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人合一」與中國傳統繪畫藝術(圖)
 
作者:戴東尼(古玩書畫鑑定收藏家、藝術投資顧問)
 
2006年2月17日發表
 

傅抱石:《高士觀瀑》
【人民報消息】從中國先秦諸子的「天人之辨」,到漢代思想家和政治家董仲舒的「天人合而爲一」,再到宋代理學家們的「萬物一體」論,「天人合一」的理念是中華傳統文化的本源。古人注重人與天、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的統一和協調,即天地、萬物以及以禮儀爲行爲規範的人是一個完整的統一體,而天則是這個統一體的主宰。人只要能擴展天道德性,就會達到天道、人性、物性和整個自然界、整個社會的合一。如孟子認爲人固有的仁義禮智,植根於心,人只要極盡其心,以思行善,便可知其性;知其性,便可知天道貴善,於是心、性、天相通,融爲一體。

「天人合一」也是幾千年來中國曆代藝術家們所遵循的美學原則。如中國古代的畫論中寫到:「春山如笑,夏山如怒,秋山如妝,冬山如睡。」中國傳統文人畫家所追求的「天人合一」是一種通過平衡與和諧,最終達到大自然與人相對應和一致的境界。當他們將這種體悟以繪畫的語言表達出來時,往往注重對人精神境界的營造,畫中的山水雲霧與畫中人甚至作畫之人的身心融爲一體,同時亦使看畫人達至忘我的境界。

如南宋畫家米友仁畫的江南山水,往往追求蒼茫雨霧中大自然的特殊韻致,並未對山、樹及水作具體細緻的描寫。其畫中的山、樹常用橫點畫出,有時也勾以墨線,然後渲染,他所作「拖泥帶水皴」先用水塗抹,再蘸焦墨橫筆拖過,水墨筆筆積疊,相互滲透,造成渾厚自然,迷濛天際的效果,生動地展現了江南水國變幻無常、雨霧迷濛的景觀。

再如高士觀瀑,是近代畫家傅抱石最愛描繪的題材。他的高士觀瀑圖,畫面構圖險峻奇特,章法新穎,作者用濃墨、渲染等法,把水、墨、彩融合一體,又層層積染,達到蓊鬱淋漓、氣勢磅礴的效果。畫中一流飛瀑自畫幅頂端的巍峨峭壁間奔流飛瀉而下,畫的中部幾位高士於石上觀瀑,成爲該畫點睛之筆,超凡脫俗,與大自然相比卻是那樣的渺小,只能與樹影相伴、依稀可見,但與大自然又是如此的和諧,「天人合一」之境油然而生。此爲該畫之精髓,深得傳神之妙。

傳統中國畫的意境只有超越時空情懷,符合人與自然一體的「天人合一」宇宙觀,才能在藝術作品中體現出高境界的內涵。許多中國古代近代的名畫家,都是重德修心的修煉人,他們推崇人品至上,注重涵養。正因爲他們人做得正,才能畫出真正令人動容的佳作。


 
分享:
 
人氣:13,985
 

如果您喜歡本文章,歡迎給予打賞。讓我們一起打拼未來!
 
       

 
 

 
 
人民報網站服務條款
 
反饋信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