,美國人恐怕會瞠目結舌,難以理解,甚至會爲皇家每天上演着這樣的「恐怖片」而唏噓不已。難怪網絡上曾有人回應說:「《甄嬛傳》要出國了,美國人看得懂嗎?」 中國的歷史源遠流長,博大精深。要想讓人心悅臣服,就必須展現出中國人高尚的精神和情操。如果只是通過華麗的服飾,氣勢宏大的宮殿外景,復古的劇本臺詞來彰顯清朝皇家的全貌和風範,恐怕其結果要麼流於表象,浮誇淺薄,要麼讓世界對這種杜撰的歷史產生誤解和疑惑。 據說導演鄭曉龍與一家美國公司草擬合約時,對方表示要將《甄嬛傳》剪輯成6個電視電影后才能公映。不知道76集劇情尚未詮釋明白的《甄嬛傳》是否能轉變爲「濃縮的精華版」,讓美國的華裔亦或美國本土人士有幸打開通往中國傳統文化精髓的大門。只恐這樣的剪輯片別像當初在紐約時報廣場上亮相的《中國國家宣傳片》,雖然「亮」極一時,卻很快冷場,只不過「曇花一現」罷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