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報 简体版
 
十論金剛經(十)
 
秦政
 
2007年9月24日發表
 
【人民報消息】(編者按:《十論金剛經》是秦政先生與佛教界朋友探討金剛經的一些心得。本報分十日刊載)

(接上)

十論金剛經之第十

1、「第三十品 一合理相分」:「須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以三千大千世界碎爲微塵,於意云何?是微塵衆寧爲多不?」「甚多,世尊!何以故?若是微塵衆實有者,佛則不說是微塵衆,所以者何?佛說:微塵衆,即非微塵衆,是名微塵衆。世尊!如來所說三千大千世界,則非世界,是名世界。何以故?若世界實有,則是一合相。如來說:『一合相,則非一合相,是名一合相。』須菩提!一合相者,則是不可說,但凡夫之人貪著其事。」 這段對話,是釋迦在輔導須菩提認識宇宙的真象,大成儒家雲:萬物與我一體,人與我同耳。又云:「民胞物與」,其大成學問,即道問學之路是「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至善者,與道同化,而參天地之造化,道法自然也。這裏釋迦先讓菩提想,以三千大千世界這樣一個整體體認,碎爲微塵,這微塵當然人用自己的邏輯也知道非常多。但這裏須菩提已經能夠舉一反三,他理解釋迦不是要他回答這麼簡單的問題,而是要引導他對佛所講的世界的體認,但因爲宇宙的立體層次同時存在,當時他的語言結構又只能在同一平面來說這個事,所以就出現這樣玄乎句式,人用自己的觀念理解,說是辯證,其實他是在說所有一切也都是歸於「一」。

一體才是世界的實相。其實這是一切聖者最後體認都是同一認識,這是歸真之境的真實,這也是一切道德的緣起,爲什麼不論東西方古今中外都要以愛來結構道德的基座。理解這段話的關鍵在「若世界實有,則是一合相。然而就象一湖之水盛之以不同的器皿,並在過程中又加入不同的佐料一樣,個體生命的特殊性與羣體生命的根本一致性可以這樣簡單的理解,但還不是這樣一回事,因爲一個神在他以下的一切可以看作他的身體的一部分,但具體的個體存在狀態卻又似乎顯得每個個體都有其獨立性,而個體生命如果修上去將回歸於那個一,可是他又真實的成就更高境界的個體存在。這樣的「一合相」,因爲是宇宙一定範圍之內的真實相,因爲人是情迷中的生命,會因其貪慾執著而執著,人皆求大求多,這樣的理其實又沒法給人明說,人會用自己的功利心去想,往往因其貪著而更加不得其解。現代的人知道,任何一個細胞都具備那個生命的全息信息,所以能夠克隆,那麼生命在錯唸作用下,越是着眼於一粒微塵去用心時,已是與宇宙特性相背反,但他越「鑽研」下去,也覺得趣味無窮,就象六祖慧能所見解之《壇經》一樣,在一個壇中也能映照很大的一個乾坤,越是鑽研下去,似乎一切都齊備其中,但從整體看,那卻渺小得很。那麼凡心凡識就會貪著其事,這是釋迦不講這個真實象的原因。可是這還只是人能夠理解概念認識的簡單講法。要知道釋迦也講: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關於以上文字,是爲了破除今天不了解佛教釋迦所傳真義而稍辨之,若人以此爲實卻以功利心求之,將會使自己更離本然佛性越遠。

2、「第三十一品 知見不生分」:「須菩提!若人言:佛說我見、人見、衆生見、壽者見。須菩提!於意云何?是人解我說義不?」「不也,世尊!是人不解如來所說義。何以故?世尊說:我見、人見、衆生見、壽者見,即非我見、人見、衆生見、壽者見,是名我見、人見、衆生見、壽者見。」「須菩提!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於一切法,應如是知,如是見,如是信解,不生法相。須菩提!所言法相者,如來說即非法相,是名法相。」 我們用一句話來概括這句經文,就是釋迦在說格物之要,乃在無我。不著於相。現實中人們有一句話:見山是山,見水是水;這是指人於眼耳感官所拘的見識。那麼深入一層,會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何以如此?這是在更爲微觀,比如人修煉具有法眼通功能時,見一切物都是活體,但達到一個更高境界時,這時心懷釋然,「隨心所欲而不逾矩」,反過來圓容一切,又會恬淡自如「見山還是山,見水還是水」。這是一個圓容自如的境界。以此來理解這句話,就很容易。

