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註定要改變歷史的書 摧毀中國製造之紅色神話,張戎新書透穿毛澤東魔障! 【人民報消息】張戎(Jung Chang),喬·哈利戴(Jon Halliday)所著的《毛澤東:鮮爲人知的故事》這本暢銷全球、轟動全世界的書,揭露了毛澤東在1949年到1976年執政期間犯下的罪行,顛覆了毛澤東的紅色神話。這本書的英文版《MAO: The Unknown Story》在2005年6月出版後,短期內即躍居英國、澳大利亞等國非小說類排行榜榜首,全球銷售量達一千二百萬冊。很快便有近三十種文字相繼出版,上了許多國家的暢銷榜。 歐美評論界對《MAO》有很高的評價,前港督彭定康認爲是一本改寫了中國現代史的爆炸性著作;英國獨立報認爲「超越了過去出版的所有同類傳記」;美國時代週刊稱「這本書的威力像原子彈」;美國總統布什向到訪的德國總理梅克爾Angela Merkel推薦,《MAO》顯示毛是比人們想像更殘暴的暴君;滾石樂隊主唱米克傑格(Mick Jagger)到處向記者推薦張戎這本書;足球明星貝克漢、前南非總統曼德拉都是《MAO》的讀者。這本書將在大紀元新聞網長篇連載欄目連載。 顛覆紅色神話 美國之音引述德國世界報報導:「這本書的轟動之處在於,它從1934/35年的長征開始,一塊一塊地拆除了毛的上升和建立紅色中國的神話。這本書拆穿了紅軍與國民黨蔣介石英勇鬥爭後撤退以及毛澤東戰略高超的頌歌,稱之爲謊言和臆造。長征人數從開始時的8萬6千人下降至結束時不足4千人,除了天氣惡劣和地區貧瘠等自然條件外,唯一原因就是毛的拙劣指揮和戰略無能……」 「現在世界公衆吃驚地獲悉,毛澤東長征神話之一的飛奪大渡河鐵索橋一事完全子虛烏有。根本就沒有槍林彈雨下的英雄,紅軍未受干擾就過了河。由於有這樣的好運氣和蘇聯的不斷支持,偉大的毛主席才終於取得了突破。直到今天,北京仍然不願意承認毛澤東聖像後面隱藏的真相。這一點也不奇怪,因爲這樣做等於拆自己的臺。」 「張戎的這本書是具有歷史深度的成功創舉,如果這本書在中國發行,將發生一場地震,就像1956年赫魯曉夫在蘇共二十大清算史達林、繼而開啓了非史達林化運動一樣。53歲的張戎正在把這本書譯爲中文,即使這本書不成爲現代史的重大轉折點,它也會成爲現代中國最重要的地下文學作品。」 書評如潮 《毛澤東:鮮爲人知的故事》這本書在英國一出版,僅3天,8萬冊精裝本即銷售一空,同時進入了亞馬遜網上非小說類排名榜首,很快在英國成爲暢銷書第1名。各大媒體聚焦,世界各地評論如潮。 英國的《每日郵報》評論道:「沒有幾本書是註定可以改變歷史的,但是這一本書將改變歷史。」 在《星期日泰晤土報》上可以讀到:「這本書是一次巨大的成功,它將震撼整個世界。」 《觀察家報》說:「這本書所揭露的事實,將會把我們對毛澤東的看法全部都推翻。」 《每日電訊報》這樣寫:「二十世紀我們犯的最大的錯誤中,西方的左派、政客等對毛澤東的熱情是最愚蠢的。毛澤東害死了七千多萬人,是因爲這些人在西方沒有什麼朋友,所以外界對這麼多人的死亡竟然沒有感受。但是張戎是個中國人,她在寫她的人民所忍受的災難。爲了替那些毛的犧牲者發出些聲音,她的感情和憤怒在這本書裏的每一頁都閃爍着。」 馬建在其書評「一本將震撼時代的書」提到:「從1955年開始,如果中國不出口農產品來換取軍事化技術,那一個人也不會餓死。