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 正體版
 
“中国模式”在把世界拖入毁灭深渊(图)
 
存中剑
 
2011年5月24日发表
 
【人民报消息】近日,一本名为《中国震撼》的新书受到中共的高调追捧,开始大红大紫。作者张维为目前任瑞士某大学教授,曾经担任过邓小平的翻译,是一位如假包换的“红顶学者”。该书据说自今年1月出版以来,引起了较大的社会反响,曾经几度断货,六次加印,累计印数已达14万册。4月11号,包括《人民日报》和《光明日报》在内的全国几十家媒体均在突出位置,用较大篇幅刊登了数位砖家同行的书评文章和对本书作者的采访报导,一时间风光无限。

对此,《文汇报》4月26号的宣传文章说,“走中国自己的路”,这条路我们走对了,要继续坚持走下去,这就是《中国震撼》这本书告诉我们的最重要的道理。作者称,根据自己走遍全球100多个国家的观察,“总体上,发展最成功的就是中国,人民生活改善最快的也是中国”。

今天存中剑就借这个缘起,谈一谈全世界都感很兴趣的两个热门话题,也是我们当今这个时代的背景。其一是“中国模式”;其二是中美国(Chimerica)。何为当前的“中国模式”?这个模式将把给中国、美国乃至我们这个世界带至何方?以及我们应该如何看待,如何对待这种所谓的“中国模式”。

当前中共所搞的这种“中国模式”并非真正中国自己的模式,而是苏联模式的变种,即共产党极权加国际资本,对内压制人权,以低收入、低社保与高房价压榨人民,对外以廉价的劳动密集型产品与政府出口补贴来占领市场的极权资本主义模式。

从短期来看,这一模式既有利于中国的原始资本积累,有利于跨国公司降低成本,也有利于降低美国的通胀风险。然而从长期来看,这一“中国模式”给中国、美国乃至全世界所带来的危害要远远高于所得到的短期利益。

首先,这种极权资本主义模式严重破坏了中国社会的公平与正义,社会资源与财富以最快的速度集中到中共政权及少数权贵手中,加剧了社会贫富差距,抑制了内需,严重扭曲了社会经济结构。过剩的国内生产力越来越依赖于通过向海外市场倾销来消化。

在当前的中美国这一构架中,随着中国迅速膨胀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其扭曲的经济结构也已经影响到美国,美国的经济结构也随之而发生扭曲,乃至全球经济体系也因此而失衡。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即是这种扭曲与失衡的产物。

当前的“中国模式”不彻底改变,中国这个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对世界经济的巨大负面影响就不可能消除,导致世界金融危机的因素也不可能从根本上得到解决。这也就意味着,“中国模式”正在积累诱发下一次更大规模的经济危机的因素。

第二,当前这种“中国模式”严重污染着环境,急剧消耗着全球的不可再生资源。“中国制造”的廉价是以严重压制人权与破坏环境为代价的。这种“中国模式”在吸引来自全球的巨大订单的同时,所造成的污染已经使中国的整个生态环境濒临崩溃。而这些严重污染正在随着空气与水的循环流动而蔓延至全世界。

中国的能源利用率远远低于日本、美国等西方国家,“中国模式”大行其道的代价之一是全球的不可再生资源将以最快的速度耗尽。到那时,能源争夺很可能演变为能源战争,而最需要大量能源来维持这种“中国模式”的中国最有可能卷入将来的能源战争。而军方将领进入“国家能源委员会”,即可看做中共对未来这场能源战争的未雨绸缪。因为他们很清楚,按照现在这种“中国模式”的能源消耗速度,将来的能源战争是不可避免的。

第三,“中国模式”在短期内的成功一方面让中共政权有更多的资源得以对内压制民主,侵害人权,对外收买院外集团,援助恐怖主义与流氓政权,牵制并削弱美国,另一方面也势必加剧社会不公与贫富差距,由此而长期积累的矛盾终将引发执政危机。以中共的所作所为看,它很可能借煽动民族主义,对外发动战争来转嫁国内危机。中共长期以来一直以美国为假想敌做最后的决战准备。一旦中共对外发动战争,美国很可能首当其冲。

由此可见,当前的“中国模式”虽然为中美两国带来了短期的繁荣,然而它就像一辆马力越来越大的火车头,已经把中国、美国乃至全世界都拴到了一起,而且已经呈现出日益失控的趋势。如果不能及时踩下刹车,这种“中国模式”将把中国、美国乃至全世界都拖入毁灭的深渊。

可是中共政权非但不会对这种“中国模式”踩下刹车,反而它踩下的是加速的油门。因为这一“中国模式”不仅是中共政权的基础,而且是中共赖以生存的环境。中共可能会出自对茉莉花革命的恐惧而暂时对美国摆出低姿态,以避免腹背受敌,内外两线作战。可是中共绝不会放弃当前的“中国模式”,即使这种模式正在将中国乃至全世界拖向毁灭。中共现在所做的就是尽量拖延时间,抓紧积累资源,壮大自己,为日后与美国不可避免的最后摊牌做尽可能多的准备。

今年是中国辛亥革命一百周年,而中国又一次到了非革命不可的重要关头。中国绝对有必要尽快对当前这种害人害己的“中国模式”来一次彻底的革命,非此不足以拯救中国,非此不足以拯救世界。

 
分享:
 
人气:15,462
 

如果您喜欢本文章,欢迎捐款和支持!
 
  

 
 

 
人民报网站服务条款
 
关于我们
 
反馈信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