釋迦特別告誡說:「於一切法,應如是知,如是見,如是信解,不生法相。」就是不固定看它,因爲佛看事物不是人這個看法,它是洪微十方同時觀看,而一個修煉者在不斷的昇華中,也許就會明白,一切都是法所成所住的不同層次的表現而已,一切中都有法,至洪大極微觀,無不包含着宇宙的特性。作爲生命,你同化到哪一層次,你就是哪一層的生命。而一切聖者所證悟之法,傳給人也就是一個道路,如釋迦所說「以筏喻者」而已,它們並不是法的本身。說到此我們再明白地講:其實我們所處的環境,以法眼觀之,就是法在這一層的表現,換言之,法理並不一定是寫在書上,他本來無所不在,我們所生存的環境就是法的表現,而且所有的層次的法都在。隨着你心性的提高和智慧的開啓,就能看懂這無字天書,這就是真正的「格物致知」。所以,古人才說「瓦礫堆上皆有無上勝法」。但卻不是那愚妄之人,終日枯坐面對一物而冥思之意。是因爲你得真法,心性提高,宇宙中無量的物質神佛就點化你認識的。所以不是落於那個有形的窠臼。人自有了文字,有了書本,慢慢搞忘了書本文字也不過一個載體,是一個神奇的生命創造物,但是無字之書智慧無所不在,一個生命的心性只要能夠專精於某物,也都能從自己所面對的事物中悟出本性來。關鍵是心性的提高。所以,一切職業、行業的本身也都可以以修煉的道路,一切生命的生活過程也都可以用來修煉,前提是必須遵循宇宙的特性,宇宙的根本法。在這樣的前提下,一切職業也都可以演化成宗教之路,而它們本來就是那樣的路。

所以孔子當年說:「科,古之道也」,就是任何的行業也都是覺悟之路。那麼這還要提起人類今天的一個很大的愚見,就是一切有成就的科學家、發明家、大成功者,本身也都是神意的一個載體,他們所發明、所成就的功業與事蹟,也都是神意下的表達與表現。比如法拉弟發明了電磁發動機、愛迪生髮明了電燈,伽利略發明了望遠鏡等等,如果在佛性無漏的空明境界,看這一切,那也不過是神選擇了他們將宇宙中早已有之之物通過這層空間的物質再造出來而已,宇宙中沒有的東西,人怎麼弄也弄不出來。因爲人這裏存在之物,首先在另外空間要成就。歌德說:「人間的事情先起於天上,想有好事情首先得有好心腸。」牛頓說:我只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偶然撿起了幾隻彩貝。亞歷山大二世在重新釐定歐洲局勢後,非常謙卑地向上帝祈告:一切都是您,偉大而全能的上帝。那麼再引申一步,就會看到耶穌說:一切都歸功於偉大的天父,一切都賴父的意志。釋迦說:我沒有講什麼法。如果有人說如來有所說法,那就是謗佛。孔子說:我只是在記述天道,我所做的事不過是述而不作。老子說:「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吾不知其名,強名之曰道,強志之曰大。」一切真正的聖覺都會看到,真正偉大的不是宇宙中任何的個體,而是造就宇宙的法,宇宙的主的意志、智慧和力量。然而,卻又因爲其生命的侷限,各自表達的不同。導致人類今天的文化體認非常的龐雜,其實最終都會歸結於一。就是宇宙的造就者是一切智慧的源泉,一切存在的因素之因素的創造者、運作者和決定者。任何個體做成了什麼,如果他自伐,那古人也知道「自伐者無功。」所以「滿招損,謙得益」,是因爲謙德乃是符合宇宙特性的,是個體生命的天道體認和道法自然的智慧,並不是什麼外在的高妙的優點,一個真正認識到宇宙的實質的生命就會體認到和自覺。那麼這也可以理解一點,就是人通常所說的「書讀百遍,其義自現」是一個什麼意思。就是一個人讀聖者著作,每讀一遍,體會到一點,就照着去做,隨着心性的提高,那背後的因素就會啓悟你,就會告訴你那句話的真義。

