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苦難中看到人性的光芒
 
2002年12月17日發表
 
【人民報消息】最近看到一個題目《2002:十大另類人物》,出於好奇,敲出來看,實在夠「另類」的。其中有:82歲老奶廣告徵婚,單親媽高薪爲兒聘「爸爸」,53歲老漢爲改怪名「奧古辜耶」打官司,77歲老孝子陪101歲老母,蹬車旅遊,風餐露宿,數月橫跨數省……接着我不得不收起獵奇心,因爲我看到了一則感人至深的事:「三輪車三千里送無腿女人歸家」。

說的是在山東,一個叫孟照良的男人,以蹬三輪車爲生,偶然在街上遇到一個遍體鱗傷,又沒了雙腿的女人,了解後得知,她被人強暴,又被人販子拐賣,從湖南騙到此地,異地他鄉又遭火車碾斷雙腿,同樣是貧苦的老孟,起了憐憫之心,揣着僅有的350元錢,硬是風餐露宿42天,翻山越嶺三千多里,騎三輪車將那女人,從山東單縣送到湖南張家界,交還給她的家人。

事後有人問他:「你做這件事情沒有後怕嗎?」老孟說:「現在想起來還真有些後怕,我要是死在半路上,沒有把她送回去,我可就對不起她了!」此時還儘想着別人,完全沒有想到自己,其實在途中,他因發高燒,差點死在半路。

據說,老孟很窮,他家唯一的電器是個燈泡,家裏所有的家當用個板車就可全部拉走,但就是這麼窮,他卻用自己的錢,把非親非故的女人送回家。

類似的故事我也看到另一則,留下深刻印象。河南臨穎縣繁城鎮有個叫李漂海的盲人,他的的遭遇、他的愛心被人們傳誦着。

李漂海出生時叫毛孩,4歲時害眼疾失明了。5歲時父親在外鄉生意失敗,全家生活陷於困境,在無奈和沮喪中,父親感嘆明眼人活着都不易,何況瞎眼的兒子,在乘船返家途中,面對滔滔湖水,父親對母親說,「毛孩是個苦命的人,早走早享福,不如現在送他走吧」,母親抱住兒子死死不放,才保住了他的性命。

10歲那年,父親逼他學算命,要他拜師下跪,他就是不從,遭到父親的打罵,帶着傷痕的他心裏又苦有委屈,摸索着找到一瓶農藥,正要喝下時,被母親發現,才又免一死。母親哭訴地告訴他,5歲那年的生死經歷。

毛孩竟平靜地說,我知道我的命是從水裏揀回的,水沒要走我的命,我要在生活的海洋裏闖了,以後就叫我「李漂海」吧。

李漂海從13歲開始,自學手藝,楞是摸索着學會了修鎖、修收音機、電視機等家用電器,還學會了修車等,人們敬佩這個自強的盲孩子,也同情他的遭遇,遠近的人都跑來給他生意做,李漂海的名聲越做越響,也積攢了一些錢,本想好好與母親享用,可母親卻得了胃癌,家裏弟兄幾個只有李漂海有銀行存款,他帶着母親到處求醫,錢花光了母親還是去了。這以後李漂海一直一個人孤獨地生活。

46歲那年(1992),他在街上聽到一羣人在議論,中間還夾雜着嬰兒的哭聲,李漂海靜聽得知,地上躺着一個半月大的棄嬰,是個四肢畸形的女孩。寒風中李漂海見無人要抱走那嬰孩,聽到孩子越來越弱的哭聲,他摸索地抱起孩子,圍觀人紛紛說,「你自己是盲人怎麼養活這孩子?」李漂海說「這孩子再躺在這就會凍死了」。

回到家,漂海仔細摸索了一遍,發現孩子胳膊是反着的,雙腿也圈着伸不開,鄰居們好心,都勸他趁早把孩子送到民政部門。漂海想到自己殘疾的命運,感到他與這個小生命有着難以割捨的情感,他毅然決定要撫養這個嬰兒。

爲了養活這個孩子,漂海不知吃了多少苦,就連餵奶這樣平常的事,因看不見而費盡周折,孩子哭鬧不停,漂海就常常晝夜抱着……

漂海雖不懂醫,卻憑感覺,用小木板夾住孩子的胳膊和腿,一次次,由短到長時間的矯正,加上每天不斷的抻拉活動,奇蹟出現了,孩子的四肢竟然矯正過來,發育成了一個正常的女孩。當女孩第一次喊出「爸爸」時,李漂海感到無限欣慰。從此他有了一個自己的「家」,他的生活裏也有了一個明亮的「眼睛」。

兩個故事都訴說了,苦難的人救苦難的人。這不禁使人心靈震撼。這「愛」,不是出自有錢人的施捨,不是出於道德的憐憫,理智的同情;更不是心血來潮的情感,而是真誠善良的人性在苦難中發出的真光。

面對如此的光芒,多少人的心靈被照亮,被感動!據說當承德電視臺播放孟照良千里送人的報道時,當地出現了萬人空巷的景況,男女老幼都圍坐在家中,收看該節目。承德市還爲孟照良舉辦了一個「見面會」,人們從四面八方趕來,要與這位平凡的人握握手,說句話……

人們要說什麼呢?感謝什麼呢?是的,他的平凡舉動,讓人們看到靈性之光、善良之光仍在中華民族的心靈裏閃亮。愛,希望,真理,信仰也都蘊藏在億萬人那顆仍可被激動的心靈中!

當今世上,人與人之間充斥着敵意,人們的良心變得越來越麻木。我們常常抱怨,世風日下,世間的愛越來越少,罪惡越來越多,愛、希望、真理、信仰似乎都在消失……可想想我們自己,面對周圍的許多人和事,我們又付出多少真誠、善良和寬容的心呢?更多的是不是抱以麻木、冷漠的態度甚至助紂爲虐呢?如果我們沒有靈性的覺醒,不能從自我做起,該抱怨、該指責的,正是我們每一個人自己。人類需要真誠、善良和寬容,世界需要真誠、善良和寬容!

轉自(看中國)

 
分享:
 
人氣:13,143
 

如果您喜歡本文章,歡迎給予打賞。讓我們一起打拼未來!
 
       

 
 

 
 
人民報網站服務條款
 
反饋信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