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報消息】編者按:有人會奇怪,人民報爲什麼此時把中國的幾個古代明君的故事登出來呢?有什麼目的嗎?您想的不錯。當我們看讀者推薦的這篇史實時,對比現在中共的領導人,越看越覺得僵澤民醜惡、猥褻、貪婪、殘暴、無知和小肚雞腸。古代明君是一面鏡子,讓久已忘記中華民族光輝歷史的人們回顧一下自己的老祖宗是一件幸事。大家在看文章時請時時對比一下當今執政的共黨高官,看看和康熙大帝的品德是相近呢還是南轅北輒。
白晉眼中的康熙大帝法國天主教神甫白晉一六五六年出生在法國曼城,受法國國王路易十四世派遣來到中國。他曾擔任康熙皇帝的侍講,講授天文曆法及醫學、化學、藥學等西洋科學。 一六九三年(康熙帝三十二年)七月四日,康熙患了瘧疾,服用了白晉、張誠兩位神甫獻上的奎寧後得以痊癒。爲了表彰他們的功勞,康熙在皇城西安門內賜地建房,作爲傳教士的住宅。同日,康熙任命白晉爲出使法國的欽差,白晉欣然接受並很快啓程回到法國。回國後,白晉獻給路易十四世自己著的《康熙帝傳》。 白晉在給《康熙帝傳》作的跋中說," 現代人對於從遠方回國的人帶來的旅行見聞往往持懷疑態度。這種時代精神實不可思議。我如實地記述了康熙皇帝的言行,所以我覺得這部《康熙帝傳》理所當然應該獲得讀者的全面信賴。但由於上述懷疑態度在作祟,也許不能實觀這一願望。可是由於《康熙帝傳》只記載了我們親眼看到的事實,並介紹了極準確的知識,所以我相信讀者一定會以和閱讀一般遊記不同的態度閱讀本書。另外,如果我把會招致世界上第一個英明君主路易十四大王陛下正當的憤怒,或者會失掉東洋第一君主康熙皇帝恩寵的錯誤記述,呈獻給路易大王陛下,這無疑是一種輕率的舉動"。 白晉在《康熙帝傳》中對康熙大帝的情況向路易十四世進行了介紹: "兩三年前,陛下派往這位皇帝身邊的耶穌會士,有幸接觸一位以前在法國以外連做夢也未曾見過的偉大人物。他和陛下一樣,有高尚的人格,非凡的智慧,更具備與帝王相稱的坦蕩胸懷,他治民修身同樣嚴謹,受到本國人民及鄰國人民的崇敬。從其宏偉的業績來看,他不僅威名顯赫,而且是位實力雄厚、德高望重的帝王。在邊陲之地能見到如此英主,確實令人驚訝。簡言之,這位皇帝具有作爲英明君主的雄才大略。如果說,他治理國家的才能還不如陛下,那麼,恐怕也可以說,他是自古以來,統治天下的帝王當中最爲聖明的君主。法國耶穌會士對此甚爲吃驚。" "他天賦極高、博文強記、智力過人、明察秋毫。他有處理複雜紛繁事務的剛勁毅力,他有制定、指揮、實現宏偉規劃的堅強意志。他的嗜好和興趣高雅不俗,都很適於帝王的身份。他爲人公正,伸張正義,倡導德行,愛護臣民。他具有服從真理的性格以及絕對抑制情慾的克己之心。諸如此類高貴品德,不勝枚舉。此外,在日理萬機的君王中,能如此愛好藝術並勤奮學習各門科學的也不能不令人驚訝。" "康熙皇帝在政治上公正無私,按國法行事;在用人上任人唯賢,並把這些視爲施政中嚴守的信條。因此,從未發生過因徇私情或出於個人利益而反對康熙皇帝的事件。康熙皇帝重視並嚴格選拔優秀官吏,監督他們的行動,這表明皇上平素對於臣民的仁愛之心。此外,當某省發生嚴重災荒時,從他內心中表現出來的異常憂慮之情,充份說明他作爲一國之主和國父的強烈責任感。" "康熙皇帝爲了了解國民的生活和官吏們的施政狀況,時常巡幸各省。視察時,皇上允許卑賤的工匠和農夫接近自己,並以非常親切慈祥的態度對待他們。皇上溫和的問詢,使對方甚爲感動。康熙皇帝經常向百姓提出各種問題,而且一定要問到他們對當地政府官吏是否滿意這類問題。如果百姓傾訴對某個官員不滿,他就會失去官職,但是某個官員受到百姓的讚揚,卻不一定僅僅因此而得到提升。" "然而康熙皇帝卻過着樸素的生活,就其衣着來說,令人絲毫沒有奢侈浪費的感覺,這並非由於他愛財和吝嗇。他雖然自己力求節儉,但對用於國家的經費卻特別慷慨。只要是有利於國家、造福於人民的事業,即使支出數百萬兩的鉅款,他也從不吝惜。這就是其中的一個例證。爲了修繕官署,以及爲了改善人民生活、促進商業發展,而治理河流、運河,建設橋樑、修造船隻及其他類似的事業,他經常撥出鉅款。由此不難看出,康熙皇帝的樸素生活,完全是由於他懂得節約的意義,也是由於他希望做一個爲臣民所愛戴的君主和國父,所以努力爲國家的實際需要積累財富。" 白晉在《康熙帝傳》對他與康熙大帝的密切接觸進行了回顧。他說,"皇上親自向我們垂詢有關西洋科學、西歐各國的風俗和傳聞以及其他各種問題。我們最願意對皇上談起關於路易大王宏偉業績的話題;同樣,可以說康熙皇帝最喜歡聽的也是這個話題。這樣一來,皇上竟讓我們坐在置放御座的壇上,而且一定要坐在御座的兩旁。如此殊遇除皇子外從未賜予過任何人"。 受康熙指派回到法國,白晉帶來康熙皇帝送給法國國王路易十四世的禮品,其中有四十九冊漢文書籍。當時,在法國只有馬紮蘭文庫二十三冊漢文書籍。不難想象,此精裝漢文書籍使路易十四世歡喜而又驚奇。 白晉在《康熙帝傳》中說,"肯定地說,這位皇帝是自古以來君臨天下的最完美的英明君主之一,從許多方面來看,他都與陛下極其相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