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 正體版
 
维基解密再曝猛料:李克强承认GDP造假(图)
 
2010年12月6日发表
 
【人民报消息】维基解密日前再曝猛料,2007年3月,李克强对美国大使表示,中国的国民生产值(GDP)是人造的,因此不可靠。李克强并承认辽宁贫富差距巨大,人民对教育、医疗、住房非常不满意,但最痛恨腐败。分析称,中共GDP数字造假众所周知,却不妨碍中共高调宣传GDP高增长的经济成就,中共高官也早知道贫富差距的症结,但利益相关而无力解决。

李克强:中国GDP数字人造

据维基解密12月4日公开的编号为07BEIJING1760的机密级文件显示,时任辽宁省委书记的李克强于2007年3月对当时的美国驻北京大使雷德(Clark T. Randt)表示,判断中国的经济不能看数字,比如数字显示,2006年经济增长12.8%,但是辽宁的收入差距仍然很严重。

他说,辽宁当年的人均GDP位列全国前10省,但是其领取福利(最低生活补贴)的城镇居民是全国最高的省份之一,而且城市居民可支配收入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之下,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高于全国农民的平均水平。但是呢,辽宁农民的收入又只有城镇居民收入的一半。这些数字之间互相矛盾,无法理喻。

李克强还说,GDP数字是人造的,因此不可靠(GDP figures are “man-made” and therefore unreliable)。评估辽宁的经济时,他主要看三个数字:用电量、铁路货运量和发放的贷款额,至于GDP,“仅作参考”他边说边笑道。

中共GDP数字造假 众所周知

对于GDP数字造假,中共官员曾在不同场合承认过,从1985年开始建立国内生产总值核算到现在,国家的GDP统计数据和各地统计数据一直存在差距。统计数据的真实性一直是个问题。

去年2月,国家计委政策法规司司长曹玉书在接受广东“21世纪经济报导”采访时说:如果中央订的指标是8%,省级提到9%,到了县级就10%往上报,而国家统治局的办法是一律砍掉两个点。

经济学家何清涟曾在美国华府演讲:中国GDP神话如何造出来? 她说,中央一级心里很清楚,“GDP神话骗得了别人骗不了自己”。阅读每年的中国统计年鉴发现,各省加总的GDP和各省分项的统计资料不等于中央公布的统计资料,中央公布的统计资料要小得多,读一本中国统计年鉴,读得头昏脑胀。

尽管中国人心知肚明,中国GDP数据“官出数字 数字出官”,但不妨碍中共官员从中央到市县,在各种场合振振有词地宣扬中国GDP高增长,向国际和国内社会百般夸耀30年改革的经济成就。每到年末,报纸网站头版头条一起鼓噪GDP高增长。

国际社会也早有质疑,美国传统基金会亚太经济政策研究员史剑道(Derek Scissors )今年1月称,中国公布的去年经济数据有很多自相矛盾之处,销售金额和价格经常与通膨数字严重冲突,GDP增长对失业没有多大帮助。他质疑,如果经济数据正确,似乎大可不必推出一连串救市措施。

自由亚洲电台曾评论:不论国内外发生什么重大事件,中国经济增幅一定同官方一年前的预测差不多,这几年总是“七上八下”,不是保七就是保八。有这样得心应手的调控能力,使人叹为观止。

政府疯狂圈地囤地 腐败滋生社会不公

李克强面见美国大使雷德还谈到,中共在国内面临的挑战。他说,辽宁的收入差距非常严重,公众对教育、医疗和房地产非常不满,而真正触发这些问题的,正是腐败。对于当时正在进行的第十届人大会议,李克强认为最重要的事情制定地产法草案以解决社会危机。

不过,中国的土地一直是各地政府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有的地方财政50-70%都依靠土地,这是地方政府不断提高地价来增收的原因。中国指数研究院数据显示,今年中国各地土地出让均价暴涨,土地出让金大幅增加,截至11月22日,上海土地出让收入以1369.94亿元高居榜首,北京以1004.48亿元位列第二,其中住宅用地同比增56%;商业办公用地同比增100%。

土地哪里来?各地政府圈地囤地成风。今年以来,一场让农民“上楼”的行动,在全国二十多个省市进行。拆村并居,无数村庄正从中国广袤的土地上消失,无数农民正在“被上楼”。各地目标相同:将农民的宅基地复垦,用增加的耕地,换取城镇建设用地指标。他们共同的政策依据是,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

土地出让及圈地囤地造就一批“官商富豪”,也让成千上万被剥夺土地房产的农民和城镇居民一贫如洗。今年以来,民众以自焚来抗争政府强夺土地房产的事件越来越多。

作为中国副总理的李克强显然明白问题的症结,但中共的拆迁政策等利民政策持久定不下来。何清涟曾结论:中共通过权力市场化让少数权贵与官僚集团先富起来,并通过一系列政策与法律,使政治精英蜕变为一个个自利型政治集团。当局提倡的“不折腾”与“维持稳定”,其要义均在于保证自利型政治集团能够安享攫取到手的利益。

(大纪元)

 
分享:
 
人气:28,744
 

如果您喜欢本文章,欢迎捐款和支持!
 
  

 
 
 
 

 
人民报网站服务条款
 
关于我们
 
反馈信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