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 正體版
 
林彪事件揭开的秘密(图)
 
王华
 
2011年9月17日发表
 
【人民报消息】历史是面镜子,我们从中可照出他人,也可照出过去、现在和未来的你我。表面上看,林彪是把毛泽东推向神坛的人,也是第一个把毛拉下神坛的人。毛利用林发动了文革,但林之死也宣告文革的破产和中共统治由盛转衰的转折点。

解读文革,林彪是除毛泽东、周恩来之外的最佳标本。浅层上人们看到中共内斗的血腥和肮脏,中共政治小丑们如何违背良知而玩弄厚黑权术,深层上可以看到那只邪灵的手如何操控着中国,借“文化大革命”、“批林批孔”,把传统文化毁于一旦。

中国人相信命运。一个人一生下来,他的一生就定好了。毛泽东不懂道士给他算命说的“8341”,但他活了83岁、执政41年。因为表里不一,人们把林彪说成奸诈之人,其面相也是“天狗吃月亮”。不过从自由民主的角度看,无论是林彪,特别是林立果的那帮人,在红海洋淹没一切的思想禁锢中,能保持独立思维能力,像林昭、遇罗克那样,也算难得的好汉了。政论家胡平回忆说:“记得在林彪事件传出后,我们那个朋友圈子里都很兴奋——‘好啊,终于有人要干掉毛泽东了!’其次是遗憾——‘惜乎不中秦皇帝’。”

目前中共把发动文革的必然性,说成是党魁毛一人偶然的一时错误而被人利用,文革后邓小平坚持不给林彪平反,让林彪、江青两个反革命集团为中共背黑锅,其实邓保卫的不是毛,而是躲在背后支撑共产党的共产邪灵、马克思所说的那个“幽灵”。

中共党内整风残酷

中共党内斗争的残酷绝不是偶然的,而是有其必然性。正如《九评共产党》所揭示的:“由于共产党是一个靠党性、而非道义结合的团体,其党员、尤其是高干对最高领导人是否忠心就成了问题。因此,在党内也需要杀人,也需要制造恐怖气氛以让活下来的人看到当最高独裁者要搞死谁的话,这个人会死得多么惨。”在前苏联,“俄共前两届政治局委员,除列宁已死及斯大林本人外,全部被处死或自杀;当时五名元帅中毙了三个,五名集团军司令中也毙了三个,全部二级集团军司令10个人全部枪毙,85个军长中毙了57个,195名师长中毙了110个。”

中共一贯鼓吹“残酷斗争,无情打击”,从杀AB团到延安整风,从收拾高岗、饶漱石、胡风、彭德怀,一直到文化大革命,内部的老家伙们几乎收拾一空。中共的历任总书记没有一个有好下场。刘少奇被打倒后,在他70岁生日那天,毛泽东特意嘱咐给刘一个生日礼物──收音机,目的是让他听全会公报:把叛徒、内奸、工贼刘少奇永远开除出党,并继续清算刘少奇及其同伙叛党叛国的罪行!

刘的精神被彻底击垮,病情急剧恶化。由于他长期被捆绑在床上,一动也不能动,他的颈部、背部、臀部、脚后跟都是流脓水的褥疮,疼痛难忍。随后他被折磨得浑身糜烂腥臭,骨瘦如柴,临死时都没有人形,蓬乱的白发有二尺长。在其死亡卡片上这样写着:姓名:刘卫黄;职业:无业;死因:病死。一个堂堂大国的主席就这样悲惨死去。假如林彪不外逃,可能等待他的是跟刘少奇一样的下场。

林彪自食其果

可以想像,当林彪意识到毛要加害于他、而他无处可逃时,真是悔之晚矣啊。想当初他放弃做人的道德原则,违背良知地助长和配合毛打压刘少奇,如今刘的遭遇就要落到自己身上了,当初自己把毛捧上神坛,令其胡作非为而无人敢管,被神话的毛无论说什么,全体中国人集体丧失了辨别善恶的能力,林彪的结局可谓自食其果也。

上苍悲悯。祂不想让林彪像刘少奇那些无声无息地死去,祂让林彪飞机坠毁在国外,中共无法掩盖林彪的死讯,以便借此唤醒中国人:看看共产党的所作所为吧。中共绝不是人民的大救星,谁要配合中共,谁就会自食其果,中共高官的命运更是如此。在中共字典中,人只要有私和欲,就可以被摆弄和利用,人若不将道德原则作为做人的底线,就更容易成为中共绞肉机的牺牲品。

时光轮回,今天的人看文革时的中国人都认为他们太愚蠢,不过当年拥护文革打倒走资派的人,如今同样拥护共产党迫害法轮功。有人还想加入中共来改造中共,不过林彪以恶制恶、引火烧身的故事,就是很好的前车之鉴。一代军事天才的悲苦一生,告诉我们的是,唯有远离中共,才能自保平安。

三退是最好的非暴力抗争

胡平在《非暴力抗争观》一文中指出,人们说希特勒、毛泽东是魔鬼,在他们面前很难用非暴力和平抗争,暴力抗争也更难进行。但希特勒、毛泽东不是凭藉他们个人力量来统治我们的,而是靠着千千万万的人们对他们的自愿支持来统治的,一旦大多数民众放弃了对极权统治者的支持与服从,极权统治者就失去了他的力量。

从这个角度看,目前在中国社会广传的精神觉醒三退(退党、退团、退队)运动就是最好的瓦解独裁者的非暴力方式。

当初林彪走投无路,非暴力抗争行不通,暴力抗争也不行。假如林彪能活到今天,我想他会像今天的很多中共高官那样,自动退出中共的,因为这是对付魔鬼的最好办法。

 
分享:
 
人气:26,029
 

如果您喜欢本文章,欢迎捐款和支持!
 
  

 
 
 
 

 
人民报网站服务条款
 
关于我们
 
反馈信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