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分栏目 › 要闻 | 奇闻 › 文章: |
这个英国纪录片轰动世界(图)
英六岁男孩卡梅伦寻找前世温馨家庭。 【人民报消息】魏斯在《前世今生》里举了好多他的病人轮回转世的真人真事,使这个医学家不能不摈弃书本科学而臣服于事实,并欲罢不能,震惊世界。 在八十年代初,我就买到《前世今生》这本书,所以现在看到媒体报导这类事情并不感到惊奇。 最近,被英国电视五台拍成了纪录片《这个男孩以前活过》的六岁卡梅伦的离奇经历在那里成为轰动的事情。能够「被轰动的」人都是不肯相信人还有前生和来世,这也就是现代人堕落极快的一个原因,以为及时行乐,最后一踹腿,一屁股债全撂下了,倒霉的是那个被欠债的人、被致残、被打死的人。人不知道欠下什么都得还。 据英国《太阳报》9月15日报道,英国格拉斯哥市六岁小男孩卡梅伦-兰姆经常谈论他的母亲和家庭,并在纸上画他的家,一座海滨白房子。但是卡梅伦42岁的母亲诺玛发现,卡梅伦谈的母亲不是她,而是另一个40年前的姓罗伯逊的“妈妈”;卡梅伦画的房子也不是他们现在的家,而是“前世”的他位于英国巴拉岛的住宅。 6岁孩子回忆前世生活 据悉,自卡梅伦会讲话时起,他就经常向母亲和家人谈论自己以前在巴拉岛的生活,让家人困惑万分。42岁的母亲诺玛回忆说:“当他还是个婴儿时,就会喊爸爸妈妈,可他嘴中冒出的第3个词,却是‘巴拉岛’。当他长大一点后,他经常会说:‘我曾是一个巴拉岛男孩。’或‘妈妈,在我来这儿之前,我曾在巴拉岛住过。 ’” “老家”是海滨白房子 “父亲”名叫罗伯逊 诺玛称,他们一家从未去过巴拉岛,也从未在电视上看到过。可是卡梅伦却经常谈论他在巴拉岛的“家”,描述那是一座海滨白房子。他还抱怨现在的家里只有一个卫生间,而巴拉岛的家却有三个。卡梅伦说:“我和爸爸妈妈、3个哥哥姐姐和一条狗住在那儿,我最喜欢的地方是海滩。”卡梅伦口中的“巴拉岛父亲”是个名叫谢恩-罗伯逊的男子;卡梅伦称记不起巴拉岛母亲的名字,但记得她拥有一头漂亮的黑发。 寻找儿子前世的家 诺玛对6岁儿子心中还有“另一个母亲”感到非常震撼,她无法接受这个看似荒唐但却实实在在发生在家里的事实。诺玛说:“我十月怀胎生下了他,他是我的儿子,可他却感到自己属于另一个女人。一天我问他更爱我还是更爱他的巴拉岛妈妈,他竟然说两个都爱……一天,卡梅伦竟要求让他的‘巴拉岛妈妈’来幼儿园接他!他哭着说:‘我必须去巴拉岛。我的家人想念我!’” 诺玛认为儿子生病了,她向教育心理学家卡伦-梅杰斯求助,卡伦也认为这一病例相当罕见。其实魏斯等研究专家早就公开刊出很多论文,谈到前世今生的故事,但并不是很多人去注意,尤其是那些科学家们更不屑一顾。但是不管如何,当事情发生在自己的生活中,他们就乱了章程。 诺玛虽然不知道魏斯是何许人,但她不能不承认,卡梅伦描述巴拉岛家庭的方式,和其他孩子描述想像中的朋友并不完全相似,他说的话让人不能不相信会有其事。 由于卡梅伦时常哭闹的厉害,坚持要回“巴拉岛的家”,几个月前,疼爱儿子的诺玛终于下定决心订了去巴拉岛的机票,她在美国弗吉尼亚大学儿童研究专家杰姆-塔科博士的陪同下,带着卡梅伦一起飞往了这座从未去过的小岛。 白房子和罗伯逊都证实了 卡梅伦来到巴拉岛后,就真像的回到久违的家一样兴高采烈,他们第一站来到了巴拉遗产保护中心,询问当地是否有一家姓罗伯逊的人,住在一个可以俯瞰海滨的白房子里。然而,当地文献记录中却没有任何关于罗伯逊家庭的记录。诺玛只好带着卡梅伦坐车沿岛边寻找。就在他们快放弃希望时,他们接到了一个电话,称当地历史学家发现,以前有一个姓罗伯逊的外地人家庭,曾在巴拉岛拥有一座度假屋,而那座度假屋就在考克莱希尔湾海边。 诺玛说:“我们没有告诉卡梅伦,而是直接带他去那座房子,看他什么反应。当他看到那座白房子时,他兴奋极了,说:‘我没骗你们吧,快进去和我一起玩玩具!’” 然而当他们靠近那座房子时,兴奋的神采从卡梅伦的脸上褪了下去,原来那只是一座空房子。40多年的变迁,怎么可能还和前世一样呢?卡梅伦的眼中涌满失望和痛苦的泪水,默默的和母亲一起参观了这座曾经住着前世爸爸妈妈、三个哥哥姐姐和一条狗的温馨地方。 虽然卡梅伦失望至极,但令诺玛震惊异常的是,那座房子中果然有三个卫生间,果然从房间中能够看到海景!她知道孩子没有说谎话,也没有生病,也没有产生幻觉,一切都发生过,真真实实的发生过! 纪录片引发深思 不管科学家们如果去解释这个现象,那是科学家的事情。巴拉岛之行已经让卡梅伦获得了心灵的平静。他接受了一个事实:此生的妈妈就是诺玛,他必须在只有一个卫生间的房子里长大。这就是他此生的生活环境,他不可能再回到前世的时代和家庭中去。 自从英国电视五台拍成了纪录片而不是故事片──《这个男孩以前活过》,引起了人们的深思:如果有来世的话,那么我将如何度过余生?! (人民报首发) |
|
|
相关文章: |
近期最受欢迎的文章 : |
|
Copyright© renminbao.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