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 - 正體 - 手機版 - 電子報

人民報 
首頁 要聞 內幕 時事 幽默 國際 奇聞 災禍 萬象 生活 文化 專題 寰宇 維權 視頻 雜談
 
 
 
 
 
 
 

李慎之:只有中國走上民主道路,才能全面改善中美關係
 
【人民報消息】原中國社會科學院副院長、八十歲老人李慎之,是當年國務院總理周恩來祕書,又曾是中共元老鄧小平的外交顧問,研究中美關係數十年。二月十九日,他在北京就中美關係問題接受亞洲週刊專訪。他說:「二十多年來,整個中美關係改善和發展的原因,是經濟互補起了重要作用。」

  李說,當年毛澤東在國內處事方式完全是無法無天的,但在外交上相當謹慎。鄧小平接受毛澤東的遺產,說到底只有一條,即聯美反蘇。毛當年對美國總統尼克遜表達的友善,鄧小平當政時認爲還不夠,鄧一再說,晚年一定要去美國。李披露說:「鄧小平說過,改革開放應該是開放改革,所謂開放,就是對美國開放。我認爲這是鄧這位大政治家非常有遠見的看法。他當時在美國擺出的姿態,表現出異常熱情。其實,我們都知道鄧小平並不是一個熱情的人。」

  李慎之認爲,開放比改革意義大得多,開放令社會發展不斷得到動力。二十多年來,中國確實開放了不小,但始終不能根本改變社會,關鍵是中國不接受美國的民主價值觀。

  李表示,中美關係二十多年來在經濟上已不可分割。李說:「當年我跟鄧小平出訪美國,在商場,幾乎沒看到擺賣中國貨。現在不同了,據說至少有二三成的商品產地在中國。中國經濟已經開始全球化,美國人不買中國貨,美國人就受不了;而中國人不出口中國貨,中國人也同樣受不了。這就是經濟上的互補性。」中國須走上民主之路

  他認爲,二十多年的經濟推動下,中美關係有了發展,但中美兩國關係總有個大關過不去,最大的疙瘩就是意識形態,意識形態對立,在臺灣問題、人權、宗教、軍備控制、武器銷售等各領域都難以找到明顯的共同點,「經貿關係就成了聯繫中美關係唯一的,也是最重要的紐帶。但僅僅靠經濟關係推動中美關係發展,是不可能真正而全面改善的。未來的中國和美國關係,只有中國改變意識形態,走上民主道路,才能全面改善。其實,中日關係也是如此,甚至中俄關系也是如此」。

亞洲週刊

文章網址: http://www.renminbao.com/rmb/articles/2002/3/4/19465b.html
打印機版

如果您喜歡本文章,歡迎捐款和支持!

 
     


分享至: Facebook Twitter Google+ LinkedIn StumbleUpon Pinterest Email 打印機版
 
 
 
 
 
 

 
 
 
 
 
 
 
  
  
  九評共產黨
  歷史驚變要聞
  神韻晚會
  共產主義的終極目的
  魔鬼在統治著我們世界
  祕卷玄學系列
  高層祕聞內幕
  時事評論
  奇聞怪事
  天災與人禍
  政治小笑話
  環宇遨遊
  三退保平安
  還原歷史真相
  江澤民其人
  焦點專題
  神傳文化
  民間維權
  社會萬象
  史前文明
  官場動態
  國際新聞
  控告江澤民
  活摘器官與販賣屍體
  精彩視頻
  談東談西
  聚焦法輪功
  精彩網語
 
 
本報記者
 
 
專欄作者
 
首頁 要聞 內幕 時事 幽默 國際 奇聞 災禍 萬象 生活 文化 專題 寰宇 維權 視頻 雜談
 
 
Copyright© RMB Public Foundatio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