另外,中國用來造原子彈的錢買糧食的話,也不會餓死人。毛澤東爲了造原子彈死的人,已超過兩顆在日本爆炸的原子彈炸死人數的一百倍。這些以造原子彈爲理想目標的中國,和希特勒創建的軍事強國有什麼區別?」 現任牛津大學校長、前香港總督彭定康在《泰晤士報》上評論說:「誰是二十世紀最邪惡的暴君:希特勒?史達林?波爾布特?讀者在讀了張戎的書後都會確信:中共前主席毛澤東是最邪惡的暴君。張戎重寫了現代中國歷史,這是一本具有爆炸性的書。」 德國之聲引述法蘭克福匯報:「在張戎看來,毛澤東毫無疑問是殺人如麻的最大殺人犯,只不過現在很少有人談及大饑荒和清洗使七千萬人死於非命的史實,更多談的是納粹對猶太人的大屠殺和蘇聯古拉格羣島的受害者。希特勒和史達林早已聲名狼藉,而毛澤東的肖像卻依然掛在天安門城樓上。張戎要移動這張肖像,以正視聽。她堅信,她的這本毛澤東傳記將使世人大開眼界。」 毛澤東,這個曾主宰世界四分之一人口的統治者,去世已經三十年。他的統治導致至少七千萬中國人在和平時期死亡。但他的真實面貌,一直在雲遮霧罩之中。 英籍華人作家張戎,與夫婿喬·哈利戴,以十二年的時間和精力,蒐集披閱難以數計的中外文獻資料,深入多個國家的檔案館,採訪數百名與毛澤東有關的人士,包括與毛有過往來的各國政要,完成了這部被贊爲「威力像原子彈」的毛澤東傳記。 本書前所未有地揭示了許多不爲人知的故事:紅軍長征爲什麼會成功;毛對抗日戰爭的暗中策略;毛究竟靠什麼征服中國大陸;毛與蔣介石撲朔迷離的關係;毛爲什麼要打朝鮮戰爭;三千八百萬中國人爲什麼會餓死;毛髮動文革的真實原因;毛在黨內數十年搞權力鬥爭的真相;毛和斯大林、蘇聯淵源深厚的恩仇祕聞;還有毛與妻子兒女以及女人們的關係…… 作者挖掘出大量聞所未聞的史料,經過嚴謹的考證,以生動細膩的敘述風格,描寫一個個情節豐富的故事,構成一幅波瀾壯闊的長篇畫卷。透過毛澤東一生的深謀詭詐與堅忍不拔,不擇手段與眼光獨慧,殘忍冷酷與精明幽默……展現共產主義在中國二十世紀崛起的驚人內幕,從而改寫了被顛倒的歷史。 英國華裔作家張戎與喬·哈利戴合着的《毛澤東:鮮爲人知的故事》中文版,幾經周折,在華文讀者的殷殷期盼下,終於由香港開放出版社編輯出版,訂於九月六日毛澤東去世三十週年前夕,在香港、臺北與紐約三地同步發行上市。 《毛澤東:鮮爲人知的故事》是一本具有全新視野和大量第一手資料的毛澤東傳記,作者以生動、樸實的敘述風格,描寫毛動盪一生中一個接一個情節豐富的故事,構成一幅波瀾壯闊的中國現代史畫卷。 中文版由張戎根據英文版翻譯而成,比原著更具中國人文氣息和雅俗共賞的可讀性。 這本書凝聚了張戎和她的丈夫的心血。他們從1993年就開始爲這本書做了大量的調查,可以說走遍了世界各地收藏毛澤東相關檔案的資料館、圖書館。比如在東柏林、蘇聯、阿爾巴尼亞等檔案館,就有豐富的有關中國共產黨的資料。文革期間,阿爾巴尼亞是中國唯一的盟友,從那裏的資料看文革,令大家耳目一新。 張戎夫婦爲寫作毛傳,窮十二年之精力,查遍無數資料、文獻,走遍世界各地,訪問數百名毛的親友、與毛共事、交往的中外知情人、見證者及各國政要,包括六名總統、六名總理、四名外交部長、十三名前共產黨領袖。這些人物中,有美國前國務卿季辛吉、美國前總統福特、英國前首相奚斯、達賴喇嘛、史達林與赫魯雪夫的翻譯、張學良、蔣緯國、陳立夫等。訪問毛身邊工作過的人員,達十八人以上。