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 正體版
 
谁策动了西藏“暴乱”
 
2008年3月20日发表
 
【人民报消息】3月中旬,西藏爆发19年来最大规模的反抗中共暴政示威。示威自3月10日(星期一)开始,连续几天,都呈现和平形式。到了3月14日(星期五),却突然演变成“暴乱”。

“暴乱”场面不免蹊跷:一群20岁左右的男子,很有计划地行动起来。先是高呼口号,随即点燃了小昭寺附近的车辆,然后冲进周围的商店,抢劫货物,接着烧毁数十家商店。步骤有序,步调紧凑,动作干练,令人称奇。人们注意到,在小昭寺附近路口,有心人已经提前摆满了石块,很统一的尺寸和重量,一律在一、两公斤左右,竟未被遍布的公安和便衣提前“发现”?之后,就是大量军警和军车赶到,顺理成章地开枪“平暴”。

究竟是谁策划了暴力事件?又是谁扮演了暴徒?

早在1989年,深入西藏的中国记者唐达献就写下纪实:《刺刀直指拉萨——1989年西藏事件纪实》。文中披露:当年,当藏人发起和平示威后数日,中共当局安排大批特务和便衣,假扮市民和僧侣,有计划地造势:烧毁经塔,砸抢粮店,洗劫商店,鼓励民众哄抢物资。成功“造势”之后,军警展开血腥镇压。

时隔19年,中共是否故态复萌、故技重施?从历史信用看,中共难脱嫌疑。“平暴”之后,中共一边指控是“境外达赖集团策动了暴乱”,一边却将外国媒体与记者全数驱离西藏(何不留下他们,收集“达赖集团有组织、有预谋、精心策划煽动暴乱”的证据?)。此举,不仅违背了中共对外国媒体和记者开放采访的承诺(始自去年),而且也泄露其“此地无银三百两”的不轨心机。

达赖喇嘛一方,断然否定了中共方面的指控。实际上,国际上都知道,达赖喇嘛所代表的,恰恰是流亡藏人中的温和派与妥协派。

在国际社会的压力下,多年来,中共当局被迫与达赖喇嘛的代表保持接触和谈判,但中共对国内民众封锁信息,使国内民众对此毫不知情。在这类谈判中,达赖喇嘛一方态度真诚:坚持中庸之道,不寻求西藏独立,惟争取西藏高度自治,希望以“一国两制”模式,解决西藏问题。但在中共一方,仅把这种谈判当作拖延手段,应付藏人,也应付国际社会,毫无诚意。

“一国两制”,原本是中共的“发明创造”。为了回收香港,中共首倡“一国两制”;对被海峡阻隔的台湾,中共也强求“一国两制”,而遭对方拒绝;达赖喇嘛希望在西藏体现“一国两制”,中共竟毫不理睬。可见,在哪个地区实施怎样的政治模式,中共唯我独尊,强加意志,全然不考虑对方立场。于是,中共与达赖喇嘛之间谈谈停停,长达近半个世纪,至今无果。

每逢西藏有事,中共都栽赃、谩骂达赖喇嘛,以为通过这种激将法,就能迫使达赖喇嘛出面约束藏人,减少中共统治的“麻烦”。殊不知,达赖喇嘛已经不能约束所有藏人。流亡藏人的年轻一代,早就等不及了。既然连达赖喇嘛的中庸之道、中间道路都行不通,中共与藏人之间,便愈成水火之势。今年3月,以拉萨为中心、蔓延三省的藏人大示威,就是这种变迁的深刻写照。正是中共的高压统治和强横嘴脸,迫使藏人忍无可忍,起而举义。从这层意义上而言,西藏“暴乱”的策动者,也是中共本身。

中共在西藏的所作所为,后人自有评说。仅举一项:据张戎《毛泽东:鲜为人知的故事》一书记载,在上世纪五十年代,中共对西藏的所谓“民主改革”中,就捣毁寺庙2500余座,占全西藏寺庙的97%!留在国内的十世班禅喇嘛曾悲叹:所谓“社会主义的新西藏”, “就象被炮弹摧毁、战争刚结束的样子。”

今年3月的西藏最新抗议事件,也向世人表明:中国大地,随时都可能爆发诸如藏人大示威那样的突发事件,而使中共统治陷于危机。

赤裸裸的政治高压,外加流于表面的“经济发展”,所谓硬软两手,并没有换取藏人的心。耗资42亿美元建成的青藏铁路,名义上是为了促进西藏的经济发展,其背后,却包藏着中共当局的政治目的:资源掠夺与政治控制。

这条铁路一开通,就伴随着一个巨大丑闻:一张题为《青藏铁路为野生动物开辟生命通道》、表现藏羚羊与高原火车和谐相处的照片,获得中央电视台“年度十大图片”奖。而外界对青藏铁路的批评之一,便是破坏西藏生态平衡、危及珍稀高原动物藏羚羊的生存。事后,该获奖作品却被网友揭穿:是电脑合成照片,造假。新华社等官方媒体被迫道歉,但仍然有官员狡辩说:合成也是一种创作。获奖照片能造假,所谓“暴乱”和“平暴”,何尝又不能造假?

西藏与中国的共同历史,可以追溯到三百多年前。然而,不管是清朝年间,还是民国时期,中藏两地,都能和睦相处。只有到了共产党时代,才出现西藏最高政教领袖被逼出走、并长期流亡海外的离奇景观。中共之于中国,统一无功,分裂有罪。

唱烂“国家统一”高调的共产党,实为民族分裂的千古罪人!

(文章来源:自由亚洲电台 (作者:陈破空) )


***************************************************************

神韵晚会巡回演出,看了好福气!


 
分享:
 
人气:27,415
 

如果您喜欢本文章,欢迎捐款和支持!
 
  

 
 
 
 

 
人民报网站服务条款
 
关于我们
 
反馈信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