現代科學不是發現了任何人寫一筆都會內涵一個人的信息嗎?更高的看法是一個人發出的一切都包含他個人的一切信息。所以,生命的覺悟之路,在今天可以獲得一個空前的化簡,人類必須清除冗雜不清的觀念和錯識,重新釐清生命的根本,在一個更新了的基點上擺正與宇宙根本法理的態度,主動同化法理,才有光明的未來。

3、「第三十二品 應化非真分」「須菩提!若有人以滿無量阿僧祗世界七寶持用佈施,若有善男子、善女人發菩提心者,持於此經,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讀誦,爲人演說,其福勝彼。再一次強調此經的重要和廣傳此經所說法的重要。釋迦的目地就是要讓佛文化廣佈人間,而此是當時將佛文化講述最爲深刻完備的經書了。云何爲人演說,不取於相,如如不動。這裏提出的是爲人演說的要求,就是傳法者的要求。你們可以廣爲演說,將來的佛教徒也可以廣爲人傳,但是要做到「不取於相,如如不動。」什麼意思呢?別人可能根基很好,聞此法而歡喜,感謝於你,甚至多給你供養,你如何擺放自己呢?不要執著於這些表象。因爲還會有人不理解,甚至迫害你,你又當如何?如果是這樣,執迷於相,你就連起碼的傳法者心法也沒有達到,應該是「如如不動」,就是你們自己首先要精解經義,在勤修戒定慧,按佛教的說法就是要「如法」,就是自己要精進修煉,要自己首先按照法來做,其次,就是要因衆生根器、民族特點、環境而採用恰當的形式,就象後來佛教傳到中國來採用廣建寺院的方式一樣,所謂入鄉隨俗,但如果沒有第一點的遵法如教奉行,那第二條是一點意義都沒有。那麼,面對考驗之時要不動其堅定之心。這才是如如不動的真義。空性靈明,自度度人,這才是釋迦所說法的真義。這實質上是過去造就佛的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一步。

何以故?「一切有爲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爲什麼這樣?因爲衆上部座弟子都是一直在釋迦身邊,從他開悟之初起聽其講法,四十九年傳法中講了許多不同層次的法理,前期的許多講法在後來境界昇華後發現了其侷限甚至錯誤,而弟子們的提高中要不斷的突破,關於《金剛經》中所說,雖然難於理解,但因其重要,需要反覆強調,又因弟子與後學肯定在「有爲」「無爲」的問題上會犯許多的解證之誤區,尤其是針對當時弟子的狀態,釋迦因此偈再論有爲法如夢幻泡影。因爲他看到後世會因「相法」時期,人立起某個榜樣,在修行佛法上將塑佛像、印佛經、造佛廟當成修煉,甚至互相比拼的狀態,他要告訴衆生,這不是修煉,不過是如夢幻泡影一樣,而佛只承認人心,本質上並不承認宗教的形式,更何況那些有爲的東西中包含着多麼骯髒而妄求的人心!而未達其境爲名利演說此經,是亂其法也。佛說是經已,長老須菩提及諸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聞佛所說,皆大歡喜,信受奉行。此是後人所加。附會了自己的理解和低層所見。非經義也。△

(全文完)

(人民報首發)                       


新唐人電視臺首推「全世界華人聲樂大賽」

 
分享:
 
人氣:17,966
 

如果您喜歡本文章,歡迎捐款和支持!
 
  

 
 
 
 

 
人民報網站服務條款
 
關於我們
 
反饋信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