毛的主要同事的親屬和身邊工作人員也幾乎都被訪問過。同時,深入俄羅斯、阿爾巴尼亞、東德、美國、英國、梵蒂岡等二十八個檔案館,取得許多聞所未聞的史料,並加以認真嚴謹的考證。 張戎丈夫懂好幾種語言,這就給該書的調查取證帶來了便利條件。很多檔案館他倆是第一個走進去的。在採訪過的七百多人的名單中,可以說世界上凡是和毛澤東談過話的人,從美國總統福特、季辛吉、日本共產黨中央委員會、英國首相希思到達賴喇嘛以及馬克斯總統夫人等,都採訪到了。 當然毛澤東一生大都是在中國度過的,他的生活圈和政治圈裏的人,張戎也採訪了他的親屬和身邊的工作人員如孟綿雲、師哲、章含之、張玉鳳等以及早年的羅章龍、易禮容、曾志、李淑一、肖克等,共過事的劉少奇夫人王光美、李立三的夫人、林彪的女兒、博古的女兒、王明的兒子、鄧小平的繼母等等。她訪問了太多的人了,而且有的不止幾次。 全書五十八章,中文版七百頁,資料來源佔八十二頁。作者透過毛澤東一生的深謀詭詐與堅忍不拔,不擇手段與眼光獨慧,殘忍冷酷與精明幽默……展現共產主義在中國二十世紀崛起的驚人內幕,從而改寫了被顛倒的歷史。 更多書評摘錄 建立在十多年細緻入微的採訪和對檔案資料的研究之上,這部宏偉的傳記系統地摧毀了毛澤東的神話賴以存在的全部支柱。它提供了大量的新的發現,再加上優美的文筆,這將使它成爲全世界的人都愛讀的書。 ──《紐約時報》紀思道(Nicholas Kristof),前駐北京記者站站長,專欄作家 自從張戎的《鴻》書獲得輝煌成功之後,我們一直翹首以待她和夫婿合着的關於毛澤東的宏偉研究成果問世,人們感到張戎在重寫中國現代史。等待是值得的,果然不負衆望。這是一部具有爆炸性效應的著作。 ──《泰晤士報》彭定康(Chris Patten),前香港總督 令人歎爲觀止的細節與文獻。張戎夫婦所講述的故事,既令人毛骨悚然,又具有迷人的魔力。在現代政治傳記中,這一部最具震撼力,最令人愛不釋手,揭示了最多的不爲人知的故事。鮮有書籍註定能改變歷史,但這部書將改變歷史。 ──《每日郵報》華爾頓(George Walden),英國資深外交官,中國問題專家 空前的成功。對專制暴政、殺人如麻、糜爛的私生活等,有着令人炫目的描述。對看似已有定論的歷史,進行了炮火密集的修正。研究成果如波瀾壯闊。這是第一本充滿真實細節的有關這個最大惡魔的政治傳記。 ──《星期日泰晤士報》西蒙·西巴格·蒙塔菲瑞(Simon Sebag Montefiore),歷史學家 張戎與哈利戴的貢獻是巨大的,超越了先前出版的所有同類傳記。 ──《獨立報》梅兆贊 (Jonathan Mirsky),資深記者,中國問題專家 張戎與哈利戴以全新的視野,刻劃了毛澤東動盪人生的每一階段。這是一部了不起的驚人鉅著。 ──《衛報》邁克爾·亞呼達(Michael Yahuda),倫敦經濟學院中國問題教授 這本書的資料來源,既豐富又廣泛,其中包括有重要價值的俄羅斯檔案。張戎與哈利戴揭開了矇住許多西方人眼睛的有關毛澤東的迷霧,使他們不再無知。 ──《星期日電訊報》馬克斯·哈斯丁(Max Hastings),歷史學家,英國幾家主要報紙前主編 這本書的威力像原子彈。 ──《時代週刊》唐納德·莫里森(Donald Morrison),資深記者 (本書將於大紀元新聞網長篇連載欄目全文連載,敬請期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