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返回  电子报 正體版
 
架在“舌头”上的刀子并没有使她屈服!
【人民报消息】以“现代化的陷阱”一书闻名的大陆经济学家何清涟,是大陆少数在高压下仍敢于直言的学者之一。由于其观点鲜明,笔锋犀利,痛恨她的人视她为眼中钉,而喜欢她的人则称之为“知识界良心”。

何清涟,一九五六年生,湖南邵阳人,中学未毕业即下放农村,曾以军事编制参与“焦枝”铁路建设。由于其知识分子家庭出身背景,在文革中屡遭打击与孤立,小小年纪即养成其特立独行的性格。在大家“一心革命”的年代,她努力读书,自学完成中学课程。恢复高考后,考入湖南师范大学历史系,其后再入上海复旦大学经济系,一九八八获年经济学硕士学位。先后在湖南财经学院、暨南大学任教。九十年代初落户深圳,最初在深圳市委宣传部供职和“特区经济”杂志任编辑,其后转到“深圳法制报”,从编辑、记者升至负责四个版面的主管。

何清涟的著作甚丰,较著名的有“人口:中国的悬剑”、“现代化的陷阱”、“我们仍然仰望星空”。“现代化的陷阱”写的是改革开放后,至一九九五年之前被扭曲的社会现象,尤其是官僚寻租,造成社会的不公。而“我们仍然仰望星空”,则是由多个中短编评论,以及一个自传式叙述组成。其中,二万五千余字的“当前中国社会结构演变的总体分析”最具震撼力。

该文原载于去年三月号“书屋”杂志,文中清晰的分析了中国当前各利益集团精英,如何在权力市场化为起点的这场改革中的形成经过,以及造成严重贫富差距,阶级分化和对立等尖锐问题。也指出了中国的腐败,已由八十年代初的个人腐败过渡到九十年代中的组织腐败,再到现在的制度化腐败,而在这转化的过程中权贵透过权力掠夺国家资源,转公为私,使得原为主体的工人阶级和次主体的农民,成为了社会边缘人,成为今日社会结构极不稳定的因子。

该文刊出后曾使“书屋”洛阳纸贵,但也再度触怒中共,除“书屋”受到有关当局的特殊“照顾”之外,何清涟也降职减薪,调为无法发表文章的学位人员。

然而,何清涟并没有因此而屈服,她认为媒体监督政府、知识分子提示政府都是知识分应有的良知和责任。因此,她一再的试图突破,日前接受“羊城晚报”周刊的专访,或可视为她突破的一种。

中共架在何清涟“舌头”上的刀子并没有使何清涟屈服!

分享到: Facebook Twitter Google+ LinkedIn StumbleUpon Pinterest Email
 
 

读者留言反馈:



读者留言
 
欢迎您的留言反馈。
 
 
编辑先生台鉴:发现光绪那斯跟主子不一条心! 2001/5/11 (11,862次)
让江泽民游泳?港官,还是留着你那吃饭的家伙吧!(图文) 2001/4/11 (16,214次)
江泽民的“法治”逻辑 2001/3/24 (11,160次)
《天安门文件》:江泽民心脏病反复发作的原因 2001/3/20 (15,604次)
给编辑的一封信:建议读者看几个尸体确认回忆录 2001/2/18 (12,939次)
文章从何处来?徐四民“镜报”的特殊功能 2001/2/17 (15,707次)
记者无疆界呼吁释放天网编辑黄琦 2001/2/13 (11,338次)
美国电视台专访《天安门文件》编辑黎安友 2001/1/13 (14,101次)
知情者其实并不知情 --《天安门文件》编者之一 林培瑞 2001/1/12 (14,236次)
 
人民报网站服务条款
 
关于我们
 
反馈信箱:[email protected]